高二历史文综中国古代史单元检测
班级 姓名 座号
1.口述历史是通过笔录、录音、录影等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口述历史是收集第一手史料的一种重要途径
B.因口述者容易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口述历史的真实性价值不大
C.为使口述历史资料更具研究价值,必须用文字史料加以印证
D.整理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口述历史资料作一定的删减或修改
2.《礼记·曲礼》云:“大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
A.明辨血缘亲疏关系 B.规范社会秩序 C.区分尊卑等级关系D.维系统治秩序3.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B.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4.有观点指出,
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政府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5.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占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6.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感恩节作为美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二者共同反映出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 B.农耕经济决定社会生活
C.各地的节日起源于民族文化 D.节日文化排斥祖先崇拜
7.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内容约成79.01∶20.98之比。这说明当时的北魏
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
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
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8.“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
主,而不从臣出.”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在图中主要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9.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
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10.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11.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12.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B |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
C |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
D |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
13.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14.“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的发展要求。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15.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16.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17.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
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旧中国时期为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8.《汉书·元帝纪》载:宣帝曾训斥太子与儒生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的“自有制度”实质是
A. 仁政爱民 B.无为而治 C.严刑峻法 D.儒表法里
19.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 的形成主要影响是
A.政权开放 B.商业发展 C.儒学受抑 D.武功增强
20.隆兴元年(1163 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B.“存天理,灭人欲”
D.“学者须先立志”
21.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
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
A.完全否定传统儒学 B.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讥讽士人专注研究文字 D.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2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D.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3.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经典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B.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24.阅读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不能说明
A.宋元时期民办书院占主导地位 B.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占主导地位
C.国家越来越重视官办书院 D.国家逐渐放宽民间办学的限制
25.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26.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
,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2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D.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28.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29.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30.有学者曾赞美先秦某作品:“你看,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像和情感的缤纷世界
啊。……主人翁却是这样一位执着、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的追求
者。”该“主人翁”的原型最有可能是
A.庄子 B.墨子 C.屈原 D.李白
1-10ADAAA CBCCD
11-20BCADD AADAA
21-30BDADD AACDC
42.(20分)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
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Meieran 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
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
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
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
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代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
材料三科举制度被外四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宋太宗时在科举考试中开始使用糊名法。
(糊名法在当今中国各类考试中仍普遍使用。)明清时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式,
采用这种方式来写文章,思维缜密,格式严整;但它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科举制度
在1905年废止。在科举的存废和利弊上,不同学者观点不一。
①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顾炎武
⑦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更坏!——《疯狂的科举》潘剑冰
③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钱基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宋朝经济发展方面各有什么表现?(8
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化为切人点,简要叙述宋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并用
一句话概括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8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若请你评价科举制度,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中国历史史实和学术研究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4分)
(20分)
(1)
突破性创新: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 商人在政治上受歧视的地位开始政变。(任意一 点得2分)
渐进式创新: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6分,任意三点得6分)
(2)
内容: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火药用于军事;
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
建立和发展新儒学——理学;
宋词辉煌;话本出现;
(6分,任意三点得6北宋四大书法家,以行书名世。
分)
影响:
宋朝的科技成就传到欧洲,推动欧洲由封建文明向资本主义文明过渡,促进欧洲的近代化。(2分)
(3)
更注重①: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内命题,形式主义严重,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服务于君主专制走向顶峰,而八股取士选拔的人才只是忠于皇帝的奴才。
更注重②: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政府官吏,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尚的形成;从方式上看,追求公平,公正;从选拔标准看,择优录用。
更注重③:明清时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
式,格型严整,思维缜密。(任选其一,满分4 分) |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务”; “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
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李贽
(3)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的过程。
[答案]
(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确立并发展,提倡仁政;
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南宋朱熹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试图以“讲明义理”“闭塞私邪”来立纲纪
明末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
(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
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
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
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
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
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
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两则材料: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这
两个历史事件都是中国同外国的和平友好往来,对传播中国文化以及区域性的文化交流都作
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提炼主题的时候就可以围绕着文化交流、对外关系以及区域性的文化
发展等问题来开展。关键就是要符合材料的主题,能反映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起到的重要作
用。可结合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来谈。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与交流;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
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