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误区、练思维、建构新认识
――谈高三复习课中“单倍体育种”教学设计及反思
福建省宁德市高级中学(352100)江钐
高三教学任务是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提升能力。学生学习生物往往有这样感觉:生物细节知识很多,易混淆;生物题有的不难,但做起来易错。怎样排除干扰、走出误区,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笔者以高三复习课中“单倍体育种”一节为例,谈谈高三教学如何让学生建构新认识。
首先剖析单倍体育种过程的每个环节,而后让学生“温故”中“知新”,即用奥苏贝的“概念同化”理论模式,用旧知识分析新现象,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分析学生的知识盲点和易错点:“什么是“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的概念”“秋水仙花药”素作用的原理、对象、位置”一般什么作为“种”,再总述“单倍体育种”过程和方法,并比较知识间
结单倍体育种方法和整体过程。而后要求每位学生动手写出“单倍体育种的图解过程”。展示学生作品,讨论分析步骤是否完整?书写是否规范?分析错误原因。之后老师展示完整标准步骤核对。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体验到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在讨论纠错中发现好多学生自以为图解书写正确,但动手写完核对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错写秋水仙素滴加到配子上,有的漏写了得到单倍体植株或某步骤等等。
通过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层层剖析和纠错,学生走出知识的误区,对单倍体育种的认识一步步清晰。但要深入认知,还需进行综合思维
的相互联系和应用。这样将分散、孤立的生物学信 训练。
息集合成一个整体、系统的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 2 比较“单倍体育种”与其它育种方式的区别
维能力、谨慎判断和推理以能力。最后选择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设计教学方案。
要求学生思考:若亲本组合为:YYRR×yyrr算一算要得到yyRR植株需要几年时间?若是单倍体
1 | 剖析“单倍体育种”的生成过程 | 育种呢?多倍体育种也用到秋水仙素,二者区别点、 |
对于花药,学生觉得知识模糊,可引导学生一起回忆初中知识,并按照从宏观→微观的观察顺序,一起讲述有关多媒体展示图的逐一放大结构“花的结构→雄蕊→花药→花粉(N)
讲述花药离体培养前,先复习什么是植物组织培养?找其关键词?(细胞→个体)其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并说明:花药离体培养是直接取花粉处于单核期(N)的花药在组织液上培养。总结得出:花药离体培养即花药(N)→单倍体(N)植
相同点是什么?学过哪些育种方式?填表比较
| 原理 | 方法 | 优点 | 缺点 | 应用 |
杂交育种 |
|
|
|
|
|
诱变育种 |
|
|
|
|
|
单倍体育种 |
|
|
|
|
|
多倍体育种 |
|
|
|
|
|
基因工程育种 |
|
|
|
|
|
植物体细胞杂交 |
|
|
|
|
|
学生比较得出:得到种子的是单倍体育种,只
株 获得单倍体植株的叫花药离体培养。
什么是单倍体?先要求学生找出概念的关键词?(“配子→个体”),而后可设置问题串:六倍体的配子发育来的个体是三倍体吗?单倍体只含一个体组吗?单倍体为什么不可育?单倍体都不可育吗?怎样处理才可育?(若染色体加倍则可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育种知识:①最简易方法:杂交育种
②最快速方法:单倍体育种、组织培养
③种间育种:基因工程、植物体细胞杂交
④创造新性状:诱变育种
⑤定向改变性状: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可能)
育)最常用什么办法使染色体加倍?(加秋水仙) | 3 | 指导“单倍体育种”的应用 |
还可用什么方法?(低温)为什么加秋水仙能使染色体加倍?其作用原理是什么?作用对象及位置是什么?(滴加在萌发的种子或细幼苗上),一般什么可作为“种”(若没有特别说明要某杂合子,多数需要纯合子,纯合子其子代性状不分离)。单倍体(N)加秋水仙素后得到的是什么植株?(纯合子)花药离体培养与单倍体育种的关系?(前者是
课堂练习:根据下列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⑴指出图中I-VI步骤的不同育种方法及各育种方
法依据的原理。思考:单倍体育种是为了得到单倍
后者的环节之一)。结合流程图解,师生共同总 体植株吗?
⑵步骤Ⅴ和Ⅵ过程都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或幼苗吗?
对于问题⑴,关键要辨析单倍体植株与单倍体
育种两个概念。前者通过花药离休培养得到,再加
秋水仙素得到纯合子(2N)才是完整的单倍体育种,
而单倍体植株(N)是高度不育;对于问题⑵好些同
学觉得没错,书上不是写秋水仙素滴加在萌发的种
子或细幼苗上,却忽略了⑥中的单倍体(N)是不
会产生种子的,看来做题要多加严谨思考,细节取
胜。
总之,在“单倍体育种”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概
念,要辨清每个概念,免入误区,可设置问题,引
发认识冲突,激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
度辨析学生的各种想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
度。先纵向剖析“单倍体育种”过程的每个环节,
层层深入,分析重要的细节知识;再与其它育种方
式进行横向对比、整合,引导学生理清知识间的区
别和联系,培养综合思维;最后在应用单倍体育种
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严谨。在逐步构建
新认知过程中,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建.中学生物教学建模,2003:72-74
[2]郑瑞斌.实施概念转变教学的教学策略.中学生
物教学,2011,(6):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