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近代史高考题daan

中国近代史高考题daan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中国近代史高考题精练 主观题答案 4.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容易得出英、美、俄这三个国家。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如“十八省游历”、“宾礼相待”、“随时照料”等角度分析,如没有确定的有效期、“随时照料”的措辞含混、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图人寻衅滋葶,地方官难以裁办。解答此问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最大程度的利用。

【答案】 (1)

答案l: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个国家。(3分) ·英、美、俄

答案2:填写了符合史实的2个国家。(2分) 答案3:填写了符合史实的1个国家。(1分) 其他答案:填写了3个以上的国家。(0分) (2)

答案1: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9分)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答案2:未结合护照中的信息进行分析。(1—3分)

·有利于西方人自由传教,为其发动侵华战争作好准备,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其他答案:(0分) 7.【解析】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工业后的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全球扩张。中国市场广阔,必然成为其经济侵略的对象。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答案】史实

答案l: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

国率先完成工业,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答案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禁烟等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 组织

答案l:叙述成结构 答案2:叙述较连贯 答案3:罗列史实 13.【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相关史实的理解。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

史实第一问日本出兵朝鲜的原因:清应邀出兵帮助朝鲜东学党。第二问日俄战争的原因: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第三问首先从甲午战争的结果来看: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其次从日俄战争的结果来看:日俄战争后,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

1

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扩展加以概括。

答案:清应邀出兵帮助朝鲜东学党。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俄战争后,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扩展。 19.(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7题) 一份对外“和约” 参:

(1)答案1:第-《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其他答案:(0分) (2) 正义的要求(3分)

答案1:作出合理的概述或描述

•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3分)

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 •恢复朝贡体系 •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 •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 •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

其他答案:未作答或与题意无关。(0分)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出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和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

31.答案:(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成因:英国工业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腐朽没落。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32.【解析】①标题可从“(一)”“(二)”中明显可以看出激进与保守,故标题要点明的二重性;②可从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政治的角度分析;③可从称谓、礼仪中概括,二者属于西方近代文明礼仪;④从当要的角度,可从或袁世凯角度分析;⑤从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等综合概括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

2

【答案】

38.标题部分(3分)

答案1:从材料中提取了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3分)

·一次保守与激进的 ·一场未完成的

答案2:从材料中提取了单方面的信息或语意含糊。(1分) ·一场伟大的

其他答案: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0分) ·辛亥百年祭

观点部分(4分) ③

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2分) ·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 ·提倡人人平等 其他答案。(0分)

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2分)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

其他答案。(0分) 史实部分(4分) ②

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 ·颁布《中华临时约法》 ·创立 其他答案。(0分)

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北洋军阀掌控政权

其他答案。(0分) 38.【答案】(2)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较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39.【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原因及其表现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

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原因可以从辅助军事工业:洋务派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的需要;解决能源问题:洋务派认识到自开煤矿的重要性;转变:清转变,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近代化的需要:工业发展的影响。第二问状况可从企业性质;资金多少;经营情况;时间等加以概括。

答案:原因:洋务派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的需要;洋务派认识到自开煤矿的重要性;清政

府转变,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工业发展的影响。(6分) 状况:由官方主导,多数经费不足,经营不善,存在时间短。(4分) 40.答案要点:(13分)

(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

慨。

(3)略。

41.解析:第二问,作答时注意从利弊两方面来归纳对铁厂发展的影响。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因素。应全面作答。

答案:(2)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

3

响铁厂的发展。 48.【答案】(2)传统手工业。(2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4

分)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3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49.【答案】(2)背景:工业后,西方公司的示范;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

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 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3)面对困境,求变求强。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二次:“”导致国民经济的重 困境。

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第一次:抓住工业和推动洋务的机遇;第二次:抓住第三次科技和推行改革开放的机遇。

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第二次: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

55.【答案】(1)A区:金朝;漕运中转。B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C区:1903年;措施。(6分)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妥协。(2分)

(2)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有轨电车。(3分)促使天津向近代城市发展。(2分) (3)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天津。(6分)变化:城市管理开始近代化;金融和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区扩大。(4分)

70.【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康有为、谭嗣同的民主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第(1)问考查康有为宪政思想内容和背景,内容根据材料一直接概括,背景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思想归纳。第(2)问考查康有为和谭嗣同宪政思想的比较分析。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知识逐点比较概括。 【答案】(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扬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过会时机不成熟。(4分)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 思想。(4分)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3分)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4分) 74【考点】维新变法思想

【解析】本题以历史精英人物引领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切入视角新颖。第(1)问以历史人物的经历考查严复思想的成长背景,注意表格中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二中严复主张“治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增强军事实力)、“治本”(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结合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比较。第(3)问注意角度“客观原因”,一般从社会基本状况(政治、经济、文化)分析。 【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6分,每点2分)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

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6分,每点2分)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

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8分,每点2分)

75.问题: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老子、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维新思想(康有为、严复的思想)

【解析】本题以思想的交融与为主题切入、以主要思想家为载体考查中外思想发展。第(3)问考

4

查维新变法思想,从材料信息“改制„„孔子”可以推断是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至于严复的思想结合课本知识回答。 【答案】(3)康有为。(1分)《孔子改制考》。(2分)翻译《天演论》;(2分)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

派的理论武器。(2分)

76【考点】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分析能力。第(1)问“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就是“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即由君主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宣传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第(2)问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史家的历史认识受到掌握的史料的多少、理解的程度以及史观的影响,存在认识的偏差,要及时的修正历史认识,同时史家的认识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证。史家的历史认识受到掌握的史料的多少、理解的程度以及史观的影响,存在认识的偏差,要及时的修正历史认识,同时史家的认识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萧公权在读完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作深入的剖析后,对康有为认识的改变就说明了这一点。

【答案】(1)内涵:抨击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4分) (2)略(6分) 93.【考点】科举制、宋明理学、明清进步儒学、近代中国思想潮流(“中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话题引入考查中西思想的发展与交融,跨度大,注重线索梳理和综合分析。第(2)问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思想历程及阶段特征,学习西方内容的变化可以结合信息“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从事科学,讲求政艺”“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概括,在此基础上结合19世纪中叶到初年中国思想演变的背景(政治、经济、思想等)分析。第(4)问具有开放性,注意根据第(2)(3)问总结分析思路,明确答题角度(含义或用法变化过程及原因)

【答案】(2)内容变化: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经济工业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启蒙(思想观念)。(4分)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

行政

治改良;(2分)辛亥后建立,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2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如,“粉丝”在开始是指一种食品,后引申为影迷、追星等。(1分)这一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过程中思想的(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和社会生活时尚化。(2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第(4)问,指出一

个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1分,指出两个及以上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3分。

94.【考点】近代中国思想潮流(“中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和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解题时须注

意冲

击与反应的对应关系,围绕材料观点,按要求答题。 【答案】略。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