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的阅读方式面临重大改变。
网络具有大容量、多媒体性、无序性(随意性)等重大特点,使得许多学校、教师纷纷对小学生进行网络阅读的尝试。但是网络的这些特点是否都有利于小学生阅读行为的发展呢?我在对学生的网络阅读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发现:网络对小学生的阅读行为的影响是喜忧参半,教师必须做好大量的引导工作,才能使之顺利开展,行之有效。
关键词:网络资源 阅读 信息量 注意力 甄别 筛选
一、发现问题: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知识带来了信息的爆炸,也推动了信息载体的不断变革。当我们还在为一张光盘能储存数十本书的容量咋舌的时候,科技的列车已悄悄将人类带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从诞生之日起至今短短20年间,Internet网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载体。它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我们在任何时刻对全球任何地方的信息资源加以利用成为可能。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当人们想要通过更快捷的阅读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时,自然而然地就在原有的阅读方式中再新添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网络阅读。
的确,Internet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和传统媒体相比,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各种信息形式有机地组合融汇在一起,正如《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在书中所述:Internet网可以将传统媒体“一网打尽”。
也正因为如此,在小学里,很多学校很多教师都推崇网络阅读这种新生的阅读方式。因此,一种种关于网络阅读的实验方案、一篇篇关于网络阅读
1
的论文孕育而生、一次次网络阅读的实验、实践活动不断开展,但结果到底如何呢?本人也对所教的学生进行了网络阅读的尝试,结果发现:有部分学生确实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尤其是部分比较文静的女生),但很多同学阅读(浏览)的速度“快”得令人咋舌,真的有这么快的阅读能力了吗?网络对小学生的阅读是否有利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仔细调查、分析了网络与小学生的阅读行为,对小学生来说,网络对阅读是否有促进作用?是否真的适合小学生来尝试?是否需要采取怎么样的措施?一连串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显现。
二、测试调查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网络与小学生阅读行为的关系,我特地对我校五(1)班48人(已尝试网络阅读一年)、五(3)班48人(未进行过网络阅读尝试)进行了相同的对比测试。
1、选择与五(1)班同人数的五(3)班进行对比测试。
测试地点:综合楼机房 阅读时间:3分钟 测试时间:5分钟
2、提供阅读材料:《世界水日》网页(该网页有图片,页面较大,
在此纸张中放不下,只能选择其中的文字)
环境日历
世界水日
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决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大会回顾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第十八章的有关条款;考虑到虽然一切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极大地依赖于淡水的供应量和质量,但人们并未普遍认识到水资源开发对提高经济生产力、改善社会福利所起的作用;还考虑到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许多国家将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经济发展将受到;进一步考虑
2
到推动水的保护和持续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级、全国一级、地区间、国际间的公众意识。 1.根据〈二十一世纪议程〉第十八章所提出的建议,从1993年开始,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2.请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就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和实施〈二十一世纪议程〉所提出的建议,开展一些具体的活动,如出版、散发宣传品、举行会议、圆桌会议、研讨会、展览会等,以提高公众意识。
3.请秘书长就联合国秘书处尽目前条件之可能,且在不影响现行活动的情况下,以任何方式与方法帮助各国组织\"世界水日\"活动,提出建议,集中在一个与水资源保护有关的特定主题,做出必要的部署,并保证活动的成功。
4.建议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执行其任务时把实施〈二十一世纪议程〉第十八章放在优先地位。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故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时间的重合,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3、进行测试:《世界水日》试题
3
“水资源”知识调查卷 班级: 姓名: 对题量: 1、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 )为“世界水日”。 A 2月22日 B 3月22日 C 4月22日 2、“世界水日”是从( )年开始的。 A 1988 B 1991 C 1993 3、“中国水周”是从( )年开始的。 A 1988 B 1991 C 1993 4、确立“世界水日”,是在第( )届联合国大会。 A 46 B 47 C 48 5、从( )年开始,我国的“中国水周”改为3月22日至28日。 A 1992 B 1993 C 1994 4、简单数据统计。 班级 五(1)48人 五(3)48人 3分钟内完成人数 47 42 总题量 240 240 对题量 153 204 人均对题量 3.19 4.25 5、结果分析:
①阅读完成的速度,五(1)较快。 ②阅读的效果,五(3)明显优于五(1)。
显而易见,五(1)班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阅读尝试,速度变快,但并非能有实效。证明了我平时的担忧确实存在:部分学生在网络阅读的时候,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阅读的高速低效。
三、网络资源对小学生的阅读行为的影响
网络资源有很多的特点,与小学生阅读行为相关的特点,主要有:信息量大、多媒体性、无序性这三大特点。这些特点并非是对小学生全有利的,
4
确切地说,它们是优缺并存的。
㈠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的特点对小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
优点:网络能提供平等地提供给大家大量的信息。
1、网络中有着海量的信息,能够为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必要的材料,使材料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这一传统阅读媒体。
“网络无界,信息无限”,内容的丰富主要源于网络本身和网络的交互。光光“百度”网站能搜索到的中文网页就有1.8亿,图片1600万张,可见网络的阅读资源是何等的丰富。面对如此海量的网络信息,曾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我恨不得把眼睛当成一架摄像机,把脑子变成一张磁盘,不断汲取网络中的知识。”因此说,教师及书本已不再是课堂阅读教学生惟一的信息源了。
在信息量极其庞大的同时,信息是否是杂乱无章的呢?恰恰相反,面对呈指数增长的信息与知识,各大网络搜索引擎又能像一名敬业负责、技术熟练的图书管理员,把各种信息和知识有条不紊地收集、归类、整理,读者通过链接,可以方便迅速找到想要的信息和知识。在网络技术环境中,信息以网状辐射的结构突破了传统信息的线性链式传播方式,阅读者可以利用搜索的工具进行查找、阅读,阅读时因资源的丰富而便捷,同时又因搜索的便捷而丰富。
同时,进行网络阅读后的人,又往往能自己进行创作,并将它发布在网络中,成为新的阅读材料。如此循环往复,使得互联网更像是一条不停流动的血脉,支撑并推动着网络阅读活动。
2、网络资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公正的,它都能平等地展现在每个人的中间。
在网络阅读中,信息的传播与接收一律是平等的,你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对话。网络决不会因为你是CEO,你是专家教授,就拥有你专
5
享的文化盛宴。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学生,只要家里或学校里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够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导师分享一模一样的学术和教育资源,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缺点:网络的大量资源与学生的记忆力与筛选能力相抵触。
1、网络的资源太丰富了,但对于小学生的记忆力特点来说,这也许并不是优点,甚至是个严重的不足。
不可否认,网上阅读确实是很惬意的事。无比丰富的资源在等待着你,“E”字后满天飞舞的文字、图片,让你永远都不必担心哪天会没有材料可阅读。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不管什么,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能有所获,能达到识记的记忆目的。大容量的信息是影响记忆能力的一大障碍。大量的信息压向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他们能承受得了吗?他们能记得住些什么呢?就和有些教师也一样,在自学考试之前一两天,要将3本书的内容记下来,结果,一门也没记住,成绩可想而知。
正如T·洛扎克在《信息崇拜》中所言:“信息,到处都是信息,惟独没有了记忆的头脑”。的确,信息太多,容易使人在空洞零散的一堆事实面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头脑也只能成为信息的跑马场”了。
2、网络的丰富资源,使学生往往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他们无法筛选,以至于束无措。
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来看,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很弱,提供大量的信息给他们,往往令他们无法选择,从而适得其反。
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动物”的资料时,用“雅虎”搜索时,能找到1043个相关网页;用GOOGLE搜索时,找到3030000个相关网页;用“百度”搜索时,能找到6970000个相关网页„„这么多的资料,试问,我们作为成年人,能从中进行明确的筛选吗?那又如何让未经世事的小学生从中去取舍呢?
3、网络的丰富资源,脱离学生的阅读实际,往往会造成小学生的不良 6
阅读习惯。
在网络的论坛中,经常有人会使用“浏览”一词。不得不承认,网络浏览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阅读已经被浏览所代替,人们在网上更多的是一扫而过,深入阅读是极为稀有的。
根据基础教育的小学高段语文的阅读要求:“高段(五、六年级)学生默读能达每分钟300字左右;掌握快速视读,并逐渐形成习惯。”但进行了网络阅读后,却事与愿违。结果就如同有位学者曾严肃指出的一样:网上的阅读者几乎都是行色匆匆,虽然他们渴望停留,但是他们无法停留。速度对于阅读是非常有害的。速成式的阅读,最终使你一无所获,对于认识能力相当有限的小学生来说,更是有害的。
在我的尝试中,有些学生看上去“浏览“的速度飞快,几秒钟就能完成一个网页的浏览,但他真的看清了吗?真的看懂了吗?真的记住些什么了吗?我深表不安。
的确,更严重的是,学生经过长时间网络阅读,逐步养成一种快速跳读的阅读习惯,逐步具有稳定性,就很难去改变它,使学生一辈子受其害。
㈡网络资源——多媒体性的特点对小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
优点:多种媒体相结的网络阅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的兴趣也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阅读过程。如果一个人对所读内容感
兴趣,他会主动地去集中注意力,主动地运用阅读技能,积极地调动总的前结构和语言前结构的诸内在因素,充分发挥其阅读才能和阅读语能,去解决阅读材料中的语言问题,构建起文章意义的框架。如果读者对所读材料感兴趣,他的大脑会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这一点正是快速而高效的阅读所需要的一种精神状态。
网上有小学生喜欢的有趣的动物世界、有曲折的侦探故事、有喜欢美丽多彩的童话故事还 喜欢神奇的科幻小说„„能有效地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7
缺点:多种媒体相结合的网络阅读会一定程度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认识选择性的高度表现。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不自觉的选择。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两种,小学生的注意力以不随意注意为主,随意注意只占注意力的小部分。因此,网络阅读时的图片、声音、影像、背景等媒体总是会时不时地分散着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对文本的阅读注意力减少很多,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网络阅读真正效果。
同时,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遭到分散,往往会产生回眸重读的不良阅读习惯。(回眸重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时有目光倒流的习惯,总是重读刚刚读过的句子或部分句子,通常也叫回读)不良阅读习惯的回眸重读指的是习惯性地、无目的地重读刚刚读过的内容。养成这一不良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阅读时所使用的阅读材料或其它物件分散了阅读者的注意力及对已经阅读过的资料的记忆能力。
㈢网络资源——无序性的特点对小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
优点:网络的无序性能使学生的阅读博采众长。
互联网就像一本向着世界打开的书,它没有国界,它连通了地球上任意一个可以连通的角落。“鼠标一点,世界在你面前打开”。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和共享,使人们可以不再受时空自由交往、随意阅读。对于同一事件、同一作品,会有来自不同地点,发表于不同时间的看法,对小学生来说能更全面地、多方位地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
缺点:无序的网络信息使小学生无法有效地进行分辨、甄别,甚至使
学生受到毒害。
网络信息既丰富又散乱,即使是对某一特定的阅读任务来说,无用信息乃至垃圾信息占到了绝对大的比例,有用信息往往淹没在大海般无用信息之中。况且,网络上的信息一般不负法律责任,更加刺激了信息的随意增加,小学生从其中获得完整的教益而不需要任何指导的可能性非常之小。甚至在自己的阅读中,由于自身的年龄、心理特点的,往往会由于无法分辨、
8
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善恶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四、反思与对策:
网络的三大特点对于小学生的阅读行为有利也有弊,那我们应该怎么来对待这一阅读的新方式呢?是摒弃还是发扬?笔者认为:网络资源有着这么多的优势,我们还是应该充分地借助的,但同时,我们必须充分地做好小学生网络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让他们成为真正利用好网络的人。
1、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网络阅读的引导者和保护者。
⑴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
将最先进的阅读媒体介绍给学生后,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了。就如同新课程的实施一样,要求少了,规定少了,教师反而要在课前做更的准备工作,才能胜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引入了先进的网络阅读后,要在课前做好更多的准备和尝试。因为小学生面对互联网上纷繁的知识和信息,由于其自身阅历、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可能会无所适从。此时,教师应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辅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逐步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学习模式,为最终实现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⑵教师应有效地保护学生进行网络阅读。
网络资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来说,缺乏教师的必要保护极易误入歧途。通过对过程的监控和采用一些隔离性的防护措施,是教师在辅导学生网络阅读过程中不容忽视且极为艰巨的工作。
2、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有效的网络阅读方法。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网络阅读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一些有目的的针对性训练是必要的。以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学会分析、处理有效信息的有力。
⑴快速阅读训练。为了适应网络阅读的速度,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一
9
些快速阅读的训练。无论通读、翻读、查读、跳读,都必须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以便帮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
⑵主题阅读训练。主题阅读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根据一个明确的主题,借助网络工具展开阅读,并始终围绕主题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样,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会被轻易地分散,以提高阅读的实效。
⑶比较阅读训练。比较阅读是指对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网络信息加以对比分析的阅读,其目的是锻炼学生对不同层面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这样的信息处理能力在网络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
3、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网络阅读能力。
⑴迅速、精确检索信息的能力。在搜索网络信息的时候,怎样才能使学生搜索到自己最有用的、最确切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掌握了这种技能,可以大大减少阅读外的无关时间。
⑵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尽管我们已经经过了精确的搜索,但由于网络信息的随意性(无序性),还是会有些不是我们想要的相关信息会出现在我们的阅读范围内,因为我们还需不断培养学生筛选海量信息的能力。
⑶辨识、甄别信息的能力。批判、甄别是网络阅读所应具备的素质,在信息繁杂的网络阅读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阅读者才能从网络中获得真正的有价值信息。
总之,对于网络阅读这一新型阅读方式,我们必须采取辩证的方法来分析。不能因为他是新型的,就盲目地去推崇;也不能因为他存在着某种不足,就不分清红地摒弃。只有清楚地知道它的优劣,扬长避短,做好组织、引导、培养工作,使网络阅读真正成为新世纪的新型阅读方式,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
10
参考文献: 1、《基础心理学》 主编:张述祖、沈德立 教育科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 主编:叶存铃 福建教育出版社 3、《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主编:霍华德.加德纳Dr.Gardner(哈佛)
译:王成全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英语阅读论》 主编:胡春洞、戴忠信 广西教育出版社 5、《基于学习者视角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组织》 作者:王天蓉、柳栋
11
惟存教育实验室
2003年12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