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杨浦区语文二模卷

2018杨浦区语文二模卷

来源:客趣旅游网
杨浦区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00分子)

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

(一)默写(15分)

1. 几处早莺争暖树, 。(《钱塘湖春行》) 2. ,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3. 马作的卢飞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4. , ,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5. 虎见之, ,……(《黔之驴》) (二)阅读古诗词,完成6——7题(4分)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6.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危楼:高楼 C. 疏狂:狂放不羁 B. 伫:久立 D. 强乐:极致的快乐 7.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题目“蝶恋花”巧设比喻,含蓄表达了这首词思恋怀人的主题。 B. 上阕塑造了一位暮色中登楼远望,因相思而忧愁的主人公形象。 C. 下阕情景交融,展现了主人公苦中求乐,仍难遣愁绪的过程。 D. 本首词主题是豁,围绕“春愁”,写尽怀恋意中人的缠绵相思。 (三)阅读选文,完成8——10题(9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8. 选文的作者是 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2分)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10. 一下不能说明仲永天赋异才的一项是( )(4分) A.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D.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③。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④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⑤。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⑥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⑦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

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镇戎:地名,宋时边境重镇。知镇戎军日:主管镇戎的时候。②虏兵:敌军。③部伍:兵士的队伍。④縻:束缚。⑤候:侦查。⑥蕃军:吐蕃,即上文“虏兵”。⑦少选,一会儿。⑧痹:麻痹。⑨阑:残,尽。

11. 解释加点字。(4分) (1)徐谓其下( ) (2)比其复来( )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13. 请用原文中的动词填空,表现曹炜“一战大破虏师”的过程。(3分) □敌→□敌→□敌→破敌

14. 请简述划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分)

二、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6分)

“第二”的价值

刘根生

① 一教授在课堂上问: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大家脱口而出:珠穆朗玛峰。又问:世界第二高峰呢?台下一片沉默。这种“记得第一,遗忘第二”的现象,乃至由此衍生的“只认第一,不认第二”心理,在我们的社会上还较为广泛地存在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选择。

② 我们常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也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当元帅。当我们不能成为“第一”时,是否甘为“第二”?“第二”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自然界中,在胡蜂凭借“身高马大”袭击蜜蜂蜂巢时,一只工蜂会冲上去死死缠住它,更多的工蜂则会紧跟而上,工蜂最终靠集体力量战胜胡蜂。第一只冲上去的工蜂格外可敬,但其他工蜂的壮举同样可贵。毫无疑问,正是众多“第二”,成全和光大了“第一”的价值,共同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道路。

③ “风行草偃,从化无违”,社会道德的拔节既需要“风行”,也离不开“草偃”。江苏南京,听到电台播发有人抢劫奥迪车的消息,警方立即出手,而多名出租车司机协助警方围追堵截,成功将涉案车辆拦截。河北保定,“良心油条哥”刘洪安拒绝用剩油炸油条,他带了这个头,越来越多的油条店不再重复使用剩油,“良心经营”之风蔚然……正义所以能战胜,善美所以能战胜恶丑,就在于众多的“第二人”一起汇成正能量的洪流。

④ 做“第二”当然不是盲从,而是一种正向价值的选择,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上梁”歪则跟着歪,别人送礼请吃自己也不闲着,这样“第二”就是盲从。如果第一个人哄抢交通事故中散落的物品,“第二人”站出来制止而不是抢得更猛,是不是就能隔断哄抢的传播链?那么,这个“第二人”择定的价值,就是正向价值,这才是我们需要大力提倡的“第二人”。

⑤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人生一世,做何种人,成

何种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处什么环境,只要能见贤思齐、起而行之,“第二”就是有价值的。

注:风行草偃,从化无违:出自《周书》。风吹草倒伏。比喻道德文教感化人,遵从教化不违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2)以下对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自然引出本文的议论话题。 B. 作为反面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 C. 引发对“第二”的价值的思考。 D. 用生动事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 简析第③段“社会道德的拔节既需要‘风行’,也离不开‘草偃’”这句话的含义。(3分) 17. 第③段划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合作用?(4分)

① ② 18.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3分)

致大海 冯骥才

① 今天是给您送行的日子,冰心老太太!

② 我病了,没去成。十点钟整,这是朋友们向您鞠躬告别的时刻,我在书房一片散尾竹的绿影里跪伏下来,向着西北方向-——您遥远的静卧的地方,恭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打开音乐。本来心里潦乱又沉重,但渐渐的我那特意选放的德彪西的《大海》发生了神奇的效力,涛声所至,愁云廓散。心里渐如海天一般辽阔与平静。于是您往日那些神气十足的音容笑貌全都呈现出来,而且愈来愈清晰,一直逼近眼前。 ..③ 八十年代末,一个您生命的节日。我在天津拨通了您家的电话。

④ 我对着话筒大声说:“老太太,我给您拜寿了!”

⑤ 您马上来了幽默。您说:“你不来,打电话拜寿可不成。”您的口气还假装有点生气。但我却知道在电话那端,您一定在笑,我好像看见了您那慈祥的并带着童心的笑容。

⑥ 为了哄您高兴。我说:“我该罚,我在这儿给您磕头了!”

⑦ 您一听果然笑了,而且抓着这个笑话不放,您说:“我看不见。” ⑧ 我说:“我旁边有人,可以作证。” ⑨ 您说:“他们都是你一伙的,我不信。”

⑩ 本来我想逗您乐,却被您逗得乐不可支。谁说您老,您的机敏和反应能超过任何年轻人。我只好说:“您把这笔账先记在本子上。等我和您见面时,保证补上。”

11 从此,它成了每次见面必说的一个玩笑的由头。只要说说这个笑话,便立即能感受到您的那种率真、亲切。

12 大约是九二年底,我和朋友一同去看您。那天您特别养有精神。您说,前不久有一位大人物来看

您,说了些“长寿幸福”之类吉祥话。您说,您虽长寿,却不总是幸福的。您的一生正好是“酸甜苦辣”四个字:少时留下许多辛酸;青年时代还算留下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年以后,“”十年,苦不堪言;现在老了,但却是——“姜是老的辣”。当说到这个“辣”字时,您的脖子一梗,我便看到了您身上的骨气。老太太,那一刻您身上真是闪闪发光呢!

13 您问我:“要是碰到大人物,你敢说话吗?”没等我说,您又进一步说道,“说话谁都敢,看你说什么。冯骥才-,你拿的工资可是人民给的,不是领导给的。领导的工资也是人民给的。拿了人民的钱就得为人民说话,不要怕!”

14 说完您还着意地看了我一眼。老太太,您这一眼可好厉害。您似乎要把这几句话注入我的骨头里。 15 您历经那么多时代的不幸,对人间的诡诈与丑恶的体验较我深切得多;然而,您为何从不厌世,不避世,不警惕世人,却对人们依然始终紧拥不弃,痴信您那句常常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无限美好的格言“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16 我想到一件更远的事。

17 那天是您和吴先生金婚的纪念日。我和几位文友去看您。聊天时,没等我们问您就自动讲起当年结婚时的情景。说话时您很快活,弄不清您是自嘲,还是为自己当年的清贫又洒脱而洋洋自得。后来您话锋一转,忽问我:“冯骥才,你怎么结的婚?”

18 我说:“我还不如您哪。我是‘’高潮时结的婚!”我说那时我和未婚妻两家都被抄了,结婚只有一间几平米的小屋,床是用砖块和木板搭的。结婚那天,我把劫后仅有的几件衣服叠了叠,放在自行车后车架上,但在路上颠掉了,结婚时两手空空。

19 我想我说完您一定会说出几句同情的话来,可您却微笑又严肃地对我说:“冯骥才,你可别抱怨生活,你们这样的结婚才能永远记得,大鱼大肉的结婚都是大同小异,过后是什么也记不住的。”

20 您的话使我出其不意,一下子,您把我的目光从一片荆棘的困扰中引向一片大海。

21 德彪西的《大海》全是画面:狂风掀起的水雾与低垂的阴云融成一片;雪色的排天大浪迸溅出的全是它晶莹透明的水珠。一束夕照射入它蓝幽幽的深处,加倍反映出夺目的光芒。瞬息间,整个世界全是细密的迷人的柔情的微波。

22 大海中从无云影,只有阳光。这因为,它不曾有过瞬息的静止;它永远跃动不已的是那hào hàn

又坦荡的生命。这也正是您的海。我心里的您! 注:冯骥才:作家,文化学者

22段的横线上很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19.(1)在第○

hào hàn

(2)第②段加点词语“逼近”用得好,因为 .. (2分)

20. 本文回忆了作者和冰心交往的几件事,请细读文本,填写下表。(6分) 事件 冰心与给她电话的“我”开玩笑 ① ③ 21. A. B. C. D.

② ④ 19段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下列与第○

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永远要感恩生活。 年轻时没有尝过苦水的人,不能成长。

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 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

冰心形象 有童心,机敏,率真,亲切 22. 本文的首尾都谈到了音乐家德彪西的作品《大海》,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6分)

23. 请简析本文标题“致大海”的含义。(4分)

① ②

三、综合运用

某班开展“手写时代渐行渐远了吗?”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0分)

24.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72人进行问卷调查的部分内容,请你围绕话题用一句话概括读到的信息。(3分) 手写情况 人数比 手写机会较多 25% 手写机会不多 47% 手写机会很少 23.6% 几乎不用手写 4.4%

25. 请阅读为专题板报准备的三则材料,围绕话题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3分) 材料一: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要求书写工具越来越便捷。新的书写方式,也会制造出新的文化心态和文化心里,电脑写作速度快,可以提高人们学习和工作效率。 材料二:

随着电脑、手机、打印机的普及,“手写”仿佛与青年学生生活渐行渐远。上大学前,学生用手写的机会还比较多,上大学是手写机会开始变少的分水岭。 材料三:

手写时代渐行渐远会带来什么后果?调查中,71.4%的人认为“会削弱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5%的人觉得后果是“书法艺术会趋于消亡”;56.0%的人认为“写作者的个性无从体现”。

26. 请你写出认真书写对我们的两个意义(不得借用材料三的内容),在班会上作交流发言。(4分) ① ②

四、写作(60分)

27.题目:致春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