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2015年末以来,多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种提法暗含着一个共识和假定,即在此之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偏重需求管理。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需求管理并不能解决长期中的经济增长问题。然而一个事实却是,我国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下,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长期以来,我国在偏重需求的管理模式下,供给方面却没有出现制约经济增长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本文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特征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从根源上剖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认为其是我国未来长期中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本文还从经济学研究的方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研究必须坚持以中国历史和现实特征为基础,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分析框架。关键词:中国增长特征;管理模式特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656(2016)10—0005—08□陈璋□唐兆涵
引言近来多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方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解读。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现阶段供给侧存在着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因而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现有研究对供给侧存在的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之前是否存在,为什么现阶段开始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以需求侧为主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仍然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其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管理模式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不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等问题鲜有讨论。事实上,探讨和分析这些问题,理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演变的来龙去脉,对深入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很必要的。
此外,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是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如何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清晰地解释,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形成令人信服的理论分析框架。理论界大都是在西方经济学的范式、概念和分析框架下讨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诚然,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经济问题理论研究与实际影响非常大,但其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条件却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特征和研究需要。如果对此认识不清而进行研究,很可能研究的只是西方经济学框架下的所谓“中国经济问题”,而不是现实中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充分认识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更谈不上对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深刻理解。
基于此,本文将试图从我国经济增长特征入手,建立适合中国经济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改革
基金项目:国家统计局2012投入产出研究课题重点资助项目“从投入产出表来看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IO12-ZD06);高校基
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新常态’下中国就业脆弱性问题研究”(15XNH050)
-5-
ECONOMSTECONOMIST经济学家2016·10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特征和影响进行研究,并围绕上文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源上剖析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及模式(一)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明显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特征。概括来说,就是我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存在不平衡结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引进式”技术进步的方式,并基于特有的政治经济通过国家强制力实现对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领域的选择,从而实现经济长期中高速但
[1]
不平衡的增长。
1.“引进式”技术进步机制。“引进式”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种利用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级差或代差,通过模仿和引进的手段实现技术进步的机制。“引进式”技术进
[2]
步的实现主要包括购买专利、购进设备、引进国外直接投资等直接参与高技术产品的生产等方式。这
些方式都要以长期大规模的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资本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引进式”技术进步避免了技术原发过程中可能的失败风险和路径的不确定性,有助于在经济起步阶段快速实现技术升级。
2.国家强控制力。“引进式”技术进步机制的实现,是以国家强控制力为保障的。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中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的区别。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特征决定了能够通过国家强控制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在有限的资源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最优配置、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情况下,运用国家强控制力对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和资源进行了、组织和分配,通过对投资方向引导和生产要素分配控制,税收和金融倾斜等,实现了对重点行业和部门的支持,保障了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在总量上的持续快速增长。
3.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主要是指一国国内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生产力存在级差和代差的基本经济特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稳定性。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断被强化。在技术引进模式下,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外来生产力的引入或冲击,这样的引入和冲击显然不可能在所有部门和地区同时发生,因而我国原有的生产力之间的差距被拉大,导致并强化了生产力的不平衡结构。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特征是我国许多基本经济现象的客观基础,也是我国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显著特征[3]。
从理论上讲,西方经济学更多的在生产力平衡的前提假设下关注经济的总量问题,而生产力不平衡的存在使我国经济问题有了更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因而在分析我国现实情况时,西方经济学中一系列基本假设条件不能完全成立,也就使一些经典理论很难直接用于解释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二)“引进模仿”的经济增长模式
“引进模仿”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引进为主要技术进步方式,来推动产业的升级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实现经济快速追赶。由于我国原有的技术基础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技术引进的选择空间巨大。与此同时,改革开放阶段恰好也是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大量资本和企业进入我国,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技术外溢,促进我国技术进步。但不论哪种方式,都有着明显的“被动模仿”特征,即国外能够提供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并没有自主选择权。
“引进模仿”模式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出口导向型特征。由资本带动的技术进步必然伴随着进出口,特别是出口的高速增长。技术的引进需要投资的支撑,而投资的变化将会表现为外资的高速增长带动
-6-
ChineseEconomicsinthe21stCentury经济学家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内资的高速增长,进而带动国外相关产业大规模转移到国内。国外相关产业产品的需求会转化为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加上“引进技术的竞争集聚效应”所带来的产品在规模和价格上的优势,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形成了出口的持续高增长。从国内来讲,“引进模仿”模式下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远远低于投资的增速,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需要依靠外部需求来消化国内产能。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因素催生了我国特有的出口与国内投资的联动机制,并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总之,“引进模仿”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基于特定条件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要素禀赋的选择。实践证明,这样的发展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实质上也在围绕巩固和完善这一发展模式而进行,也就产生了不同于西方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和效果。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形式特点和实质特征(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形式特点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逐渐转向市场调节与相结合,采取国家短中长期指导下的财政和货币为主的宏观方式进行。选择上,这一时期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逆周期性,先后经历了几轮财政和货币的调整,并具有以财政为主要手段的强推动特征。形式上,近年来我国宏观的实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需求管理在对象和方式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概括来说就是从需求端入手,刺激投资高速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财政是我国主要的宏观手段。积极的财政通过财政收入的减少和支出的增加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方面,主要是对企业在税收、土地和技术方面给予支持,通过促进内外资本扩大投资加速经济增长;财政支出方面,大量直接投资项目和大型基础设施的兴建拉动了全社会的资本投资总额,进而维持了整个经济体的高速增长。
货币方面,与西方国家多将稳定币值视作最终目标不同,我国的货币具有多层次和多重化的特点,虽然法律规定的货币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实际中,我国的货币主要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对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调整,达到支持基础建设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稳定币值在事实上退居次位。此外,汇率制度改革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尤其是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名义贬值率达到了45.62%,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转折点,对出口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从形式上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与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侧管理相类似。然而由于经济特征的差异,类似的经济管理手段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实质特征。
(二)宏观经济管理的实质特征
1.通过需求侧管理,实现了供给侧管理的重要作用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围绕着需求方进行,从形式上讲是一种典型的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但由于我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经济增长特征与模式,特别是投资在我国经济中特有的作用,导致了我国的需求侧管理模式实质上对供给侧的核心问题产生了影响,即用需求侧管理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供给侧管理的效果。
在我国“引进模仿”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投资对经济具有双重效应,即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其中供给效应是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西方经济学中投资的供给效应主要是指投资对生产规模扩大产生的作用[4],而在我国,它更多的表现在对技术引进,进而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上讲,投资实现为固定资产之后,就能够投入再生产,为生产提供劳动资料,并与流动资金相结合,通过生产劳动再生产出产品供给社会,产生与之相关联的引致其它产品生产的作
-7-
ECONOMSTECONOMIST经济学家2016·10用,产生投资的供给效应。
“引进模仿”的发展模式决定了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调整投资方向就能够实现对技术进步发生的行业和领域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世界产业链的较底端,在国家强控制力的保障下,投资多集中在技术成熟、市场广阔且能够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和资源禀赋的行业,这些行业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从这一层面上看,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对投资的倾斜和扶持,事实上是对供给方面最为重要的因素—技术进步的推动。尤其是在国家强控制力的作用下,宏观能够实现对投资方向的控制,这也就在实质上起到了对技术进步进而供给方面进行宏观管理的作用。
2.需求管理模式持续周期长,成为了相对长期的经济管理手段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一个突出差别在于时效。需求管理关注眼前问题,短期内更为有效,供给管理更多的是长期性,持续性长,也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几乎全部为需求管理导向,且多为持续性强的积极性,这就与需求管理要逆经济风向、解决短期内经济问题的初衷相悖,成为了一种事实上的连贯长期的需求管理方式。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短期性很难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长期问题,但我国的实践却证明,长期以来使用的需求管理为主导的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并带来了我国经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经验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特征和管理模式是相配合的。形式上的需求管理手段,在实质上更聚焦于供给方面重要的技术进步问题,使需求管理不改变长期中供给侧的产出和效率的前提假定不再成立,因而也就使短期的需求管理方式能够长期有效,并持续地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效果在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的指导下,我国经济的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来说,包括总量的增长和结构性问题的出现。
(一)经济总量增长迅速,创造了“中国奇迹”
“引进模仿”的经济模式带来了中国经济在总量上三十多年的飞速增长。1979—2014年的36年间,名义GDP总值增长了38倍,1978—2010年间的GDP平均增速更是达到了10%左右①。这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不曾经历的,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
在这一时期,投资尤其是针对技术引进方面的投资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国内投资方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0年的910.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
70
60
27.8万亿元,年均增长50
40
12.2%。外商直接投资方面,30大量FDI的流入很大程度上20
10
弥补了我国资金短缺的状0况,尤其是1992年后,我国-10
GDP增速固定资产
投资增速
单位:%
818487909396990205081120的FDI进入高速增长阶段。1991年到2014年,我国一共实际利用外资年平均增
19191919191919202020图1我国历年GDP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①相关数据以历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数据为基础,进行再次计算得到。
-8-
2014ChineseEconomicsinthe21stCentury经济学家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长率达到16.69%①,引进FDI的规模连续20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多数年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都快于GDP的增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然而在总量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概括来说就是结构失衡,以及由于结构失衡导致的一系列经济问题。
(二)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凸显,对有效需求拉动不足
需求方面,尽管一直使用需求管理的手段,但我国仍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有日趋恶化的趋势。
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失衡。收入分配失衡首先表现在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的失衡。我国的劳动报酬占比明显低于世界同期的发达国家,且这一差距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以工业为例,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始终较低,且有着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资本报酬(固定资本折旧与营业盈余的总和)占比却明显上升,劳动报酬增速长期慢于和企业收入,资本盈余对劳动报酬的挤占严重。
要素收入分配失衡导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失衡,劳动报酬增速缓慢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缓慢,两者共同作用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因素还在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技术蕴含于资本的特征导致技术引进下资本对劳动的高替代性,出现“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报酬”,近似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强化了这一现象,随着资本投入和引进技术的增加,劳动报酬占比就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表1
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各构成占比情况
199744.4317.5214.2323.81
200240.8718.615.1925.34
200734.220.0813.532.22
(单位:%)201241.8318.7412.926.53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管理强化了这一现
增加值构成劳动报酬占比生产税净额占比固定资产折旧占比营业盈余占比
象。多数年份中我国选择了积极的财政,推行赤字财政。对于财政赤字多通过以税收为主的方式解决[5],而税收的提高进一步压缩了劳动报酬,降低了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货币方面,为鼓励投资,官方利率一直远低于市场利率水平,低利率的在本质上就形成了居民补贴企业,劳动补贴资本的“倒挂”机制,进一步恶化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到。
了收入分配结构。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自身特点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双重作用下,居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升,居民最终消费不足的问题日益显著。
(三)技术引进集中,出现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同时存在的情况
“引进模仿”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我国能够通过对投资的实现技术追赶。加入WTO以后技术引进速度明显加快,2005—2012年间技术引进合同金额增长了132%,年均增速达到14%。技术引进合同中的技术费用在八年间累计增长率更是高达252%,年均增速21%②。
大量的技术引进在促使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各地地方和企业很容易对哪些产业更新会更有发展前景产生共识,由此形成投资和技术的“潮涌现象”,进而出现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6]。目前我国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在于基本都属于传统产业,且是处于产业链中较低位置的中间产品。供给方面,在一些行业产能存在严重过剩的同时,另一些产品的供给却出现了短缺现象。国内的高端电子产品、婴幼儿产品和家用电器等产业的产品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代购”和“海淘”等消费模式发展迅速,这说明我国在高端消费品方面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出
①固定资产投资和FDI总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增速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初始数据再次计算得到。②技术引进合同金额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网站,增速数据通过金额数据计算得到。
-9-
ECONOMSTECONOMIST经济学家2016·10现了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四、从宏观经济管理特征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特征评述
根据上文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从形式上看一直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管理的模式。但由于经济增长模式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别,这样的管理方式产生了不同于西方经典理论预期的效果。概括来说就是一种通过持续时间较长的形式上的需求管理模式,解决了一定时期内供给方面最为重要的问题(技术进步),而没有切实有效地解决需求尤其是内需问题。
形式上的需求管理方式,解决了一定时期内供给方面最为重要的技术进步问题。这主要是通过投资实现的。生产领域中,高投资不仅提升了生产技术,而且提升了生产能力,提高了长期的增长潜力。分配领域中,资本作为技术引进的载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导致了资本回报高速增长,为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和引进技术提供了保障。中国的技术引进过程是通过高额投资增长维持的,因而形式上的需求管理方式解决了一定时期内供给方面最为重要的问题。
形式上的需求管理方式,并没有对扩大消费特别是国内居民消费起到显著的作用。除了投资,在对消费和进出口的管理方面,进出口的优先级更高。很长一段时间内,引进技术投入的资本所得的报酬,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资本报酬外,还隐含了一部分以资本报酬表现的技术报酬。在这样的情况下,初次分配中极易出现“资本报酬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较低的劳动报酬导致国内需求不足,外需成为了产能消化的主要途径。由于可支配收入绝对水平过低,即使采用刺激消费的,也不能够在短期内获得预期效果。因而扩展国外市场,通过出口消化国内产能成为了维持我国经济增长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客观上的收入分配失衡和主观上的导向,导致了形式上的需求管理措施,并没有对扩大消费特别是国内居民消费起到显著的作用。
(二)新的经济形势下,原有的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不可持续
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原有的“引进模仿”增长方式逐渐难以为继,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也亟需做出相应调整。
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我国技术引进的选择空间逐渐减小,渠道不断萎缩。现阶段我国自身技术水平逐渐提升,中低端技术已趋于饱和,需要引进的是任何国家都不会轻易出售的核心前沿技术,因而大规模用投资换技术的模式不能够持续。渠道方面,外资企业来华直接投资生产销售越来越普遍。这些公司对技术溢出的管控严格,关键技术的开放和更新甚至不允许国内子公司参与,因而无法实质性引
进技术,企业的技术空心化现象出现并愈加严重。此外,国外对高新技术的干预加强,近年来,我国在国外兼并收购中甚至出现了获得技术产权却无法获得技术使用权或技术跨境转移权的情况。
经济管理方式方面,形式上的需求管理模式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需求方面的问题,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产品销售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问题突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何时能够完全恢复危机前的水平仍是未知数。在外需萎靡的背景下,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此外,在资源有限和国家强控制力的干预下,技术引进还加剧了生产力不平衡结构,造成了包括产业、区域、城乡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出现了总量增长与结构失衡并存的情况。结构失衡问题如果再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长期中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和意义
1.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经济环境和问题的难度,是超越西方的
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内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突出,实体经济中产能过剩问
-10-
ChineseEconomicsinthe21stCentury经济学家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题日益凸显,企业盈利水平出现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和难度加大。资本市场方面,民间投资意愿不强,信贷结构不合理,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国际环境方面,全球经济萎靡,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外需不足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不足,而新动力又尚未形成[7]。
另一方面,不平衡问题扩展至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由于之前的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管理方式,我国经济出现了不平衡问题。随着不平衡问题的长期积累,这一问题已经拓展至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宏观经济来看,存在着实质向供给倾斜而对需求刺激不足的问题。在需求结构内部,存在着中低端收入阶层的有效需求不能充分释放,高端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问题。在供给内部,存在着中低端供给过剩而高端供给不足的情况,供需结构的不匹配进一步加深了原本由于生产力不平衡和倾斜导致的供需不平衡问题。从地域的角度看,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生产力不平衡问题导致中西部生产力水平落后。相对于供需不平衡,地域间的不平衡问题更难以解决。从理论上讲,增加自主创新力度,提高本国产品的技术水平,供需不平衡问题将会缓解,但地域间的不平衡问题很有可能会因此而恶化。原有的生产力水平不平衡性导致了技术进步必然会先发于东部地区,这就会无形中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的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导致两极分化问题的加剧,而这样的问题,单单依靠传统的供给侧管理手段,是无法消除或缓解的。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不平衡问题的扩展,导致我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远远超越了西方国家进行供给侧改革时的情况。
2.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侧重点和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
2015年11月开始,多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相比,增加了“结构性”的提法,这暗含着我国未来的宏观经济改革,并不是要转向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供给管理”,而是具有自己的特征。
西方的供给管理理论与实践,更注重于通过减税、削减支出、减少管制、稳定货币供给等方式对宏观经济管理,目的是解决滞涨,起到激发企业积极性、提高经济活力的作用。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显然不止于此[8]。我国此轮的改革中,更强调“结构性”,这也是从我国的经济增长特征考虑的。一方面,结构性问题在供给侧表现为高端技术产品短缺而低端技术产品产能过剩,必须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原发技术进步的持续动力;另一方面,结构性问题表现为长期形成的资本报酬过高而劳动报酬过低引起的收入分配结构和中东西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这些结构性问题决定了我国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与西方国家不同,是要实现技术进步方式的变化,从而引导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同时还要解决不平衡发展所带来的需求不足的问题。因而可以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侧重点和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
3.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能够同时解决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问题的管理体系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引进模仿”的经济增长模式向“自主创造”的转变期。在“自主创造”的模式下,资本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日渐减小,更应转向鼓励自主创新和发展生产力的供给侧。更为重要的是,侧重于从供给侧着手的管理方式,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后又会反过来对需求方面产生影响,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来扩大消费和有效需求,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需求方面的问题单靠需求管理的手段是不能消除的,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供给侧入手,通过“自主创造”的经济增长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消费能力。通过在供给侧发力,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同时,解决需求侧最核心问题的目的,这也是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为深层次的作用和原因。
-11-
ECONOMSTECONOMIST经济学家2016·10五、结论与进一步思考在西方经济学的强大影响下,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中大量运用西方经济学概念来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明显缺陷。合理性在于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天然缺乏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西方经济学作为已有的理论体系自然会起着先入为主的影响。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三十多年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中国经济的大量现象和经验越来越难以用西方经济学来解释。同一概念的含义在西方和中国经济中的所指,可能会出现明显差异甚至南辕北辙,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就是典型代表,这一点,在进行国民经济分析和研究中需要特别注意。
中国经济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特殊之处,正由于此,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也有自身的特点。在的选择和使用上虽然与其它国家有类似之处,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实施效果却可能与西方国家大相径庭。因此从方法的层面看,研究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经济特征,而不是不加区别地套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进行分析。要更多地从我国的特殊性入手,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假设下,选择适合的理论,才能真正对我国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宏观经济管理方式选择形成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陈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基本特征的方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3):57-62.
[2]袁江,张成思.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J].经济研究,2009,(12):17-29.[3]陈璋,黄彪“.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特征[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3):5-15.
[4]许宪春,王宝滨,徐雄飞.中国的投资增长及其与财政的关系[J].管理世界,2013,(6):1-11.[5]郭庆旺,赵志耘.宏观经济稳定的理论依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5-11.[6]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J].经济研究,2007,(1):126-131.[7]李义平.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及当前宏观选择[J].南方经济,2016,(4):37-44.[8]刘伟,蔡志洲.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学刊,2016,(1):56-65.
Abstract:Sincetheendof2015,thecentralgovernmenthasrepeatedlymentionedsupply-sidestructurereform.Suchfre⁃quencyimpliedoneconsensusandassumption,thatis,themacroeconomicmanagementinChinaemphasizedondemandman⁃agementuntilthen.Accordingtowesterneconomicstheory,demandmanagementcannotsolvetheeconomicgrowthprobleminthelongterm.However,factsshowthatChinamaintainedhighgrowthspeedformorethan30yearsundersuchmacroeconomicmanagementmode.Whataredeepreasonsbehindthisphenomenon?Whydidn'tsupply-sideinChinarestricteconomicgrowthunderthemanagementmodeinwhichdemandswereemphasizedinthelongterm?Thisphenomenonneedsfurtherthinkingandresearch.BasedontheanalysisofChina’seconomicgrowthcharacteristics,thispaperresearchesonChina’seconomicgrowthpatternandmacroeconomicmanagementcharacteristicssincethereformandopening.Furthermore,thispaperanalyzesthemeaningofsupply-sidestructurereformfromroots,andpointsoutthatitistheinexorabletrendofmacroeconomicmanagementmodedevelopmentinfuturelong-terminChina.Inaddition,thispaperalsoexploresinviewoftheeconomicresearchmethodol⁃ogy,addressesthatChina’smacroeconomicmanagementresearchshouldbebasedonChina’shistoryandrealisticfeatures.Inthisway,wecangraduallybuildananalyticalframework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ofmacroeconomicmanagementmode.
Keywords:China’sgrowthcharacteristics;Managementmodefeatures;Supply-sidestructurereform
(收稿日期:2016—07—20责任编辑:杨锦英)
DiscussiononmodefeaturesofChina’seconomicgrowthandmacroeconomicmanagemen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Alsostudyonthe
meaningofsupply-sidestructurereform
ChenZhang,TangZhao-han
(SchoolofEconomic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