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来源:客趣旅游网
区域经济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 兰仙平 兰石财

摘要:古村落是历史文化信息和乡土文化的载体,是乡愁寄托的精神家园。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古村落日益消亡或被现代物质重构取代,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是保护和延续古村落文化的模式之一,但在开发保护过程中存在困境。本文从资金投入、人才保障和行为等三个方面提出对策,探讨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困境;对策

一、古村落现状

古村落不同于一般的村庄,也不同于特意营造的某种主题文化的“美丽乡村”,而是指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率每年新增1个多百分点,中国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一些乡村文明正在加速消亡,一些有传统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受到威胁。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普查显示,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现在只剩两三千个。古村落所沉淀几千年的文化记忆,是任何现代物质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就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强富美”的重要举措之一。古村落作为保存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载体,具有难得可贵的自然和旅游资源,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地方开始关注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其中以开发旅游资源的模式进行古村落保护为主,充分利用古村落固有资源,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古民居群进行营造亲近自然的乡村旅游开发,在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也取得了像江西婺源、宏村、浙江乌镇等成功的典范,但对于更多普通的、零散的古村落而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境需要正视和解决。

二、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困境

(一)缺乏专项资金保障,许多零散的特色古村落正面临消失。绝大多数古村落经过岁月的洗礼都已经遭受一定的破坏,加之随着原住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提高,许多古村落的建筑被拆除重建成现代的水泥房,与古村落统一的建筑风格及色调不协调,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就必须拆除新建筑,修补老建筑,同时古村落旅游开发,要接待大批游客,原先的基础设施是无法满足要求,需要修建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住宿餐饮接待点等等基础设施。这些投入都是需要很大的一笔资金,目前福建省除了像邵武和平古镇、永泰县嵩口古镇、南靖县云水谣景区等整体保存较好,规模比较大的古村落,能够通过“PPP”模式完成旅游资源开发外,更多零散的小古村落却没有这样的待遇,从商业价值角度而言可能暂时不大,但确实有古建筑、特色民俗文化等有保护价值,地方及所在

村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完成保护和开发,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古宅日益衰败,传统民俗文化日渐消失。

(二)专业管理人才匮乏,“空心村”现象制约古村落发展。目前,多数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以村集体为开发主体,负责古村落的规划与管理,由于资金有限,加之高水平人才难以引进等局限性,导致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缺乏专业人才的设计和规划,管理水平也跟不上,整个旅游资源的开发步伐缓慢,无法适应日益增长游客的需求。

村落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传统社区,因此,古村落保护跟非遗保护一样都需要活态传承,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原住民。但随着传统古村落房屋建筑的破败,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空心村”现象加速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现在许多古村落的现状基本上是:一个村就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户人家,家里住着几个老人、小孩和几条狗,房子也多数是年久失修或早已长满野草。这种空心村的现象直接制约了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原住民的参与,就无法实现“活”文化的展现,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失去了灵性和参与性。

(三)产权和利益主体复杂,“公地悲剧”频繁上演。古村落旅游资源具有双重属性,即:古村落中首先是村落中的原住民私人财产,比如:古宅及相关的私人物品;但此外也有公共资源的部分,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等。这个意义上说古村落可以定义为准公品,由于旅游开发的公权界限难以界定,现代旅游经营管理对村民传统生产和生活造成冲击,结果,在旅游开发与经营中,村民与旅游开发公司时常发生矛盾和利益冲突。同时,也由于经济和社会利益的驱动,古村落旅游开发必然带来管理者、经营者、使用者、所有者等各方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很多地方管理者往往利用自身对古村落资源的管理权限从旅游中受益,而忽视对古村落旅游科学性、规范化以及资源保护的监管,过度开发使用古村落旅游资源;所有者(原住民)过度使用住宅等私有产权从事相关旅游活动,开墙设店、乱修乱建,同时又无节制地使用水、道路、电等公共资源,向公共空间排放污水、废弃物等,这些都是因古村落旅游中“私权”与“公权”的复杂度,从而导致的“公地悲剧”。

三、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城镇化进程中已经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荡然无存,古村落作为一个保护相对完整的历史载体,是难能可贵的文化资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19.7

65

区域经济

源,也是“留住乡愁”的唯一寄托。因此,在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创新旅游开发模式,走“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扩宽资金渠道,建立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专项资金。古村落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包括古建筑的修缮,基础设施的建设,原住民利益的保障等,都需要前期资金投入,而且收益周期往往比较长,不是一般的企业、村落或地方可以独自承担的,当地村委要积极扩宽融资渠道,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开发,转让经营权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面向全体村民进行融资,实行全民股权的方式参与开发,这样不仅可以调动积极性,还可以有效地发挥当地村民的自主性;当地要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意识,把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当作精准扶贫的举措之一,专门在财政设立“古村落开发与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在不改变原生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规划,才能实现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人才引进,鼓励原住民“回流”激活古村落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雄厚资金的保障,更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规划与管理。过去古村落常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生活环境差等因素制约了人才引进,成了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呆不下”的地方,看不到发展前景,但如今随着交通改善、通讯便捷,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到农村去投身于基层建设,地方要制定积极地人才引进,为这些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提供平台和机会,正如永泰县嵩口镇在古镇开发过程中不仅引进了著名的“打开联合”团队入驻参与整体规划设计和管理,还成功地吸引了大学生入驻创业,扎根于当地。这些都与当地制定了多项积极地人才引进分不开,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此外,古村落的建设与发展的重担最终还是要落在本土村民的肩上,唯有本土的年轻人不断创新思维,自觉主动参与到古村落开发与保护中来,才能实现古村落发展延续性,过去由于生存所迫多数年轻人背井离乡、远离家乡和妻儿去城市谋生,现在随着国家倡导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及生活环境在不断改善,为广大外出谋生的青年人提供了许多就业创业的机会和平台,当地可以多方面制定举措吸引在外发展的本地青年人“回流”就业创业,参与家乡的开发与保护。

(三)主导,多方参与,制定规则,规避“公地悲剧”。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的选择,既是对公共资源与旅游产品进行公共管理与机制的选择,也是不同利益主体间利益诉求矛盾折衷、平衡的结果。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公共属性、原住民的私有属性、旅游经营管理的复杂性以及古村落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的公益性决定了应当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主导成为古村落旅游开发中最为重要角色。新公共管理观点认为:的责任就是对顾客提供选择,并且通过提供的公品和公共服务功能对顾客所表达的个人偏好作出回应,把公民作为公共服务的顾客,最大限度的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是公共管理追求的目标;把竞

66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19.7

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追求干预下的高效率;坚持仍是管理的主体,强调发挥第三部门的积极性,实现多元互动下的社会管理。这种强调的总体指引、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各司其职,以高效率为目标,最大限度的为公民提供公共利益的理念,基本上符合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应该与公民一起参与公共生活的治理,制定合理有序的“良治”规则。就古村落旅游所引发的“公地悲剧”而言,首先“公地悲剧”的出现并不在于古村落及其使用者本身,而是在没有一定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村民、游客、开发企业等利益主体都会尽量多、尽量快地使用公共资源为自己的利益诉求服务,并还不会在短期内承担使用成本。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得古村落的现有资源迅速消耗,最终将完全“抽干”古村落的“剩余价值”,这种目光短浅的开发思维所造成的悲剧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作为多方利益博弈之间的“第一协调者”就必须通过完善制度约束、制定参与规则等手段,寻求一个多方利益的平衡点和制约点,在体现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偏好的基础上,规避“公地悲剧”的重演,最终才能实现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秀英,田彬.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J].人文地

理,2010年第3期.

[2]邱扶东,朱毓旻.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5期.

[3]张富利.传统古村落保护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4]叶洋洋.国内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综述[J].陇东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

[5]李宝轩.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的福建土楼旅游开发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期.

项目来源:2018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应用型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项目编号:JAS180906)

作者简介:兰仙平(1978.11—),男,畲族,福建福安人,学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兰石财(1984.01—),男,畲族,福建南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教育管理。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