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期 (总第140期) Joum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m’CoUege No.4,2014 Genera1.No.140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胡适研究综述 马 轩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西宁81 0000) 摘要:这些年关于胡适研究综述的课题已经慢慢被学者所重视。在为胡适作各种传记评论研究的同 时,我们应当不忘梳理胡适研究由来已久的脉络。从胡适留学羡国的同时,既已经开始出现了关于评 论他的文字。本文旨在从这一点上追溯至当今学界胡适研究的最新成果。清晰的展现出胡适研究的发 展过程和思维视角的不断转变。 关键词:胡适研究;传记;学术史 中图分类号:l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958(2014)04-0064-02 R-esearch on HU Shi MAXua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Qingha【Normal University,Xining 81 0008,China) Abstract:The issues researched on Hushi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by scholars.While make some re8eal℃hes on the criticism of Hushi。s biography,we should remeIIl】 r Hushi’8 pattern.As Hushi studied in US,som@words about his comment has appeard.Thies paper tries to pay more aRention to the newest research results,in orderto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shi’s research and the continuous convemion of perspectives. Key words:research ofHushi;biography;academic history 胡适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因提 倡新文化运动而一举成名。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发展功不 可没,始终扮演着文化播种者的角色。他在境外一生共获得 1935年8月写给《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导言”中,才涉 及对胡适的文学思想作比较详尽的批评与研究。 胡适本人于1930年开始动笔的《四十自述》应该算是最 早的胡适生平传记,到1933年6月写成6章,并陆续连载于 《新月》杂志上,后由上海亚东图书馆集结出版。本书从胡适 家世开始起笔,写到童年时期胡适的家乡教育,及后来赴上 海时期至赴美留学前(1891—19l0)的一段生活,大体上真实 35个博士头衔,这样的荣誉纵观世界名人学者,达到者也寥 寥可数。胡适研究作为对中国新文学开端研究的缩影。历来 被广大学者所重视。各种传记评论多如牛毛,本文旨在勾勒 出胡适研究的轨迹,能为后来的研究者以清晰的思路,能够 更好的投入胡适研究。 的还原了历史事实。而他人为胡适作传最早则是1941年l2 从胡适提倡和发动新文化运动起始,关于他的评论就已 经开始出现。最早于1916年10月,陈独秀在评论胡适关于 文学的主张“为今El中国文界之雷音”,可以看作是评论胡适 月胡不归的《胡适传》,算的上是真正意义的第一本胡适传 记。胡适1943年10月在纽约任职时,收到《胡适传》作为他 50岁生日的礼物,觉得作者诚意可嘉,但同时也认为此传有 的初音。随后钱玄同在1918年,所作的《(尝试集)序》里,正 式发表了评论胡适白话诗的文章。他从白话与诗中含义的关 系方面,赞赏《尝试集》能够通过新的语言工具表达出准确的 颇多地方不能令人满意,故曾写长信与作者讨论诸问题。 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5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矛盾日益 激化,内战一触即发。随后经过三年战争战败,退守台 湾。胡适因为拥护政权而美国,对胡适的研 究也多因为涉及意识形态问题而暂停,取而代之的是历次的 思想与情感。蔡元培1918年8月,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 纲》作的序言里,推崇胡适既治“汉学”又兼治西洋哲学史这 种中西贯通的治学方略,给这部著作以很高的评价。接着的 两年中,梁启超和缪凤鳞分别发表文章评论《中国哲学史大 政治批判。胡适所持的立场也因此成为批判的核心问 题,有关批判的文章发表于全国各大报刊,造成了声势浩大 的全国性运动。这些文章后经北京三联书店汇编成《胡适思 想批判》论文集出版,共计册200余万字之多,仅供批判 纲》,因此也产生了很多讨论,其中不乏肯定之音。以后的文 字多针对胡适在思想与哲学著作方面的批评,直到朱自清在 收稿日期:2014—04—03 作者简介:马轩(1987——),男,陕西省成阳人,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学。 ——64—— 使用。该文集几乎都是对胡适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批判的领 域延伸到文学、哲学、教育、文字语言学、史学等各个方面,只 要是胡适的学术观点就完全错误,并斥责胡适为“贼” “文人”“反”等。从此胡适在的形象被定格为 “派”,关于他的所有著作和研究被禁,并逐渐淡出人们 的视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思想开始渗入学界,恰 逢运动6O周年纪念,随即出现了大批重新评价胡适的 专著与文集。首先是耿云志的《胡适研究论稿》(四川人民出 版社1985年版),是第一部系统地实事求是地研究胡适的 书。书中对胡适的生平活动有扼要而有系统地记述;对其政 治态度、思想主张”一 学术与教育等方面的贡献,都做了全 面地揭示和辨证地 1=r析。此书的出版,曾受到海内外极其广 泛的关注,对推动胡适研究起了很大作用。此后有沈寂的《胡 适的政论与近代中国》(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本书探 讨的主要问题是胡适的自由主义政见究竟发挥过怎样的影 响和作用。进入90年代,许多年轻后进学者开始进入胡适研 究领域值得给以密切的关注,他们带来全新的学术空气的同 时,以区别于以往传统的视野和角度切入研究,都取得了令 人满意的成果。如王鉴平、杨国荣的《胡适与中西文化》(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沈卫威的《文化・心态・人格 k 识胡适》(均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宋剑华的《胡适与 中国文化转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闻继宁的 《胡适之的哲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等。整个9O年代 是“重评胡适”的文章发表最为活跃的时段,这个时期打破了 以往对胡适全盘否定的固有模式,开始逐渐理性和客观的分 析胡适其人其思想。研究领域也延伸至有关于胡适的各个方 面,一时间对胡适的“拨乱反正”成为学界主流。新近学者们 的理论视野广博,识见丰富,富有前辈学者所难得的锐气。在 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公正评价了胡适对中国近代思想与文化 的贡献,以及其自身在历史中的局限性。这些著作大都引起 了广泛的讨论,对后来的胡适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同时胡适传记的写作和生平资料的整理也都取得了丰 厚的成果。石原皋所著的《闲话胡适》(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是传记写作方面比较早和比较有成绩的作品。全书通 过作者自幼对胡适及其家庭亲人的了解,着重从胡适家族生 活方面人手,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胡适。使读者更能 与历史人物亲近对话,而不再感到陌生与遥不可及。易竹贤 的《胡适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以史家之思、作家 之笔为胡适立传,使读者对胡适的一生有深入的了解,并给 人以深刻的启迪。白吉庵所著的《胡适传》(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后经修改扩充,由人民出版社1993年再版),以 乱世英雄胡适的角度,刻画出中国近代在动荡的社会背景 下,人才辈出的境况,值得我们好好反思。沈卫威的《胡适 传》(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全书以翔实的资料,纪实 的手法,向读者全面介绍了胡适先生的渊博学识及高尚人 品,颇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耿云志编的《胡适年谱》(四川人 民出版社1989年版),作者大量参考了胡适本人的著述和已 刊未刊日记、信电、手稿。通过对胡适周边友人对他思想形成 的影响,记录胡适与朋友和社会的关系。重塑一个思想有自 由,政治有坚持,文化有信仰的真实学者。罗志田的《再造文 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作者声称 本书要做的是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在1891—1929年间饱受 争议的胡适。沈寂的《时代碣鉴》(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在 本书中作者通过文学,政治和婚恋三个方面全方位剖析胡 适,加以前人的研究基础,得出自己对胡适思想全貌的概括。 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年版),从胡适入门弟子的角度,真切细致地记述胡适 的治学、从政、社会交往与生活情景。邵建的《胡适与鲁迅》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和《胡适的前半生》(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的出版,也标志着对胡适研究进入多 样性的时代特征。 另外翻译外国关于胡适研究的作品也时有出版,美国的 格里德(J.B.Grieder)著的《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 的自由主义》(鲁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文 章叙述从1917年到1937年抗战前夕的中国社会,从这20 年中国近代文化的变革与改良的角度,描写与分析以胡适为 代表的一大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及其活动。说 明在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频发的年代里,中国该怎 样建设和实现现代化的诉求与手段。周明之著的《胡适与中 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雷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版),本书以胡适为中心,分析现代知识分子在晚清和以 来的新旧交替与中西激荡中,所产生的痛苦挣扎和无所适从 的疏离感。海外学者的《重寻胡适经历》(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4年版),本书以《胡适日记》为蓝本,从中寻找 胡适在人生各个阶段对中国现代进程的看法与思考。试图从 与胡适交往密切的友人口中,重新发现一个不同的胡适。唐 德刚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和《胡 适杂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周质平的《胡适 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学者李敖的《胡适评传》(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和《胡适研 究》(中国友谊出版社2006年版),从时代与个人结合的角 度,还原了特定时代中的特定人物胡适。江勇振出版的《星 星、月亮、太阳》(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从胡适的情感世界 入手,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以及他著的《舍我其谁:胡 适》系列丛书也在陆续出版中。其中第一部《璞玉成璧 1891—1917}(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和第二部《日正当中 1917—1927}(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已分别出版,试图 打破以往学者跟着胡适走的状况,跳出胡适为自己设定的历 史位置与形象,用大量详实可靠的证据,分析过去胡适研究 中的许多误区,实属难得之作。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 的思维方式,给中国的学者以有益的启迪。关于胡适的 研究与海外学者都还在继续挖掘,希望日后会有更多高 质量的研究专著和文集出版。同时也希望胡适这座文化宝库 能为我们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胡适.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尝试集》自序)Ⅱ】.新青 年,1919(5). [2】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N】.星期评论(纪念 号),lO19(5). 【311胡适嘲适书信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6. 李泽厚嘲适・陈独秀・鲁迅卟福建论坛,1987(2)。. 【5j耿云志嘲适与文学运动Ⅱ】冲国现代文学研 究丛刊, ̄979d). 口编辑/赵忠军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