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l2期 黑龙江对外经贸 No.12,2010 总第198期 HL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Trade Sefial No.198 [经贸实务]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 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敬丽华冯国平 张军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长线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背景下,同样面 临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岗位技能培养的关键问题,依据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结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实践探索基础上,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0)12—0070—03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有关实践教学的研究与 对任课教师来讲是一次挑战,如何按业务流程来重组知 实践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一些具体领域还有待开拓 识点、技能点,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把握,课堂 和完善,尤其是在实训条件建设、学生技能考核等方面仍 教学如何组织,这些都需要专业教师很好地进行教学设 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与现有专业的发展规模不相适应, 计。 严重影响了高技能应用型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因 3.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此,针对贸易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实训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不仅要靠教师的传授,而且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打 的探讨与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以任务或项目为依托,以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训练技能为目标,让学生在任务或项目操作中得到技能 (一)专业实践教学取得初步成效 的训练。目前,大多数专业教师在贸易课程教学过程中 1.实训条件有所改善。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 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外贸软件模拟等教学方法,以 已认识到贸易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教学改革的推进离 讨论、操作的形式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过去一张 不开校内实训基地的支撑,因而加大了对国际贸易专业 嘴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打天下的教学模式。 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软、硬件的投入,实训课也由原来的书 4.双语教学有所体现。鉴于英语沟通能力在对外 面作业向模拟软件操作过渡,实训条件有所改善。苏南 贸易业务中的突出地位,部分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 地区的高职院校基本都已建有贸易类专业实训室,配有 进行了中、英文双语教学的试点。在对课程体系、教学内 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实训条件较好的院校还建有专业综 容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部分教学内容用英语授 合实训基地,基地内部划分成若干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 课,例如: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外贸合同等课程实施了双 根据业务需要配有相应的设备和操作软件,每个功能区 语教学,这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业务(职能)部门有工作流程展示图板。例如:苏州经贸 (二)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基地,分为3个功能 高职工程技术类的专业在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等 区,包括进出口企业(公司)办公区、业务洽谈区、外贸管 方面进行得如火如荼,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在车间、工 理部门服务区。在进出口企业(公司)区设置若干办公 厂、实验室,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仪器,实训的内容 区,每个办公区相当于一个的公司(或业务部门)。 程序化、规范化,操作有统一的标准。相对来说,国际贸 在业务洽谈区放置了一组谈判桌椅。在外贸管理部门服 易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却是困难重重。尽管各高职 务区设有银行、货代、海关、商检、外汇管理等服务窗口。 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这些实训室至少在形式上体现了外贸业务的基本框架。 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工程技术类专业在基本技能、职 2.项目化教材建设也有尝试。目前,在国际贸易专 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上取得的成绩相比,还有很大 业教材的选用中,作为项目化课程教材的一种尝试,已有 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以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的教材和配套的实训指导书,但 1.实训环境与职业环境的差异。目前高职院建有 作者简介:敬丽华(1971一),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硕士,副教授,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200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教改课题“项目化课程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一 l7)。 一7O一 敬丽华冯国平张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多数是“计算机 +贸易软件”的形式,学生在一台电脑上模拟完成贸易业 务的操作。即使条件较好的校内实训基地,设置了贸易 业务功能区,每个功能区配备了软、硬件,形式上仿真,但 每个功能区的职责不明确,各业务部门之间也无法实现 衔接和信息共享,与真实的贸易业务有很大差异,尤其是 缺乏职业环境和氛围,从而导致这类实验室的利用率不 高,且多以专业认识实习和参观性质为主,没有发挥应有 的作用。 2.尚未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师资、设 异,学生缺乏业务环境的职业体验、职业分析和职业判 断,培养职业技能的目标难以实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发现实训内容与现实岗位要求存在很大差异,不能较快 适应实际岗位的要求。 (二)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 国际贸易专业在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指导、实践 教学考核等方面往往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任课教师之 间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常常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实践教 学指导与考核,造成专业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实践教学 设计不合理、实训环节不完整、操作不规范、实训组织不 施、场地和课时等因素的,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实践 教学环节往往不成体系,只有诸如市场调研、外贸函电写 作训练、单证制作、国际贸易案例分析等少数几个实践环 节,有少数院校开展一些计算机模拟实训,较为完整的国 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成。 3.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亟需改善。高等职业教 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 是要具有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即“理论+实务”的“双 师”型教师,但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普遍缺乏这种 师资,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贸易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高校毕 业生,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课堂教学只能纸上谈兵, 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4.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 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贸易专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应该 分散到几个学期中,按照先简单后复杂、先模块后项目的 顺序进行大周期、多环节的能力训练。然而,一些院校将 技能训练集中安排在一个学期里,没有将技能实训分散 在多个学期进行渐进式的培养。 5.实践教学考核模式陈旧。现在贸易专业课程的 考核多数是在学期末通过试卷的方式进行,而试卷上的 考核内容也以知识点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考核,以 能力本位的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未能体现。这种评价模 式导致的结果是在教师和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期 末轻平时、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倾向。同时, 单一试卷考试在测试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也存在很大 的局限性,技能测试无法体现,因而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 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更无法真实展示学生的创新意 识,造成学生技能培养的先天不足。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加快专业实训条件建设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应通过校内实训和校 外实训两种途径来实现,由于贸易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接 受的学生数量有限,贸易业务周期长(如完成一笔外贸业 务耗时长、环节多、金额大、风险高,企业不可能让学生参 与或操作),还涉及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商业秘密等问 题,校外的实训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在这种现实情况 下,应更多地依靠校内实训来实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但目前各高职院专业校内技能训练普遍是电脑加软件形 式,实训的内容多以网上调研、文件草拟(合同起草)、单 据填制等内容为主,实训环节不能体现贸易业务的完整 性,所谓的综合实训与贸易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实际操作 方法、操作要求、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存在着很大的差 到位、考核不统一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了实践 教学的质量。在上述情况下,实训的效果不明显,甚至流 于形式,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难以保证。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实训课程体系要体现完整性、系统性 首先要按照贸易业务的实际情况设计实训环节,实 训操作方法与真实贸易业务运作保持一致。其次,各项 训练相辅相成,各实训环节紧密衔接,在实训的前期主要 进行专项技能的训练,后期主要进行全流程的综合演练, 在校内仿真实训室进行贸易业务流程模拟实战。可以将 学生分组,按照计划扮演经贸业务中不同的角色,如出口 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等,形成仿真的贸易环境。通过 注册公司和确定经营业务范围,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或广 告,主动选择交易对象并与之建立交易联系,就某个业务 通过交易磋商,达成交易、签订合同,并认真模拟实际情 景履行合同,实现出口商交货、交单、获得货款,进口商支 付货款、获得货物,并在市场上销售获得一定的利润。通 过仿真实训使学生掌握各种业务技巧,如寻找客户、建立 交易联系、交易磋商、签订合同、贸易风险防范,培养与供 应商、银行、船公司、保险公司、海关沟通的技能。 (二)结合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需要,优化实践教学内 容 首先,要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所需知识、技能、素质 开展调查,确定各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应占的地位。 其次,通过调研获得岗位技能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及其学 时数,并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每门课程要明确 在职业技能培养中的作用,确定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注 意在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课程体系中展示自己特定的 课程内容,在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基础上不断地挖掘 内涵。 (三)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夯实实践教学基础工 程 校内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的 实践训练场所,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 鉴定的实训教学单位,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备 条件之一。实训教学基础设施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学校 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突出在实 训过程中具有专业技能的仿真性,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 在内容安排上具有综合性。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应体 现职场化的工作环境,设置进出口公司办公室、海关、商 检、外运公司、船公司、保险公司、外汇管理局、国税局、银 (下转第76页) 一7】一 于晓燕马有才:基于问卷调查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探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实践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教学中可使用TMT和SIMTRADE两种教学软件,包括了 国际贸易实务各个操作流程,涉及价格核算、英文单据制 作和英文函电写作等内容,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体会到了 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操作,也提高了运用双语知识的能 力。 分相结合的形式给出成绩,该成绩占最终成绩一定的百 分比。还有,在平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英文 案例分析或国际业务实际难题,让学生在运用国际贸易 实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查询资料、观察研究、实际 操作等方法获取所需要的资料,进行案例分析或解决业 务难题,以作业形式上交由教师判分,作为平时成绩,这 在一定程度上考核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以创新考核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教学调查问卷结果中,赞 成“考试中英文题目所占比例为30%”的占67.6%,赞成 “考试中英文题目所占比例为6o%”的占5.9%。由此可 以看出,大部分该专业学生赞成在双语教学考核中加入 英文题目,但英文题目占卷面的比例不应太高。在过去 的双语教学实践中也只是采用了学生接受的小比例英文 试题的考核方式,但并没有完全达到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再有,就是在学期末组织学生对国际贸易业务洽谈进行 模拟,由教师把学生分组,模拟买卖双方,并给出各自的 商业目标,进行现场英语商贸谈判,由教师判分,作为总 成绩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素珍,张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 双语教学实践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8(3). 的目的。目前,双语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掌握 知识程度的考核还没有统一标准。为了提升教学效果, 以考促学,教考结合,就需要更多创新式的考核方式。首 先,在考核中应逐步增加英语题目的比重,使之逐步与授 课的中英文比重相符,摒弃过去对专业英语知识讲得多、 [2]谭蓉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若 干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S1). [3]石碧涛.双语教学实验环节探索——以《国际贸 易实务》为例[J].高教探索,2007(S1). [4]陈原,易露霞.“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 学得多、用得多,却考得少的做法。其次,在考核中除了 使用传统试卷笔试外,还应通过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新模 式来完成考核。比如要求学生以英文形式来完成国际贸 易实务课程的进出口贸易流程或者以单独闭卷的方式来 践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S1). 完成教学软件中的一套业务流程,以教师评分和软件评 (责任编辑:梁宏伟) (上接第71页) (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职能部门;硬件有服务器、终端 考核方式对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 电脑、传真机、打字机、电话等;实训中心软件由专业教师 同软件公司共同开发完成,软件包含商务系统(进口方、 出口方)、外汇管理系统、银行系统、运输系统、保险系统、 检验检疫系统、海关系统、税务系统等组成,各系统相互 又可相互衔接。把贸易业务流程相关单位和手续履 行都安排在实训基地,真实模拟业务流程,进行贸易业务 强的导向作用,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贸易专业的课程考 核应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和实际技能的考核,增强针对性, 注重过程化,平时考核的次数要适当增多,重点考核对理 论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而不应注重某些知识点的考核, 专业技能应分模块进行考核,突出一定的综合性,期末考 试占总成绩的比重可适当降低。 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 标的突破口,也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这 技能实战演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在行动中 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达到“调和心态、增 强技能、积累经验、融炼团队”的学习目标。 对国际贸易专业同样适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要做 好这方面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有项目化教材、工 程化教师、项目化实训平台三个必要条件做支撑,为此, 各高职院应围绕这三个方面不断创新,探讨全新的、有效 的、适合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工学结合教改之路。 (四)按项目化要求组织课堂教学 项目化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 工作知识的教学模式,是“行为导向法”的一种,也是当 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其理论基础是职业教 育课程的结构观。就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而言,它要求培 养学生熟悉国际市场的调研、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核算和 方案设计,熟悉交易磋商的程序、内容,能理解国际货物 销售合同条款的内容,会根据实际业务要求签订合同的 条款,能看懂信用证,熟悉各种相关单证,并会制作。结 合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安排中,可根据项目化教学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汝根.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2). [2]戴谨.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3]肖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9). 把课程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划分为几个大项目,大项目下 可再设立分项目、子项目,通过师生的共同实施,达到每 个项目所必需的能力要求。采用这种方式教学,改变以 往注重理论知识灌输,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弊端,使教学 内容直观、实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真正体现出 [4]李灵稚,王志茹.国际贸易本科教育中应注重培 养的素质[J].中国农业教育,2003(5). [5]韩岳峰.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 成人教育,Z006(6). (责任编辑:马琳) 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一76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