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客趣旅游网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数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实验基础: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必修1一二单元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初中校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方法不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2)探究物质性质(氧化性、还原性)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2)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3)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验证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2)通过探究活动,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2)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氧化还原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下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

教学准备: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点滴板实验药品:月饼中的干燥剂、酸性KMnO4溶液、Na2SO3溶液、KI溶液、变质的Na2SO3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淀粉,碘水。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 4.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引入】大家在中秋节吃月饼的时环节一: 提出问题,引入 候,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带孔的小袋。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 【展示】PPT:资料、图片 【设疑】在月饼保鲜的过程中什么物质具有氧化性,充当氧化剂;为了使学生活动 【思考】 【观察】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的情景引入。 月饼不被氧化,在这个小袋中放入的物质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起什么作用? 【板书】氧化剂 还原剂 O2 Fe 【提问】请从氧化还原角度预测下列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 【投影】第一组:金属钠,氯气 【板书】 【追问】预测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时,哪一种判断方法更为直观? 【投影】第二组:KMnO4、KI。 给出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环节二: 理论预测 【板书】 【设问】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有什么关系? 【归纳总结】PPT:规律:高价氧化低价还,中间价态两边转。 【思考、回答】:O2是氧化剂,Fe粉是还原剂 【思考、讨论、回答】:第一组:金属钠有还原性,氯气有氧化性。 判断方法有三:1、从已知的化学反应出发;2、从元素出发,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此方法更为直观;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这是根本原因。 预测:KMnO4具有氧化性,KI具有还原性。 分析:从化合价可推断KMnO4中锰为+7价,为最高价态,具有氧化性,可以推测该物质可做氧化剂;KI中碘为-1价,为最低价态,有还原性,可以推测该物质可做还原剂。 【思考、讨论】含有最高价态的元素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含有最低价态的元素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含有中间价态的元素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给出的物质具有代表性:活泼金属,活泼非金属,化合物中有元素分别处于最高价态,最低价态,为后面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归纳做好铺垫。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从离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物质的性质 【提问】请设计实验来探究KMnO4是否有氧化性、KI是否有还原性? 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环节三: 设计实验 【思考、讨论】 方案设计: 1、试剂选择:若判断某物质具有氧化性,我们首先选定一种还原剂,看是否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之亦然。 2、操作:(反应物的量) 3、预期现象及产物检验:(略) 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四: 动手实践 【布置任务】探究KMnO4的氧化性 【汇报】KMnO4与KI溶液反应:现象是溶液由紫红色变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 为黄色,滴加淀粉溶液后变蓝。结论是有I2生成,说明KI是还原剂,KMnO4是氧化剂。 【活学活用】请你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来探究Na2SO3的氧/还性。 【回答】Na2SO3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找还原剂: 方案1:Na2SO3与KI溶液混合; 验证还原性,找氧化剂: 方案2:Na2SO3与KMnO4溶液混合; 【动手实验】 【汇报】现象 【思考、观察】 现象:蓝色消失; 结论:Na2SO3的氧化性比I2弱,Na2SO3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讨论、分析】说明Na2SO3氧化性较弱。进一步设计实验。 证明氧化性,要找强还原剂;证明还原性,要找强氧化剂 【讨论、交流、汇报】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2)含有较高价元素的化合物; (3)含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 常见还原剂: (1)活泼金属 (2)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3)某些非金属单质 【讨论】依据物质存在的状态分。发生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反应,不能找此类还原剂 悦。为后面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通过前面知识与方法的准备,让学生自行的思路与方案。 通过对实验方案和思路的汇报总结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通过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会有强弱之分。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会倾向于以某一方面的性质为主,为后续学习氧环规律打下基础 组成元素均处于稳定价态,应从元素的角度或微粒的角度全面地认识物质的性质 对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有初步的认识 【思考、讨论】验证氧化性,思考设计出实验探究环节五: 应用与反思 【质疑】KI溶液与Na2SO3不反应说明什么?有什么新发现? 【演示实验】 方案3:碘水(加了淀粉)与Na2SO3溶液混合; 【小结】当预测和结论不一致时,千万不要放弃,要认真分析 【思维拓展】分析H2O的氧还性。如何通过实验探究? 【归纳总结】 知道一些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事物应该努力发掘规律,找寻共性。利用黑板上已有的物质,你能否给氧化剂和还原剂归归类,说出你分类的依据。 你还能列举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吗? 【拓展】 C、H2、CO放在一起归类的依据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从氧化还原角度探究物质的性质时,常见氧化剂: 环节六: 结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