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朴刀(pō) 着意(zhuó) 存恤(xù) 不省人事(xǐng) B. 恁地(nèn) 兀的(wù) 纶巾(lún) 箪食壶浆(sì) C. 诓骗(kuāng) 报帖 (tiē) 作揖(yí) 喏喏连声(rě) D. 怨怅(chàng) 行事(háng) 桑梓(zǐ) 面面厮觑(qù) 【答案】A 【解析】
B. 纶巾(guān),箪食壶浆(shí)。C.报帖 (tiě),作揖(yī),喏喏连声(nuò)。D.行事(xíng)。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吹嘘 促侠 不由分说 如雷贯耳 B. 干系 朗中 经事奇才 自暴自弃 C. 拙病 聒躁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D. 停滞 嫉妒 根深蒂固 大打折扣 【答案】D 【解析】
A.促侠——促狭。B. 朗中 ——郎中、经事奇才——惊世奇才。C.聒躁——聒噪。 字词书写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⑴ 那位女人又突然出现了,她又拿来了一件蓝黑色的大棉袄,是非常御寒的那种交警服。老人非常感激,连声说不冷,不冷,话语中饱含着一份 _______(浓厚 深刻 浓郁)的感激之情。
⑴有关这个城市的新闻,都成了我每天必看的头条,甚至耳闻目睹这个城市的名字,一股亲切感便_________(自然而然 油然而生 情不自禁),真想自己有双透视的眼睛,时刻默默地注视着这个地方。 【答案】⑴浓厚 ⑴油然而生 【解析】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深刻”与“感激之情”不搭配。浓郁:指(花草等的香气)浓重。浓厚:指浓的,密的;强烈的。“感情”应该用“浓厚”来形容。油然而生:多指某种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自然而然: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
感情所支配。语境应该用“油然而生”。
名句名篇默写 经典诗文默写。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⑴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
⑴ 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⑴ 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⑴ 戍鼓断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家问生死。(杜甫《月夜忆舍弟》)
⑴少年不识愁滋味,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⑴ ____________,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⑴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
楼》)
【答案】蓬山此去无多路 蜡炬成灰泪始干 鸟下绿芜秦苑夕 人迹板桥霜 怜君何事到天涯 边秋一雁声 有弟皆分散 爱上层楼 欲说还休 山雨欲来风满楼 【解析】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蓬、蜡炬、芜、苑、雁”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语言表达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当车辆驶入这座新兴城市的地界,不论你是初来乍到,还是重归故里,都会感到豁然开朗。② 紧张繁忙的铁路运输,后来居上的海运港口,贯通南北的高速公路,这是黄河口交通发展。③凝眸黄河口,品读黄河口,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真真切切的沧桑巨变。④黄河口啊,让我亲吻您每一片蓝天每块圣土吧! ⑴请判断第①句的复句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第②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条件复句 (2)紧张繁忙的铁路运输,后来居上的海运港口,贯通南北的高速公路,这是黄河口交通发展的大写意(或者的结果)。 【解析】
①句“不论……还是……”属于“条件关系”关联词。②句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结果”。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请写出《水浒传》体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篇白话小说或者章回体小说。 【解析】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
综合性学习
请你参加以“弘扬孝道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书写孝心)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一个表现孝心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体会孝心)请默写一句表现孝道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补充对联)请你补充下面一则对联,体现孝的主题 上联:父母鸿恩四季在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扇枕温衾的故事 示例:生前厚养为厚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 示例:儿女孝顺三春晖 【解析】
(1)关于孝心的故事很多,如,鹿乳奉亲、黄香温席、弃官奉亲等等。
(2)孝道名言警句:①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②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李纲
③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伯罗索 ④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⑤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3)对联讲究字数相等并押韵,所以在做对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特点。如,儿女孝顺三春晖;儿女报答三春晖。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湖汐是怎样形成的
①大海潮涨潮落,每天都会发生。涨潮时,海水就会淹没大片的海滩;落潮大片的海滩又会露出来。古时人们把白天发生的涨潮叫作“潮”,晚上发生的张潮叫作“汐”。可是你们知道“潮汐”是怎样形成的吗?
②很早以前,这个秘密就已为古人所知。比戴阿斯古代希腊的航海家,在大西洋沿岸,曾仔细观察和记录过潮汐现象。他发现每月有两次特别小的低潮和两次特别大的高潮,并且总是在新月和满月的时候出现高潮,而总是在上弦月和下弦月的时候出现低潮。因此,他断定,是月亮导致了潮汐现象。
③王充—中国东汉时代的哲学家则直言:“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名诗《春江花月夜》中也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
④现代科学证实月亮确实是导致潮汐现象的重要原因。
⑤由于万有引力在各个星球间都会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整个地球都是海洋,那么在月球引力作用下,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地球这个“水球”就会被拉成蛋一样的长形的球。背着月球和对着月球的两点就凸起。每24小时地球就会自转一圈,对某一点来说,
就会有两次涨落在那个地方的海面发生。也就是说,从这次落潮到下一次落潮,或者说,从这次涨潮到下一次涨潮,大约只有半天相隔。那么每月会发生两次特别大的高潮和特别小的低潮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⑥原来,万有引力也存在于太阳与地球之间,但由于太阳距地球较远,因此引力大,平时不明显。可当月亮、地球和太阳处于一条直线即满月或新月时,太阳对海水的引力和月亮对海水的引力就会起重叠作用,这时,就会有大潮出现,这就好比两个人来拔萝卜就较容易拔出萝卜一样。当月亮和太阳与地球形成直角即上弦月或下弦月时,两种引力作用方向不同,就会相互抵消,这时小潮就会出现,这好像是个大人往前拉车,而后面却有一个小孩向后拖车,车前进的速度因此变慢一样,由于每月出现两次这种情况,所以每个月特别大的高潮和特别小的低潮共出现两次海洋潮汐这种自然现象极其复杂。 ⑦除主要与月亮、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关外,海盆的形状、海水的深度、气流的情况等对之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说明文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之分,本文属于什么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2】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潮汐形成的原因。
【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析其表达作用。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大约”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从这次涨潮到下一次涨潮,大约只有半天相隔。 【答案】
【1】 事理说明文,潮汐形成的原因或者潮汐是怎样形成的 【2】 月亮是形成潮汐的重要原因,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引力也是形成潮汐的原因,海盆的形状、海水的深度、气流的情况等对潮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 主要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每个月特别大的高潮和特别小的低潮共出现两次海洋潮汐这种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4】 不能删掉,“大约”表示“大概”,表估计,从这次涨潮到下一次涨潮,大概只有半天相隔,时间长短不能完全确定,如果删掉语言不准确,所以不能删。 【解析】
【1】说明文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由题目“潮汐是怎样形成的”可知此文介绍的是潮汐形成的原因,可以判断为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就是潮汐这样现象形成的原因。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仔细阅读文章,不难找到原句“④现代科学证实月亮确实是导致潮汐现象的重要原因。”“⑦除主要与月亮、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关外,海盆的形状、海水的深度、气流的情况等对之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作为答案。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
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段中“这就好比两个人来拔萝卜就较容易拔出萝卜一样”表明运用的是打比方。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打比方,来生动形象地地说明每个月特别大的高潮和特别小的低潮共出现两次海洋潮汐这种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本句中的“大约”是大概的意思,表估计推测,如果删去,过于绝对化,与事实不相符。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三儿站在名为“秋收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
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执行。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劫后余生的玉米至今还未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子粒饱满,产量高。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混浊的泪滚落下来。
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得好,才被乡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之后,村里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收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
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的脸色。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啊。乡长刚长出一口气,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1】分析小说第一、二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题目“玉米的馨香”的作用。
【3】三儿最后决定不刨玉米,前文有几处伏笔请找出来。 【4】从叙事角度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5】说说小说反映的社会现象。
【答案】
【1】 开头写玉米长势良好,一片辉煌,可尚未成熟,为下文三儿舍不得刨掉玉米作铺垫,暗示下文三儿的选择,“痴迷”引出下文。 【2】 一语双关,表层含义是指快成熟的玉米散发出的香味,深层含义指三儿美好的品质像玉米的香味影响着身边的人,作为农民坚守自己的原则,舍弃自己的饭碗,保卫农民的利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内容浑然一体。
【3】 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三儿都有点结巴起来,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 【4】 本文运用了插叙手法,三儿站在“秋收指挥部”帐篷前,穿插农民对未成熟玉米的不舍和乡长的威胁,继续写检查情况,及三儿辞职。突出三儿的美好品质,讽刺官僚作风,使中心更明确。 【5】 讽刺了官僚作风,为了讨领导欢心,搞形式主义,不顾及老百姓的利益。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开头在文中的作用:结构: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 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第一段写玉米的葱葱郁郁,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第二段写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写出对这片玉米的不舍,引出下文对三儿选择的叙写。
【2】考查对题目作用的理解。“玉米的馨香”不仅写出玉米散发出的
“馨香”的味道,还指烘托人物美好的心灵(三儿美好的品质像玉米的香味一样)。
【3】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如,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4】考查对插叙的理解。如文中“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穿插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两文中内容,还突出了人物三儿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中心。
【5】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三儿为保护玉米而辞职,显示现实中形式主义作风的严重,小说通过乡长这个形象,揭示了有些一切唯上,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的主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 ,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取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
(选自《诸葛亮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⑴先主未许(__________) ⑴世祖辞让(__________) ⑴遂然诺之(__________) ⑴策亮为丞相曰(__________)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取康宁, 思靖百姓,惧未能绥。 (2)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答案】
【1】 (1)答应 (2)推让 (3)于是,就 (4)册封 【2】 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
【3】 (1)不敢稍稍懈怠(安逸),总挂念着如何安定百姓的生活,总怕做不到而无法安心啊!(2)丞相诸葛亮,要明白朕的心意哪,不可懈怠!
【4】 诸葛亮是一个洞察时局、远见早识、深谋远虑、有雄才伟略的人。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古今异义词,许:答应。策:册封。
【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根据句意:大王您是刘氏的后代,继世兴起.现在登上帝位,才是应该的。故句子划分为: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
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惧、思”“阙、悉”几个词的翻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在文中的言行举止来理解。从本文诸葛亮的语言和刘备的行动可知诸葛亮是一个有敏锐的洞察力,远见早识、深谋远虑的人。 翻译:建安二十六年(西元221年)许多部属都劝刘备称王称号,刘备不答应.诸葛亮说:\"从前吴汉,耿弇等人刚劝世祖即位称帝,世祖辞谢推让,前后三,四次.耿纯进言说:'天下英雄豪杰仰慕您,追随您,就是希望能够封侯封士,如果您还不听从大家的建议,士大夫只好散去,各自回去另求主君了,他们就不想再追随您了.'世祖有感于耿纯的话非常深切中肯,于是就答应了.现在曹氏篡夺了汉朝的君位,天下没了君主.大王您是刘氏的后代,继世兴起.现在登上帝位,才是应该的.士大夫们跟随大王您又久又勤苦,目的也是想立尺寸的功劳而得到封赏,一如耿纯所说的那样.\"刘备于是即位称帝.策封诸葛亮为丞相,下诏说: \"朕遭逢家门不幸,奉承天命登上天子的地位,战战兢兢,小心谨慎,不敢稍稍懈怠(安逸),总挂念着如何安定百姓的生活,总怕做不到而无法安心啊!丞相诸葛亮,要明白朕的心意哪,不可懈怠!你好好帮助朕不足的地方,帮助我宣扬汉朝累世的德业,来照福普天之下的老百姓!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从炼字的角度分析“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的表达作用。 【2】分析诗歌传达的感情。 【答案】
【1】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绕”、“满”字突出了春意之浓,为下文写烂漫春光作铺垫。
【2】 抒发了作者喜爱烂漫春光,以及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解析】
【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2】考查对诗歌抒发思想感情的理解。《行香子·树绕村庄》,北宋词人秦观的词作。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是
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阕则描写流水青旗的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上下两阕的风景合起来,便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农村画卷。 作文 按要求作文。
请自选角度,以“生活中的英雄”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参考例文 生活中的英雄
人们都崇拜英雄,希望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刻,英雄能挺身而出。但失望的时候多,英雄似乎只出现在遥远的地方。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广为流传。在呼啸的汽车冲向学生的一刹那,她用纤弱却有力的身躯搭起一个安全的岗亭;“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感动千家万户,在铁片击中血肉之躯后的76秒,他以美到极致的动作完成了由凶险到平安的转换。人们仰望张丽莉,因为在这个“个人至上”的年代,她的奋臂挥手形象地诠释了师德的最高境界;人们钦敬吴斌,因为在这个道德与责任日渐稀薄的年代,他忍痛减速泊车的镜头是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最好说明。“最美”二字,是对他们的
最高奖赏,更是对无疆大爱彻底回归的呼唤。
有时人们也会生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英雄只在远方,我的生活中何日才会有英雄出现?心情可以理解,但认识有些许的偏差。很多人认为,只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的人才是英雄,只有媒体铺天盖地宣传的人才是英雄,只有名利双收的人才是英雄。用狭隘与拔高的标准衡量,真正称得上英雄的屈指可数。实际上,“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试问一下,如果张丽莉没有遭遇车祸,如果吴斌没有遭遇夺命的铁片,这两个人是不是还可以被称为“英雄”?很难回答,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进步到可以把一个不在“编制”内的教师,把一个平凡的司机和英雄联系在一起。哪怕你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哪怕你是一个行车十年无一事故的优秀员工。 罗曼·罗兰说:“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借用来评价张丽莉、吴斌很贴切。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张丽莉和吴斌,只是因为他们离我们太近,就如初春雨中的小草,被方方面面忽视了。英雄其实就在身边,可我们却一直在呼唤英雄,寻找英雄。
一滴水,融入河流江海,波澜不惊,然而没有每一滴水共同发挥自身价值,又何来的江海呢?一滴水就是一位英雄,一位努力发挥个人价值的英雄,一位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平民英雄。 【解析】
“生活中的英雄”是命题作文。“生活中”是指在平时生活中,不是指战争中。“英雄”字典中的释义: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
人敬佩的人。题目可以理解为英雄就在我们身边,父母可以成为英雄,他们为孩子无私付出;老师可以成为英雄,他们为学生可以付出生命;见义勇为的人可以称为英雄,他们敢于与势力作斗争;小草可以称为英雄,它坚强不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松柏、梅花也可以看做是英雄。自己可以从这些人、物上学到某种精神,获取某种力量,得到某种启迪和感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