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岳》中“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2、《望岳》中“ ”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 ”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春望》中“ 写出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5、《春望》中“ ”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
6、《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
7、《春望》中表达作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的是:
8、《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 ,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9、《石壕吏》中“ ”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10、《渡荆门送别》中点明“送别”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移动的视角描绘舟过荆门入楚地所见的壮阔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11、《归园田居》中蕴含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含义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使至塞上》中作者以传神文笔描写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石壕吏》中“ ”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14、《归园田居》中透过“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因久别田园、农艺荒疏,而流露出自惭之情。
1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两句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的目的。
16、《归园田居》中“ ”表明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7、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18、《使至塞上》中“ ”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举两得。 19、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 。 20、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__,徙倚欲何依。 2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 23、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24、好峰随处改,__________。 25、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 26、______________,万物生光辉。
1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
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B )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C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诗四首》同步练习3
1.用原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 ③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
2.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不表地名的一项是 ( )
A.属国过居延 B.萧关逢候骑 C.都护在燕然 D.都护在燕然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东晋时著名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B.《渡荆门送别》是五言律诗,蕴涵了诗人对前程的展望和对故乡的眷恋。 C.《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是他出使边塞时所作。 D.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北宋著名诗人。《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 4.下列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晨兴理荒秽(野草)
B.长河落日圆(长江)
C.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 D.拄杖无时夜叩门(随时)
(一)语段点将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 押韵的字有:________。 所押之韵为:________。 2.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首联、尾联为________,颔联、颈联为________,作者是寓情于景。 3.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征蓬出汉塞。( )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4.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
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
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
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 (二)迁移过关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答案:1.①大漠孤烟直 ②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但使愿无违 ④月下飞天镜。2.C3.D 4.B
(一)1.边、延、天、圆、然 an 2.五言律诗 记叙 描写 3.①借代 ②对偶 4.C
(二)1.B 2.C 提示:(二)1.“少邻并”是“少(shǎo)有邻居紧挨作伴”的意思。 2.“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正确。
《诗四首》同步练习2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道狭草木长 ②燕然 ③腊酒浑
④鸡豚 ⑤荆门 ⑥仍怜故乡水 2.解释加粗词。
①晨兴理荒秽: ②带月荷锄归: ③但使愿无违: ④长河落日圆: ⑤江入大荒流: ⑥云生结海楼: ⑦从今若许闲乘月: ⑧拄杖无时夜叩门: 3.填空。
①《归园田居》是陶渊明_____________时所写的诗。
②《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的作品,他与__________合称“王孟”,是唐代__________诗派的代表。
③《渡荆门送别》是唐代________主义大诗人________所作,人称他为“________”。
④《游山西村》是________代的爱国主义诗人________所作。
4.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你再摘录几句含有哲理的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上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B.诗中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2.诗歌首句中的“僵”字说明诗人什么样的晚年生活境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他的《示儿》诗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感,你能默写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1.李白诗《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句转换角度,从故乡水有情写起,北宋柳永词《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句也有转换角度写的好处,试作简要说明,说明其妙处。
2.将来你也会外出求学,请想像一下你外出求学的心境,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要求情景交融。
参 【达标训练】
1.①zhǎng②yān③là④tún⑤jīng⑥lián
2.①清除 ②扛着 ③只要 ④黄河 ⑤广阔无际的原野 ⑥海市蜃楼,诗中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⑦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 ⑧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3.①归隐山林 ②王维 孟浩然 山水田园 ③浪漫 李白 诗仙 ④宋 陆游
4.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合理切题即可)
【能力提高】
1.C 2.凄凉 悲凉
3.①爱国主义,抗金保卫边疆 ②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放探究】
1.换个角度来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显得委婉含蓄,意蕴无穷。 2.场景合理,心境自然即可。
《诗四首》同步练习1
一、为下列字注音
秽( ) 豚( ) 荆( ) 燕然( ) 二、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使至塞上: 2.腊酒浑: 3.闲乘月: 4.逢候骑: 三、文学常识填空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本诗共________首,作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
2.《游山西村》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务观,自号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诗人,现存诗________首。 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本诗选自《________》。 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 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诗,回答诗后问题 (一)
渡荆门山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 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
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3.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 (2)月下飞天镜: (3)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
4.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参】
一、huì tún jīng yān
二、1.出使 2.浑浊 3.趁着 4.遇到
三、1.陶渊明;晋;五 2.剑南诗稿;陆游;放翁;南宋;近万 3.王维;唐;王右丞集笺注
四、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一)1游;流;楼;舟 2.(1)A(2)B(3)C 3.(1)莽莽平原;(2)月亮;(3)海市蜃楼; (4)始终。 4.D (二)1.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
2.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3.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
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1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B )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C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诗四首》同步练习3 1.用原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 ③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
2.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不表地名的一项是 ( )
A.属国过居延 B.萧关逢候骑 C.都护在燕然 D.都护在燕然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东晋时著名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B.《渡荆门送别》是五言律诗,蕴涵了诗人对前程的展望和对故乡的眷恋。 C.《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是他出使边塞时所作。 D.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北宋著名诗人。《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 4.下列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晨兴理荒秽(野草) B.长河落日圆(长江)
C.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 D.拄杖无时夜叩门(随时)
(一)语段点将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 押韵的字有:________。 所押之韵为:________。 2.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首联、尾联为________,颔联、颈联为________,作者是寓情于景。 3.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征蓬出汉塞。( )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4.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
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
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
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
答案:1.①大漠孤烟直 ②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但使愿无违 ④月下飞天镜。2.C3.D 4.B
(一)1.边、延、天、圆、然 an 2.五言律诗 记叙 描写 3.①借代 ②对偶 4.C
(二)1.B 2.C 提示:(二)1.“少邻并”是“少(shǎo)有邻居紧挨作伴”的意思。 2.“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正确。 《诗四首》同步练习2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道狭草木长 ②燕然 ③腊酒浑
④鸡豚 ⑤荆门 ⑥仍怜故乡水 2.解释加粗词。
①晨兴理荒秽: ②带月荷锄归: ③但使愿无违: ④长河落日圆: ⑤江入大荒流: ⑥云生结海楼: ⑦从今若许闲乘月: ⑧拄杖无时夜叩门:
3.填空。
①《归园田居》是陶渊明_____________时所写的诗。
②《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的作品,他与__________合称“王孟”,是唐代__________诗派的代表。
③《渡荆门送别》是唐代________主义大诗人________所作,人称他为“________”。
④《游山西村》是________代的爱国主义诗人________所作。
4.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你再摘录几句含有哲理的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参 【达标训练】
1.①zhǎng②yān③là④tún⑤jīng⑥lián
2.①清除 ②扛着 ③只要 ④黄河 ⑤广阔无际的原野 ⑥海市蜃楼,诗中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⑦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 ⑧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3.①归隐山林 ②王维 孟浩然 山水田园 ③浪漫 李白 诗仙 ④宋 陆游
4.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合理切题即可)
【能力提高】
1.C 2.凄凉 悲凉
3.①爱国主义,抗金保卫边疆 ②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四首》同步练习1 一、为下列字注音
秽( ) 豚( ) 荆( ) 燕然( ) 二、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使至塞上: 2.腊酒浑: 3.闲乘月: 4.逢候骑: 三、文学常识填空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本诗共________首,作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 2.《游山西村》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务观,自号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诗人,现存诗________首。 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本诗选自《________》。 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 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诗,回答诗后问题 (一)
渡荆门山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 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
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3.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 (2)月下飞天镜: (3)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
4.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
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参】
一、huì tún jīng yān
二、1.出使 2.浑浊 3.趁着 4.遇到
三、1.陶渊明;晋;五 2.剑南诗稿;陆游;放翁;南宋;近万 3.王维;唐;王右丞集笺注
四、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一)1游;流;楼;舟 2.(1)A(2)B(3)C 3.(1)莽莽平原;(2)月亮;(3)海市蜃楼; (4)始终。 4.D (二)1.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
2.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3.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