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含解析)
古诗阅读
2023年河南省开封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7. 请想象并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画面。
18. 本诗写作的对象,有人认为是李商隐的妻子,有人认为是李商隐的友人,请你根据文意做出合理分析。 2023年河南省焦作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
B.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绘声绘色,形象生动。 C.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磨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D.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词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18.歌咏情,诗言志。辛弃疾和陈陶面对战争,均发出“可怜”的慨叹,请你结合诗词内容,说说两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分)
_________ _______[链接材料]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闰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_________ _______
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题。(4分) 木兰诗(节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9.这首诗中的花木兰形象,既有传奇色彩又真实感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2023年河南省许昌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7. 请简要分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作用。 18. 本诗颔联中的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共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2. 作者是如何通过“黄”“苍”“霜”这三种颜色体现出贯穿全词的“狂”的?
23. 作者用三个典故,都表达了什么情感? 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6. 这首词下片连续使用了两个三国时期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17. 小明学了这首词之后,和以前学习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进行了比较,认为苏轼和辛弃疾虽同为豪放派,但是风格不同。请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
2023年河南垣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共4分)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这首诗的前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应该理解为充满愁绪的还是轻松愉快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19.从教三十年的文老师即将退休,同学们想在自制的书签上写两句诗送给他,下面的诗句你会选择哪一个?请给出选择理由。(2分)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诗阅读
2023年河南省开封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7. 请想象并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画面。
18. 本诗写作的对象,有人认为是李商隐的妻子,有人认为是李商隐的友人,请你根据文意做出合理分析。
【答案】17. 高大巍峨的巴山正下着连绵的大雨,深夜里,秋天的池塘水波一荡一荡地即将溢出来。
18. 示例一:寄给妻子。全诗中有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还有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与幸福;
示例二:寄给友人。“君”在古代多指男性,诗中没有交代任何家事,全诗风格朴实郑重,有对友人的尊重和对相逢时的期待。 【解析】 【17题详解】
考查描绘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中画面即可。如:秋夜,沥沥的雨下个不停,落在窗外池塘的水面上,滴滴答答的声音如同天籁,越发显得雨夜的空旷。夜深了,我孤单地坐在灯下,看着屋外池塘的水渐渐涨满了池塘。 【18题详解】 考查赏析诗歌主旨。
可以认为是写给妻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与妻子团聚时的情景,两人秉烛夜谈,说不尽的相思缠绵,以及
久别重逢的喜悦与幸福之感。这种感情明显是因为妻子而发。 可以认为是写给友人。“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君”在古代多指男性。而且诗中也并没有交代自己的家事,只说对方来信问自己什么时候回去。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更多的是表达自己不能及时回去与友人畅诉别情的遗憾与对二人重逢的期待。 2023年河南省焦作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
B.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绘声绘色,形象生动。 C.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磨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D.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词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18.歌咏情,诗言志。辛弃疾和陈陶面对战争,均发出“可怜”的慨叹,请你结合诗词内容,说说两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分)
_________ _______[链接材料]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闰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_________ _______17.(2分)C
18.(2分)辛弃疾的“可怜\"表达的是叹息,抒发个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抑郁、苦闷之情;陈陶的“可怜”表达的是怜惜,
抒发的是对战死者的哀悼、对死者妻子的同情。 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题。(4分) 木兰诗(节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9.这首诗中的花木兰形象,既有传奇色彩又真实感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19.传奇色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不畏艰辛征战沙场;在军中多年,竟然没有被伙伴发现女儿身份:一个普通女子却能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在立下大功后不接受赏赐(功成身退),毅然还家。 真实感人:木兰看到军帖后从忧虑、纠结到下定决心、替父从军的心理变化非常真实:奔赴沙场途中,木兰对流水声、胡骑声的细腻感受和对爹娘呼唤声的怀念真切动人(木兰在看到军帖、决心替父从军、做出发前的准备、奔赴战场途中的神态、心理、行为、感受等都符合她作为一个普通女孩子的身份和所处的特定情境,真实感人)。 2023年河南省许昌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7. 请简要分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作用。 18. 本诗颔联中的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7. ①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表现被贬之地的荒凉、被贬时间之漫长;②表达自己对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18. ①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②用王质进山观棋烂柯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进行回答。 内容上,“巴山楚水”从空间上,强调辗转流徙的荒凉地域之广;“二十三年”从时间上,概括贬官时间之长。作者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表达了被贬谪后的愤懑不平和无限辛酸之情。 结构上,“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为下文“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作铺垫,为自己抒发积极乐观的精神情感做铺垫。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中所用典故作用的分析。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抒发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借此表达对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共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2. 作者是如何通过“黄”“苍”“霜”这三种颜色体现出贯穿全词的“狂”的?
23. 作者用三个典故,都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22. “黄”指黄犬,“苍”指苍鹰,作者运用借代手法,写出自己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的威武狂放的出猎动作姿态,从而体现出“狂”的雄姿形象。“霜”指作者鬓角有白发,照应前面的“老夫”,表明作者年纪虽过青年,但后面用“又何妨”表明作者不在意衰老,衰老也不影响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之“狂”。 23. 爱国,报效国家之志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该词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左牵黄”中的“黄”借代黄犬,“右擎苍”中的“苍”借代苍鹰,运用了借代手法,意思是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结合下文,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下片的“霜”字,意思是两鬓微微发白,表明自己年龄较大,但后面用“又何妨”表明作者不在意衰老,结合下文“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知,表现了
作者渴望得到重用、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显示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之“狂”。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典故有三处: 其一: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孙郎: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这里以孙权喻太守。其二:持节寺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少了六个首级),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辩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其三:射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用孙权典故,以“孙权自比”,写词人派人为他报知全城百姓随他狩猎,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特别突出地表现了词人的“少年狂气”;
用“遣冯唐”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含蓄地表现了词人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立功的愿望。
用“天狼”,表达了诗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三个典故,都表达了爱国情感。
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
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6. 这首词下片连续使用了两个三国时期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17. 小明学了这首词之后,和以前学习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进行了比较,认为苏轼和辛弃疾虽同为豪放派,但是风格不同。请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
【答案】16. ①词人借“曹操煮酒论英雄”和“曹操一褒一贬”两个典故,感叹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英雄来扭转乾坤,②这暗示他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理想,表达出他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慨。
17. 示例一:①辛弃疾豪放之中多悲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词人登高远眺,慨叹兴亡,更多地流露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②苏轼豪放之中多旷达:《江城子·密州出猎》描写盛大的出猎场面,表达了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示例二:①辛弃疾豪放之中具有英雄气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借曹刘衬托孙权金戈铁马,收复旧河山的英雄形象。②苏轼豪放之中具有浪漫气息:《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自己骑马射虎、英姿勃发的形象。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典故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需要注意题干中“三国时期的典故”提示,然后根据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展开联想,思考作者表达的情感。
结合全词可知,词下片的意思是: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可见,借“曹操煮酒论英雄”和“曹操一褒一贬”两个典故,写出了曹刘的英雄无双,更是为了衬托孙权的少年英雄形象,用“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作者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
复失地的伟大理想,更流露出了作者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懑之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内古诗词的比较阅读能力。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用一“狂”字笼罩全篇,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示例一:两首词所传达的情感不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更多的流露出了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则倾向表现杀敌报国的豪情,故而风格悲慨、豪壮; 示例二:两首词所塑造的形象不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塑造了孙权金戈铁马,收复旧河山的形象,《江城子·密州出猎》则塑造了自己英姿勃发、骑马出猎的形象,故而风格有英雄气概也有浪漫情怀。
2023年河南垣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共4分)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这首诗的前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应该理解为充满愁绪的还是轻松愉快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19.从教三十年的文老师即将退休,同学们想在自制的书签上写两句诗送给他,下面的诗句你会选择哪一个?请给出选择理由。(2分)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18.【答案】示例一:是充满愁绪的。诗人用“浩荡”来形容自己的愁绪,表达了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京城、离别故友的无限惆怅之情。
示例二:是轻松愉快的。诗人策马扬鞭,即将离开深受束缚的官场,回到家乡,去向广阔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示例三:情感是复杂的,离别的愁绪与回归的轻松愉快交织在一起。一方面,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京城、离别故友,这离别是充满愁绪的;另一方面,诗人即将离开官场,回归家乡,去向广阔的世界另有一番作为,这离别又是轻松愉快的。(意思对即可。2分)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毅然辞官南归。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中蕴含的诗人情感。诗中既有离别故友的无限惆怅之情,同时也有即将离开官场,摆脱政务的束缚,回归家乡,去向广阔的世界另有一番作为的喜悦之情。 19.【答案】示例一:我选①,因为这两句诗最能表达对文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落花”写出了文老师即将退休的现状,“化作春泥更护花”则能表达文老师甘于牺牲自我、培育学生的奉献精神。 示例二:我选②,因为这两句诗最能表达对文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春蚕”和“蜡炬”可以用来形容文老师,“丝方尽”和“泪始干”形象地写出了文老师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园丁精神”。(意思对即可。2分)
【考点】本题考查在真实情境中理解与分析诗句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需要对诗句进行分析,然后与真实情境相结合,给出合理的选择理由。所提供诗句都可以表达对无私奉献者的赞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对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用来比喻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园丁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