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年云南省部分地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诗阅读(含解析)

2023年云南省部分地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诗阅读(含解析)

来源:客趣旅游网
古诗阅读

2023年云南省丽江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13题。(4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说一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分)

13.“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2023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8.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线诗句展现的画面。

2((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2023年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10.(4分)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问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与前后两句描绘的画面截然不同,这样写有何用意?

(2)同在夕阳下抒发感情,这首小令与晏殊《浣溪沙》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之处?

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3年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中考三模语文试卷 (一)(4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何被千古流传?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023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三模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4分)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简析“白日斜”在诗句中的作用。(2分)

13.本诗最后两句与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都写到“落花”。请分别简析两位诗人借“落花”所表达的情感。(2分) 2023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考向信息试卷

9.(4分)古诗阅读,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2)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在结尾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你对此如何理解? 古诗阅读

2023年云南省丽江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13题。(4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说一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分)

13.“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一)(4分)

12.示例:傍晚时分,山间云气缭绕,景色秀丽,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随性而动。(2分。描写画面符合诗句意境即可) 13.示例:“悠然”指闲适淡泊的样子。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感并非刻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2分)

2023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8.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线诗句展现的画面。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8.【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2)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答案:

(1)江水浩渺,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2)“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或者揭示了大自然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家乡。

【小题2】

【解析】《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是作者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诗的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023年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10.(4分)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问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与前后两句描绘的画面截然不同,这样写有何用意?

(2)同在夕阳下抒发感情,这首小令与晏殊《浣溪沙》中“夕阳西下

几时回”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之处?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枯藤老树昏鸦”写出了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道是荒凉的古道,风是萧瑟的西风,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这两句描绘了凄清荒凉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

两幅画面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天净沙 秋思》写出了“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

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纤细心态。 答案:

(1)描写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生活画面,与前后两句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2)《天净沙 秋思》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晏殊《浣溪沙》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译文: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

能不愁肠寸断!

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作答时,需首先明确诗句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诗意和主旨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这句诗中的“千寻”二字突出了塔之高,这是夸张的写法,表现了作者立足点之高。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在晨鸡报晓时分,登上高塔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描绘了一幅气势雄伟、高峻挺拔的山峰晨曦图景。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内容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地方。情感上,这首诗歌是诗人他初涉宦海之作。当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想要变法革新,于是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自己远瞩,想要进行变法的政治理

想和远大抱负。“不畏”还体现了诗人不畏奸邪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 答案:

(1)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在晨鸡报晓时分,登上高塔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描绘了一幅气势雄伟、高峻挺拔的山峰晨曦图景。

(2)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远大理想。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小题2】

【解析】《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

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023年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中考三模语文试卷 (一)(4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何被千古流传?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2.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词人的忧伤。

13. 词人将人世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要有豁达的胸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解析】 【12题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句意为:月

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转”表明了月亮的移动,暗示时间的变化。“低”表面写月的位置,实则也是暗示时间,说明月已西落。“转”“低”两个词都描绘了月光的移动,表现夜已很深。“无眠”意思是难以入眠。夜已深,词人还是难入眠,表现了词人当时思念亲人的忧伤心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心情由对立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抑郁惆怅,到融合后(此事古难全)的积极乐观、心胸旷达。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2023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三模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4分)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简析“白日斜”在诗句中的作用。(2分)

13.本诗最后两句与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都写到“落花”。

请分别简析两位诗人借“落花”所表达的情感。(2分) 三、阅读(12~24题,共3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4分)

12.(2分)“白日斜”意思是日落西斜;点明离京的时间是黄昏;描绘出夕阳西沉,暮色苍茫之景(1分);渲染日暮途穷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离京时的失落怅惘以及无限离愁(1分)。

13.(2分)孟浩然借“落花”表达惜春之情(1分);龚自珍借“落花”表达诗人虽然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之情,还蕴含着甘愿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哲理(1分)。 2023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考向信息试卷 9.(4分)古诗阅读,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2)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在结尾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你对此如何理解?

9.答案:(1)动作描写(神态、细节描写),写出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借梦境写理想,写出了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

与现实形成对比,表达词人渴望早日奔赴杀敌战场的急切心情与壮志难酬的悲哀。

(2)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里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梦醒回到现实,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不由发出壮志难酬的慨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醉里挑灯看剑”句意: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首先明确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最后揣摩表达的感情。“醉里挑灯看剑”其中“挑灯”“看剑”是动作及细节描写,写出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的情形,“梦回吹角连营”借梦境写理想,写出了词人被削去官职后仍十分向往军中生活,渴望杀敌立功,与现实形成对比,表达词人渴望早日奔赴杀敌战场的急切心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哀。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意及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本诗大部分是写作者的军旅生活和收复失地的愿望,洋溢着豪壮、悲壮的气氛。但回归现实后看到自己的满头白发,又力不从心,不由发出壮志难酬的慨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