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卷地区选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给我一支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吧! “没有!”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机,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驳壳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吧!哪怕是一支短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吧!
(有删改)
文本二
《百合花》是六千多字的短篇。故事很简单: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一个小插曲。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恕我借用前人评文惯用的词汇,它这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它的风格。
(选自茅盾《谈〈百合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大嫂带我去地里拣黄豆然后炒黄豆的情节,和《百合花》中新媳妇把自己的被子送给小通讯员,都是表现军民间真挚感人的鱼水情。
C.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2.对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了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作者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极富感染力。
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3.作者在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吧”,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其用意。
4.文本二中茅盾先生对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风格的评价,是否也适用于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全国卷地区选做
十三不靠 冯骥才
汪无奇自小跟着爹学手艺,长大随着爹干活。他天生好书画,人有悟性,无师自通。但他不在文人圈里,是好是坏,谁也不知;说好说坏,他也不在意。他有个性,自己随爹造笔卖笔,活得开心,并不求在书画上出人头地。父亲过世之后,他照旧这样干活养家,书画自娱。他挺喜欢这么活着,轻松又自我。
汪无奇造的笔是徽州笔,羊毫、狼毫、兼毫三种。自己写字作画用的却是自制的鸡毫笔。鸡毛是从家里养的公鸡屁股上拔下来的。他画画走石涛一路,写字偏爱南北朝的游僧安道一的隶书。人不受拘束,画也随心所欲。
可是他没想到,外边虽然没几个人见过他的字和画,却不少人说他的字和画好,渐渐竟还有奇才怪才鬼才之说。偶然听到了,一笑而已,只当人家拿他打趣。可是他不明白,那些人念叨他干嘛?写写画画,只是为了自己一乐,只要自己高兴就得了。
一个晚上,孟解元领着一位中年人来串门。汪无奇不喜欢和生人交往,因与孟解元熟识,不好谢绝,让进屋来。这位来客是位中年人,说话京腔,文雅和善,不叫人讨厌。孟解元说,这位来客是京城人,会画画,尤精泼墨山水,想叫汪无奇见识一下京城的画艺。孟解元说:“反正他是京城人,天津这边只认得我,再没熟人。明天一早人家就回去了。”
这句话叫汪无奇放下了素常的戒心,领他们去到后院的书斋,铺纸研墨。京都来客一挽袖子,抓一支羊毫大笔,连水带墨挥上去,很快就浓浓淡淡,山重水复,满纸云烟。画得虽不算好,却勾起汪无奇的画兴。画画的人来了画兴,刀拦不住。
他待来客画完,把画撤去,为自己铺上一张白宣。他用自造的鸡毫笔来画。鸡毛特别,有细有粗,有软有硬,毛上有油,水墨一抹,异趣横生,处处都有意外,时时闪出灵光。京城来客惊呼:“好一片墨荷,当世的石涛!我头一次见用鸡毛扎笔作画,胜过凤羽啊!”
从没人见过汪无奇作画,孟解元也是头一次看,又惊奇又兴奋,连连叫好,像是看戏;汪无奇被鼓动得画兴只增不减,浑身发热,脑袋冒汗。他脱掉长衫,一身单裤单褂,信手又画了一幅风竹。京城来
客就势说:“用这鸡毫写字如何?怕不如画画好使吧。”汪无奇听了,二话没说,又铺一张纸,换一支两尺多长的粗杆鸡毫大笔蘸了浓墨,写了八个大字:“风生水起,逸兴真情。”
京城来客说:“这几个字——尤其这个‘真’字,放在今天这儿再好没有了!”
汪无奇听了高兴之极,以为遇到知己。谁知这时京城来客忽从怀中摸出一包死重的东西,递给汪无奇。汪无奇不知是嘛意思,京城来客解释说:“这是三根金条,我买下您这两幅画一幅字了。您给我盖上印章吧。”
汪无奇更觉奇怪,心想你没问我卖不卖,怎么就叫我盖图章?他说:“我是卖笔的,从来不卖字画。再说,你干嘛给我这么多钱?”
京城来客说:“你的字画明天会更值钱!老实跟您说,我是在京城琉璃厂开画店的。今儿看到您作画,比听的厉害。我来帮您卖画吧!咱们成交之后,您的画和字只能叫我卖,一幅不能再给旁人,送人字画也得叫我点头才行。等您的画价在京城卖起来,我保您在天津称王!”
孟解元在一旁说:“等您功成名就,我给您研墨!”
谁料汪无奇听了,立时变了一个人。他非但没接过金条,反而像被人羞辱似的,一脸怒气。他扭身把自己刚刚画的画、写的字抓起来,唰唰撕成碎片;又将京城来客那幅泼墨山水塞给孟解元,不再说话,送客出门。那两人出去之后走了半天,仍然一脸惊愕与不解。
从此,汪无奇再不与任何人交往。孟解元把他经过的这怪事到处去说,无人能解。有人骂汪无奇傻蛋,有人骂他天生穷命,到头穷死。
汪无奇的街坊却说,他一如往常,忙时造笔卖笔,闲时耍耍笔墨。各人的快乐,只有自己明白。一次,汪无奇的老婆在邻家打牌,他去找老婆。人问他会不会打牌,他说:“小时候会打,但只打一种牌——十三不靠。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还有东西南北中发白,哪张也不靠着哪张,我只会这一种,也只喜欢这一种。”他还说:“这种牌难打,不靠旁人,全要自摸,这才好玩!”说到这里,他眼睛一亮,似有所得,回家便用鸡毫笔写了“十三不靠”的横幅,挂在书斋迎面墙上,成了他的斋号。
曾有人问他的不靠是哪十三个?他指指横幅左边,有一行指甲大小的字写的边款:
“吾所不靠乃权贵、名人、大户、混混、家产、亲戚、朋友、女人、小恩小惠、坑人骗人、送字迷画、卖字卖画以及拼命是也。”
对于他,最要紧还是最后三样。
这人活到十一年才死掉,死前七天,似乎已知自己大限将至,把书斋中所有字画,还有他用了一辈子的鸡毫笔一把火烧掉。
(节选自《俗世奇人全本》,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汪无奇虽作画工具与众不同,但画画仿石涛,写字偏爱安道一的隶书,意在说明汪无奇在艺术上是一个追求严谨的人。
B.汪无奇造笔卖笔是本业,书画只为自娱,从没想过要靠写字作画获取利益。他的“十三不靠”表现了淡泊名利、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C.小说结尾写汪无奇死的具体年代和死前烧毁书斋中所有字画和鸡毫笔,既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也增添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D.孟解元带京城来客来访时对汪无奇所作的解释,目的是打消汪无奇的顾虑,说明孟解元对汪无奇不喜与生人交往、对生人存有戒心是了解的。
2.小说设计孟解元带京城来客夜晚来访情节的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3.对于汪无奇独特、精湛的书画技艺,小说没有用过多笔墨直接表现,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这种手法。
答案与分析
【新课标地区选做】
1.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项“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说法错误,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呈现的是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不是浪漫主义风格特点。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项“作者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说法错误。文中对营长没有心理描写。 3.①第一次呼告是“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支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
②第二、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根据原文“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吧”可知,第一次呼告“给我一支吧”是在“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残忍杀害时,此时“我”的内心极其愤怒,对残害我们同胞的敌人无比痛恨,所以急需一支来手刃仇敌,让他们血债血偿,表达了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痛恨。
根据原文“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吧!哪怕是一支短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吧!”可知,在这句话中“我”两次呼告“给我一支吧”,这时的屋外“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我”想保护怀中弱小可爱的孩子,所以以呼告的方式来表达渴望得到一支的愿望,表达了“我”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4.示例一:这个评价适合本文。
①本文围绕“黄豆”展开,没有直接写正面战争的炮火,选材角度独特;②本文表现了“我”对与战士意义的思考,这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③本文善用细节描写,比如孩子努力啃咬黄豆的过程,文笔细腻,极富感染力。
示例二:这个评价不适合本文。
①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哀痛无助的大嫂,是战争题材小说中常见的百姓形象;②“我”宿营的村庄被战争破坏,环境凋敝,是战争中的典型环境;③“我”多次强烈呼唤武器,要求敌人血债血还,是战争题材小说常见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首先根据文本二概括茅盾先生对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风格的评价:用简单的故事和人物表现宏大的战争主题,呈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特点。解答本题抓住这个根本点,就不会偏离题意。
示例一:这个评价适合本文。
从情节安排上看,本文围绕“黄豆”展开情节,用大量笔墨写了找豆子、炒豆子、吃豆子等一些故事情节,没有直接写正面战争炮火,没有展现战争场面的惨烈,和《百合花》一样,选材角度独特;
从主题上看,本文表现了“我”对与战士意义的思考,通过“我”请求得到一支,渴望在战场上去为百姓复仇,表现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也是和《百合花》一致的,这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
从手法上看,本文善用细节描写,如“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将孩子努力啃咬黄豆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具体详细,文笔细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示例二:这个评价不适合本文。
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中的大嫂哀痛无助,丈夫被敌人用铡刀杀害,独自抚养年幼的孩子,像这样遭遇悲惨的人物形象,是战争题材小说中常见的百姓形象;
从环境上看,“我”宿营的村庄是被战争破坏过的,“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这种凋敝的环境是战争中的典型环境;
从主题上,“我”多次强烈呼唤“给我一支吧”,“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吧!哪怕是一支短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吧”表现了“我”渴望报国杀敌的强烈愿望,希望用武器去为百姓报仇,要求敌人血债血还,这是战争题材小说常见的主题。
【全国卷地区选做】
1.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意在说明汪无奇在艺术上是一个追求严谨的人”错,根据原文“他画画走石涛一路,写字偏爱南北朝的游僧安道一的隶书。人不受拘束,画也随心所欲”,可知画画仿石涛,写字爱安道一隶书,应该意在说明他是一个不受拘束、随心所欲的人。
2.①引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汪无奇与孟解元、京城来客在对待书画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的矛盾导致了汪无奇从此不再与人交往,并引出后面“十三不靠”的情节;
②塑造人物形象:拒绝金条、撕毁书画表现出汪无奇的坚持自我、淡泊名利、不随流俗; ③揭示主旨:这个情节意在通过人物的生命态度来揭示小说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情节方面:文中写道“谁料汪无奇听了,立时变了一个人。他非但没接过金条,反而像被人羞辱似的,一脸怒气……从此,汪无奇再不与任何人交往”,汪无奇与孟解元、京城来客在对待书画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的矛盾导致了汪无奇从此不再与人交往。后文又写道“说到这里,他眼睛一亮,似有所得,回家便用鸡毫笔写了‘十三不靠’的横幅,挂在书斋迎面墙上,成了他的斋号”,汪无奇写“十三不靠”的情节是受上文事件的影响,所以设计孟解元带京城来客夜晚来访情节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的作用。
人物方面:“谁料汪无奇听了,立时变了一个人。他非但没接过金条,反而像被人羞辱似的,一脸怒气。他扭身把自己刚刚画的画、写的字抓起来,唰唰撕成碎片;又将京城来客那幅泼墨山水塞给孟解元,不再说话,送客出门”,这段文字刻画了汪无奇拒绝金条、撕毁书画的形象,表现了汪无奇坚持自
我、淡泊名利、不随流俗的品质。所以设计孟解元带京城来客夜晚来访情节起到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主旨方面:汪无奇写字作画技艺极高,但是他却拒绝了京城来客的金条,撕碎了画作,认为他们侮辱了自己,表现了汪无奇不以卖字卖画为生,不拼命追求名利的特点,体现了汪无奇的文人风骨,突出
了小说赞扬淡泊名利的文人风骨的主题。所以孟解元带京城来客夜晚来访情节起到了突出主旨的作用。
3.①通过人物作画的工具。自制鸡毫笔,鸡毛特别,显示书画技艺的独特。
②通过人物作画时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如“浑身发热,脑袋冒汗”,“脱掉长衫”“信手”等,表现出作画时的酣畅自在和游刃有余。
③通过旁人的评价和反应。如不少人说他的字画好,京城来客的“惊呼”和愿出高价收购,孟解元的“又惊奇又兴奋,连连叫好”等,侧面表现汪无奇书画技艺的高超。
④以京城来客的“会画画,尤精泼墨山水”能够勾起汪无奇的画兴,侧面衬托汪无奇书画技艺的更为精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根据“自己写字作画用的却是自制的鸡毫笔。鸡毛是从家里养的公鸡屁股上拔下来的”“他用自造的鸡毫笔来画。鸡毛特别,有细有粗,有软有硬,毛上有油,水墨一抹,异趣横生,处处都有意外,时时闪出灵光”,他自制鸡毫笔,鸡毛特别,这是通过对人物作画工具的刻画来展现他书画技艺的独特,属于侧面描写。
根据“汪无奇被鼓动得画兴只增不减,浑身发热,脑袋冒汗。他脱掉长衫,一身单裤单褂,信手又画了一幅风竹”中“浑身发热,脑袋冒汗”,“脱掉长衫”“信手”等,这是对人物作画时的外貌和动作的描写,表现出他作画时的酣畅自在和游刃有余,属于侧面描写。
根据“外边虽然没几个人见过他的字和画,却不少人说他的字和画好,渐渐竟还有奇才怪才鬼才之说”“从没人见过汪无奇作画,孟解元也是头一次看,又惊奇又兴奋,连连叫好,像是看戏”“京城来客说:‘这几个字——尤其这个“真”字,放在今天这儿再好没有了!’”“这是三根金条,我买下您这两幅画一幅字了。您给我盖上印章吧”,不少人说他的字画好,京城来客的“惊呼”和愿出高价收购,孟解元的“又惊奇又兴奋,连连叫好”等,这是别人对他的评价,通过旁人的评价和反应来表现汪无奇书画技艺的高超,属于侧面描写。
根据“顿时勾起汪无奇的画兴。画画的人来了画兴,刀拦不住”,这是以京城来客的“会画画,尤精泼墨山水”能够勾起汪无奇的画兴,来衬托汪无奇书画技艺的精湛,属于侧面描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