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耕耘在黑土地上的诗人

耕耘在黑土地上的诗人

来源:客趣旅游网
耕耘在黑土地上的诗人

任雅玲

(绥化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黑龙江绥化 152061)

当下的文坛,最不景气的当属诗歌吧,在人们对诗歌越来越冷淡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乡土诗人王书怀诞辰80周年的日子,重温这位耕耘在黑土地上的诗人的作品,或许我们能收获一些启示。

仅仅走过五十五个春秋的王书怀,留给我们的是厚厚的十余本诗集,一页页翻开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五六十年代黑土地上的农民们原汁原味的生活。

王书怀出身贫苦农民,他一生都没有忘记这一点,因此,不仅他的诗歌是乡土的,他骨子里也是乡土的,精神上也是乡土的。否则,1960年,当国家号召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时候,王书怀怎么会第一个报名下农村?怎么会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在哈尔滨的三室一厅,把家搬到了农村的茅草屋里?怎么会放弃作为一名专业作家的优越生活而去农村忍饥挨饿?从农村走进喧哗繁荣的城市的王书怀,没有割舍其与黑土地的血脉联系,他要亲近农民、回归土地的愿望是那么迫切而强烈,这种对土地深情的眷念和深刻的需要,转化为诗人笔下一行行一句句饱含浓浓爱意的诗句。

一样的秫秸障,/密叶不透风;/一样的瓜菜园,/花开几多种;/翠生生,/水泠泠,/东院韭菜西院葱,/豆角挎小刀,/辣椒打灯笼,/西葫芦结纽满地滚,/向日葵,/探出脑袋逗孩童„„(《宝山谣·满园春》)

农村菜园子里的韭菜、葱、豆角、辣椒、西葫芦等都被诗人信手拈来组成一组组物象,不加任何润饰,便天然成趣,洋溢着泥土的清香,让读者真切地领略到农村生活的鲜活自然,感受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喜爱。

可以说,王书怀对黑土地的眷念,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需求,是一种深情的诚挚的生命感动。黑土地成为王书怀诗歌创作不竭的源泉,那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里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成为他生命的脐带,成为他诗歌中珍贵的素材,更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虽然他的诗属于那种“老式”的写法,但他的诗是那样的平易通俗,让我们聆听到淳朴敦厚的民风民俗,让我们回归到那充满农家味和人情味的田野乡村。他的人与他的诗一样朴实、平易、随和、真诚,没有31岁就在全国小有名气的诗人的那种功成名就后的傲气。

从王书怀许多描绘东北农村多姿多彩的风情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很善于从平常普通的农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善于从看似凡俗的生活中寻找到诗歌的素材,发现富于诗意的各种风味情趣,而且善于把它们提升到诗美的境界,从而表现农民的朴实与善良,表现黑土地上的风俗与人情,表现黑土地上农民的生存状态及农村深层的文化结构。

《赶鞋忙》就充分显示出了王书怀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诗意的文学敏感:

队长的爱人/说队长:/“当干部的,/都是铁脚掌。/好鞋穿不好,/坏鞋补不上,/大雨下个不住点儿,/他呀,/还要去下洼看高梁!/人家说咧,/河南水要涨„„”

赶车的妻子说“老板儿”,/不说出车说上岗:/“辕马不上道,/不用鞭子晃,/跟头把式,/一跑二里半,/豁出拧碎了鞋,/豁不出马出汗。/他这人哪,/出门得跟个掌鞋匠!”(《赶鞋忙》)

1

几个乡村女人边衲鞋边扯贴心话的温馨细腻的场面被王书怀灵敏地捕捉到了,他通过队长爱人和赶车人妻子对丈夫暗含赞美的“埋怨”,来表现这些乡村女人对丈夫朴实而甜蜜的爱,诗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丰富又婉曲。这种以家常口语为主的诗歌语言,表面上看似乎过于平白,但由于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巧妙抓取,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同样体现了诗歌的审美风范和艺术魅力。只有具备深厚的生活积淀,才能善于从现实走进人物内心,对生命体验进行巧妙的传达;只有真正感动于劳动,认同劳动价值,并以劳动为荣的诗人才会写出如此真切细腻的诗句。在王书怀的诗作中,像《赶鞋忙》这类多用白描、口语及意态丰满的叙述的诗较多,诗人喜欢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鲜活的意象来传情达意,而不是写那种口号式的干瘪枯燥的诗歌。正如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渊明诗曰:“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

是的,农民的生活对于王书怀来说太熟悉,太亲切了,农村的一草一木都永远定格在他的心灵里。那“又光又滑的细眉子席”,那“又宽又暖的家乡炕”,那席子底下飘出的谷米香,在诗人的笔下,这一切都充满了深挚的情意,成为了诱人向往的“精神家园”。黑土地上的马车、小马驹、高梁、向日葵以及朴实的农民都反反复复地出现在他的诗中,成为他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在他的眼中,黑土地上的一切都是可以入诗入画的,因为他对黑土地爱得深挚,也爱得真实。王书怀的乡土诗歌不仅情感深挚,也有感悟,有灵性。我们可以从他的《串门儿》、《送水》、《搭车》、《野姑娘》等诗篇里感受到他对农村生活痴情的凝望和深切的体悟。作为一个农家孩子,艰难的生活使他早熟,也养练了他对农村生活细节的超常领悟力,因此其乡土诗中的农事意象在其笔下都是那么自然、贴切,充满了生活情趣,让人感觉温馨。

王书怀的诗并不惊世骇俗,但他的诗里有一种波澜不惊却诚恳真挚的感情,有一种对农民生活缭绕不去、绵绵不绝的情思,有一种发自肺腑的与农民打成一片的真情投入。当下的许多诗人失去的不正是这一点吗?或许这就是王书怀的诗歌给予我们的一个极具意义的启示。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