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文学成就;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绘画的起源及演变过程;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苏轼、米芾、
赵孟頫等书法名家,王维等著名画;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3)《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重点把握
(1)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先民创造精神的价值。 (2)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3)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 ▲专题网络 1、历史线索: (1)纸的发明:西汉书写用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影响最为久远。 (2)指南针:战国称“司南”,北宋指南鱼,南宋指南鱼和指南龟,对于一、中 世界航海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国古 (3)火药:经历了先秦、东晋、唐末、宋初的发展时代,出现了地雷,水代的 雷的等火药武器。 科学 (4)印刷术:经历了唐朝的雕版印刷术到宋代的活字印刷。 技术 2、历史特征 古(1)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经验性特点,为解决实际问题,而非理论探讨; 代 (2)重视完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究天人合一。 中 国1、 历史线索:中国古代艺术形式多样,流派纷呈,主要包括书法、绘画、 的二、中科音乐、舞蹈、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民族艺术特征鲜明。 学国古2、 历史特征 技代艺术(1)具有讲究神似,追求气韵,崇尚自然,优美和谐的特点。 与术 (2)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文化 1、 历史线索:包括《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三、中 种文学体裁,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各有许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国古 2、 历史特征: 典文 (1)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中国要地位。 学的 (2)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时代 (3)总体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平和、宽容、偏特色 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征。 ▲阅读内容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金声玉振、宫廷舞和民间舞
第一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基础过关 一.纸的发明
- 1 -
……………………………………………………………名校名师推荐…………………………………………………
1.原因: 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沉重,不便于流传和收藏; 2.经过:西汉早起发明书写用纸,东汉蔡伦独创“ ”;
3.意义:对 和 起了积极作用作用最为显著;使得 的
记录、传播和继承都起了性的进步。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原理: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 性 2.过程
(1)战国时期,《韩非子》中提到过; (2)北宋时期,《 》中提到指南鱼,《 》中记载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技术; (3)南宋时期,《 》中介绍了民间流行的木刻的指南鱼和指南龟; 3.功能:方向测定
4.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 传入欧洲;
5.意义:对于 和 有重要作用;为郑和远航 等地提供了条件;为
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 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条件:
(1)火药的发明,与古人的长期实践有关;
(2)对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 2.发明:
(1)商周时期,在冶金实践中广泛使用 ; (2) 时期,具有硫磺和硝石的认识;
(3)东晋时期,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3.使用:
(1)唐末至宋初: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开始使用 ,随后出现 ;北宋的
《 》介绍了多重火药武器,记录了3种火药配方;
(2)明代,创造了当时最先进的早期自动爆炸的 、水雷和 。
4.外传及作用:12、13世纪,经 传到欧洲,将人类带入 时代,为
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过程 时间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清 名称 活字印刷 ;转盘排字版 铜活字印刷 特点 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 应用 《金刚经》 地位、影响 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 的印刷品 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 的传播 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 旌德县志 江苏 、苏州、 较多《古今图书应用 集成》 2.外传:由 传到西方,欧洲出现木版雕印和金属活字。
3.意义: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 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问题提升
1.中国古代先后有过哪些书写材料?你能否指出他们各自的优点或者不足吗?
- 2 -
……………………………………………………………名校名师推荐…………………………………………………
2.社会需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你能分析我国汉代出现纸的社会背景吗?
3.为什么说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作用最为显著?
4.指南针在哪些领域能发挥作用?它出现于战国的现实背景是什么?使用最深远的意义是什么?
这一现象说明了科技发明的什么特征?指南针用于航海是在宋朝,从中又反映了哪些问题?
5.火药武器出现于何时?它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火药武器对人类历史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6.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的应用,有何时代背景?当时主要用于佛经、日历和儒家经典,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与手工抄写相比,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有何有优点?这种印刷方式又有何缺陷?
7.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的社会背景是什么?与雕版印刷术相比,活字印刷术有何优点?“活字”材料先后用过 、 、 等,请分析这些材料的优缺点?
8.电脑是承载文字信息的重要工具。与活字印刷术相比,它又有何优势?
▲拓展延伸
1.四大发明的原因
(1)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2)博大精深的中原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3 -
……………………………………………………………名校名师推荐…………………………………………………
(3)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身; (4)强大而稳定的集权政权,繁荣的封建经济;
(5)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2.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发明
造纸术的发明使人类在信息记录、储存和传播等方面都有了性的进步;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两者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3.三大发明对欧洲和中国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
印刷术的传入,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进步;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大作用,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即地理大发现创造了技术条件.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而三大发明没有使中国产生如同欧洲一样的变化,相反在封建社会后期,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差异.
4.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分析
(1)从科技内容上看,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不同于近代西方的理论科学; (2)从研究的方法上看,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实验科学;
(3)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而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涉及的范围要广泛的多;
(4)从科技的使用上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小农经济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条件,而西方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成为科技不断进步的源泉。
5.明清社会转型时期(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越来越滞后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极大地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重农抑商与后期的闭关锁国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了中西经济技术的交流,使中国丧失了吸收外来先进科技的良机;
③中国古代君主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统治的加强,禁锢了思想,窒息了学术空气,是当时的人们对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也缺乏足够的人才; 总之,封建腐朽统治的没落是导致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 (2)影响
①中国科技不能继续引领世界,而且失去了率先进行工业的历史机遇,导致了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的长期落后.
②在工业化的洪流中,中国科技没能推动中国社会及时转型,中国依旧停滞在落后的农耕文明之中,当先进的欧风美雨袭来之时,中国只能是国门洞开,被动挨打. 6.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对我国的影响 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指南针 有利于航海事业的发展 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
- 4 -
……………………………………………………………名校名师推荐…………………………………………………
了重要条件 火 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 印刷术 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发展 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很大作用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第二课 中国的古代艺术
▲基础知识 一.书法艺术
(一)主要特点:以汉字的 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以自由多样的
和 ,表达情感、气势和意境。 (二)发展演变 字体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时间 创始于 特点 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字体 ,笔画 ,富于 美 甲骨文、金文 殷商时代 始于 ,成熟通行于 字形结构 、整齐安定 形成于 又称真书或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开始盛行于 兼和之长,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把中国书法的 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书法书法家的感情。 (三)代表人物及成就 秦代:李斯;
东晋:王羲之,擅草书、行书,被尊为“ ”;
唐代:欧阳询、颜真卿、 ,创立了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的 别具魅
力;
北宋: 、黄庭坚、米芾、蔡襄,以名世; 元代: 创立了赵体; 明代:文征明、董其昌 二.绘画艺术 (一)中国画 1.演变
(1)石器时代:刻在岩壁上,绘在地面上、陶器上的画作; (2)先秦两汉: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2.材料:笔、 、 、砚、绢素、矿物颜料。
3.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 、山水画、 ;在表现技法上,又有 与
写意的区别; 4.特点:“画中有诗” (二)山水画
1.以 为主要描绘内容;讲究 ,气势雄壮,意境深远;
2.以 为灵魂,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趣与神韵,不拘泥于 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二)文人画:又称“ ”强调 ;追求 ;融 、书法、
- 5 -
……………………………………………………………名校名师推荐…………………………………………………
绘画、 艺术于一体。 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三.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1.起源:乾隆年间,“三庆班”以及“ ”、“和春”、“ ”诸班——“四大
徽班”进京;
2.形成: 二十年(1840年)以后 3.特点:
(1)在 和 的基础上,吸收了 、 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
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
(2)主要唱腔有 、西皮两个系统,京剧也称“ ”;
(3)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生、旦、净、末、丑、 、 (龙套)
七行,以后归为 、 、 、 四大行;
(4)地位:是中国文化的“ ”之一。 (二)中国的书法艺术 ▲问题提升:
(1)中国古代的字体先后经历了哪些字体?书法五体是哪五种主要字体?
(2)下图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展现了“汉字七体”的风采:
请从左至右分别指出“七种字体”;指出汉字的演变呈现哪些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拓展延伸
1.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形成的原因
(1)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汉字功能发生变化,以适应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2)汉字作为一种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文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素材;
(3)随着文化的发展,知识群体的形成,成为书法艺术产生发展的动力; (4)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2.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汉字的演变过程)
(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这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
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中国画的特点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
术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绘画艺术则明显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 6 -
……………………………………………………………名校名师推荐…………………………………………………
(3)从绘画的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
来风格。如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就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4)从绘画的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到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4.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情和气势。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5.中国画的代表类型:
(1)文人画(北宋后主要形式;特点:强调个性,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
(2)山水画(中国画的精粹;特点: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风俗画(和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特点: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 6.京剧形成的条件以及在当今备受喜爱的原因,京剧发展历程的启示。
(1)条件: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统治者的重视;艺术家们的努力;徽班艺人的努力;
(2)原因:表演美、唱腔美、音乐美、服饰美
(3)启示:艺术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需要,要不断进行艺术形式的创新;一切艺术形式首先
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创造,也必须以服务大众为根本宗旨,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
▲巩固性练习 1.(2011年江苏历史,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2.(2011年山东基本能力测试,23)山西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木质框架结构古建筑,紧贴崖壁,半悬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北魏时期佛教已传入我国 ②该建筑架构简单,稳定性差
③木柱和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为钉连接 ④插进岩石内的横木飞梁和木柱起主要支撑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1年福建文综,1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
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4.(2011年安徽文综,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5.“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
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
- 7 -
……………………………………………………………名校名师推荐…………………………………………………
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 )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错误,乙正确 C.甲.乙都正确 D.甲.乙都错误
6.史家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长期传承而不中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汉字的推广无疑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你推测,西汉文书上的字体最有可能是 ( ) A.甲骨文 B.行书 C.隶书 D.楷书
7.公元751年,唐朝在中亚败于阿拉伯,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
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传播,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
A.活字印刷术 B.造纸术 C.火药与火器 D.指南针 8. 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中外古代科技
史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②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③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图5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形象时尚、动感可爱的五只羊,分别取 名 为“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组成“祥和如意乐洋洋”。 这幅图画应属于
A.油画 B.彩陶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10.2009年4月26日晚,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梅兰芳》获得最佳电影奖。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 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以下关于京剧产生 发展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①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种地方剧在此融会贯通 ②艺术家的不断努力 ③乾隆帝八十寿辰,“徽班进京”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政治契机 ④徽戏作为“百戏之祖”不断融合吸收,兼容并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11.(12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
量。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地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气象 学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三: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
- 8 -
……………………………………………………………名校名师推荐…………………………………………………
《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1)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革新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2分)
(2)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2分)为什么会有
这一特点?(1分)
(3)概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3分)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
相比有何差异?(4分)
答案 (1) 铁器时代的到来和牛耕的运用,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或社会转型)。(2分)
(2) 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或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
域)。(1分)
原因: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
得到发展。(2分)
(3) 火药帮助了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翻封建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
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3分)
(4) 差异:中国的只局限于对观测到的现象和数据的记载,但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
而西欧天文学注重观测基础上的科学规律总结和严密推算。(2分)
第三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基础过关 一.《诗经》
1.内容:收录了 初年至 中叶的305首诗歌;分为《 》《 》《 》三部分;
2.特点:是中国最古老的 总集;句式以 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
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
3.影响:奠定了中国文学 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 经典。 二.楚辞
1.产生:公元前 世纪在 产生的新的体裁; 2.特点:
(1) 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 (2)具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和, 较灵活; (3)在节奏和 上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代表: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 ,其作品有《 》、《九歌》、《天问》。 4.影响:楚辞体称为“ ”,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
- 9 -
……………………………………………………………名校名师推荐…………………………………………………
三.汉赋
1.特点:从 演变而来的散文和 并用的文体;继承先秦诸子散文 的特色。 2.成就:
(1)西汉早期:贾谊的《 》、《鵩鸟赋》,借物抒怀,意境深沉;
(2)汉武帝时期,以气势 、辞藻 为主要特征;代表作是 的《子虚赋》、《上林赋》;
(3)西汉后期: 是最著名的赋作家;
(4)东汉后期:大赋减少,短篇的小赋兴起,意境更为 。 四.唐诗 代表人物 李白 杜甫 时代特征 盛唐 唐帝国由盛转衰 风格特点 雄奇豪放,瑰伟绚烂;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 ”,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 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色彩;格律严整,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诗有“ ”之誉,人有“ ”之名。 五.宋词
1.特点:由民间流行的 歌词发展而来;能够合乐歌唱,句子 ; 2.产生:唐代,民间已出现,号位“ ”;唐代 ,晚唐五代时期的“花间
派”词人 ,南唐后主 成就斐然。
3.发展: 时间 北宋 词人 柳永 苏轼 南宋 张元千 张孝祥 辛弃疾 词派的集大成者,作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 特点 以切身的感受,清浅的语言, 笔法,叙写 的繁华和悲欢离合; 打破诗与词的界限,词 ,刚健豪放; 豪气纵横,洋溢着悲壮激昂的爱国之情; 作品蕴含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六.元曲 1.含义: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 和元代 两大类,即“ ”与“ ”; 2.元散曲
(1)包括篇幅短小的 和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 两种主要形式;
(2)在 和 上都比较自由, 更为参差,可以加衬字,多用
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 和 ;
(3)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描绘生动,手法多样。 3.元杂剧
(1)融合 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2)用中国北方流行的 曲调演唱,又被称为 或北杂剧; (3)关汉卿创作的《 》具有强烈的 ; (4)城市里有杂剧及其他各种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 ”或“ ”。 七.明清小说
- 10 -
……………………………………………………………名校名师推荐…………………………………………………
时期 原因 (1)明朝手工业、 长篇章回体繁荣, 进一步白话小说 壮大; 长篇白话小明朝 (2)市民阶层 说 的需求; 短篇白话小说 (1)社会政治和经济出现新的景象,社会生活易趋复清朝 杂丰富 (2)晚清时期,运动兴起。 ▲问题 1.《诗经》的创作风格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点?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西汉的赋以辞藻华丽见长,东汉的赋以短篇为主,与当时的时代有什么关联?
3.李白“行路难、多歧路”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和时代特征?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又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和时代特色?
5.杜甫为何被称为“苦难诗人”?为何其诗被成为“诗史”?
6.唐代为何会出现如此众多的诗人与诗篇?你认为李白与杜甫诗歌创作风格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在那一时代大放异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说明了什么?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来看,你有怎样的认识?
▲拓展延伸 1.《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怎样的独特地位
(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来现实主义的诗歌提供了范例;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为历代诗人不断学习和发展,成为我国诗歌创作上所特有
的民族艺术特色;
- 11 -
成就 罗贯中的《 》、 施耐庵的《 》 冯梦龙的《 》、神魔小说《 》、《 》等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 》、《二刻拍案惊奇》) 吴敬梓的《 》;的《红楼梦》;蒲松龄的《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 》、《老残游记》、《 》 ……………………………………………………………名校名师推荐…………………………………………………
(3)其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就有力地启发和
推动了后世作家重视劳动人民的创作,向民间文学作品学习。 2、宋词兴盛的原因
(1)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3)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4)其他:科举制的推动、社会的变迁等也是宋词发展的原因。 3.诗、词、曲的关系
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则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则可庄可谐,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4.用史实说明唐诗、宋词、元曲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唐诗、宋词、元曲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具体形式,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1)唐诗:唐代经济全面繁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大大推动了诗歌的发展。盛唐时期诗
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明开化的社会背景;中唐时期诗风日渐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日渐激化;晚唐诗风凝重抑郁,多感时伤世之作,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败,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 (2)宋词:宋代词能取代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
有关。词能吟能唱更加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词大多体现了太平盛世下的城市多彩生活。两宋之际,金人南下,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词体出现了士人们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3)元曲:散曲在宋代出现,在元代进入繁荣时期,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朝时,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吗,科举考试也被废止,汉族文人没有出路,就用散曲来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总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 5.明清小说的特点
数量繁多,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思想内容变化,既有开始歌颂商人的作品,也有较多批判封建制度的力作;艺术水平高超,人物形象丰满。 6.明清小说的繁荣原因
(1)社会基础: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礼教、科举制度为小说的创
作提供了文学素材;一些神仙方术、迷信、佛教等思想以及各种历史人物的轶闻琐事也是素材的来源;
(2)社会基础:繁荣的封建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人们社会生
活日益丰富,追求物质利益和个性自由的观念增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要求进一步通俗化;印刷术的完善,为明清小说的刊印传播提供了便利; (3)阶级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自由的观念增强,传
统严谨的文学形式无法满足这一需要;小说在语言的使用、完整表述以及故事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来满足市民阶层的这些愿望。 ▲巩固性练习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由孔子编订而成,孔子在编订《诗经》时,为何没有将赵国的诗歌收选进去
- 12 -
……………………………………………………………名校名师推荐…………………………………………………
A孔子曾周游到赵国,没有受到礼遇 B赵国与鲁国是当时敌对国家 C赵国文化落后,无诗可选 D当时诸侯国中还没有赵国 2.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下列对
这段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 ) A.《风》用朴实的笔法刻画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 B.《风》以现实主义笔法描述社会的
黑暗 C.《雅》主要内容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D.《雅》主要内容是记叙人民反抗贵
族的斗争
3.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
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最合适的书名吗? A、《长安城的落日》 B、《汴河两岸》 C、《坊墙倒塌以后》 D、《宋代东京的辉煌》 4.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群星灿烂,成就辉煌,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 ① <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② 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③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④ 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④
5.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反映了( )
①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
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
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
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追求抒情与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回答:
(1)材料一、二中,都提出了“天下”这一命题,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一观点的提出有何进步意义?顾炎武是如何界定“亡国”与“亡天下”这一概念的?在“保国”和“保天下”中百姓的责任有何不同?材料二中的一段话后来被梁启超概括为哪一句名言?(6分)
- 13 -
……………………………………………………………名校名师推荐…………………………………………………
(2)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
(3)观察材料四,说明文人画所具有的鲜明特征(3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新变化的时代背景。并说明经济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5分)
- 1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