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学案)第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学案)第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背景:明朝后期,随着① ,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2)表现:高产粮食作物② 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2.手工业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2)③ 的产生

A.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B.表现:开设工场,使用自由④ 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3.商品经济繁荣

(1)⑤ 成为主要货币: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⑥ 出现: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3)市镇繁荣: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4)明清时期的商贷:明朝中期以后,⑦ 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清朝除传统的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⑧ 。 二、社会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⑨ 仍然占据压倒性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统治,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三、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古代的商路和贸易 (1)丝绸之路:⑩ 通西域,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 1

[基础判断]

1.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实行。

( )

错误 【详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实行,而是腐朽的制度。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都是君主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 2.明朝始终奉行“海禁”。

( )

错误 【详解】明后期一度弛禁,“隆庆开关”,调整海外贸易,允许民间私人进行海外贸易。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促使“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出现。 3.与隋唐宋元相比,明清封建经济陷入停滞,出现倒退。

( )

错误 【详解】明清时期,我国的农工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前代,但是这一时期已经萌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遭到了封建制度的遏制而发展缓慢。 4.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 )

错误 【详解】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同时产生,但二者并没有联系。虽然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与西学东渐有一定的关联,但西学东渐主要传入的是西方的近代科技成果。 5.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代表了市民工商业者的利益。

( )

正确 【详解】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是以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工商业阶层力量的壮大为背景的。虽然三大思想家属于知识分子阶层,其思想本质上也是儒家思想,但其反传统的思想反映了市民工商业者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6.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

( )

错误 【详解】明清时期传统科技进入全面总结阶段,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科技仍有所发展,某些方面尚领先于世界,但相比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明清科技相对落后。 A.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B.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C.特点:(3)“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A.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B.发展: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C.地位: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4)“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西汉时期):辐射范围较广 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 。 、文化传播速度快、多样性、复杂性。 2

地位变迁 西汉 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开始管理海外贸易,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条件 能够制造巨舟,使用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 形成 过程 宋 路线 元 影响 明朝 、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的交易枢纽 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2.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表现 技术:随着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中国传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世界各地。 入外国 瓷器:从8世纪起, 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 外国传 入中国 “汗血马”、苜蓿以及葡萄等,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 、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 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祆(xiān)教(波斯宗教 国教)、摩尼教、犹太教、教和教后来也陆续传到中国 艺术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2)特点: 丰富,交流双方具有 、竞争性、互惠性。 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中医药知识 (3)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概念阐释]

1.资本主义萌芽

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但发展十分缓慢。

2.商帮

3

明朝中期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便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

3.市民阶层

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

4.西学东渐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对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解历史]

1.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新变化

四、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产生: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

”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3)内容:“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4)评价

A.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B.陆王心学带有

倾向。 4

2.李贽反传统思想

(1)内容: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1)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2)顾炎武、王夫之: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五、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角度 时代

主要成就

(1)施耐庵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水浒传》。

元末明初

(2)罗贯中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

清朝

吴承恩《

是神话小说的杰作 是讽刺小说的杰作

我国最早的两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特点或地位 ”。

吴敬梓《儒林外史》

曹雪芹的长篇小说《

》,以贵

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

清朝中期

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的多个侧面

(1)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2)舞台演出方面,昆曲长期流行。清朝

明清

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

形成了

六、科技

1.重要科技著作

(2)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1)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 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5

(1)李时珍的《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

(2)徐弘祖的《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学东渐

(1)背景: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

(3)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传教。

(4)贡献: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答案】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玉米、甘薯 ③资本主义萌芽 ④雇佣劳动 ⑤白银 ⑥商帮 ⑦钱铺 ⑧庄票 ⑨小农经济 ⑩张骞

全方位

茶马互市

广州、泉州 容

工商皆本

西游记

郑和下西洋

致良知 京剧

养蚕和缫丝 主观唯心主义 本草纲目

徐霞客游记

利玛窦

陶瓷

棉花

佛教

交流内

双向性 红楼梦

2.古代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视野拓展]

1.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空前繁荣,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已经朝着开放型转变。在苏州等地出现了一些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2)阶级: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提高,导致传统观念发生变化,很多人弃农从商。 (3)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到了冲击,开始转型;人们的传统价值理念也悄然变化;文艺作品出现世俗化倾向。

2.明清科技的特点

(1)从内容看:总结性巨著,集大成之作。

(2)从价值和影响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6

(3)从部分内容看:体现出西方文化的传入,如《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命题提醒]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也是高考中经常涉及的考点,对于明清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要能够从“承古”和“萌新”两个角度进行归纳,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同时要能够对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新现象所反映的社会特点进行分析。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纽带和桥梁的中西文化交流出现第一次高潮。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强于西欧诸国,文化底蕴深厚,入华传教士不敢恣意妄为,而是主动适应中国文化,推行了天主教儒学化以及科学传教的方针。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契合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理学的反省和批判,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到了康熙时期,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通力合作,①采用西方近代测绘方法,制成了当时水平最高的《康熙皇舆全览图》。

②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促使中国知识界重新估价自身和审视外部世界,正如清代学者赵翼在谈到西方科学时说:③“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同一时期,传教士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④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⑥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尤其⑤对欧洲18世纪的社会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

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简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教你提取】

①→从对传统科学发展的影响来看; ②→从对学术发展的影响来看; ③→从对传统观念的影响来看; ④⑤⑥→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来看。

试答:推动了传统科学的发展;促使学术界由空谈心性向实用转变;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儒家思想对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层级二 历史解析: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材料 下图反映的是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情况。

7

【探究问题】据上图指出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状况。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你探究】

试答:状况:新型农作物广泛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刺激了人口增长。 层级三 开放写作:明代中后期对商业的重视

材料 每个时代都有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它们又是这个历史时代的重大见证。下表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几位人物的言论。

言论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

何良俊(戏曲理论家)

者,三倍于前矣

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 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

张居正

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

(政治家)

厚商而利农

窃闻先王重本抑末,故薄农税而重征商,余则以为不然,直壹视而并施之耳。日中

汪道昆 (文学家)

王来聘(商人)

人物

8

为市……盖与耒耜并兴,交相重矣……商何负于农

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

王阳明

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

(思想家)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时空定位

再读材料,定信息

关系定位

后分析 分析材料 得结论 得出结论

明代的经济思想

分析材料共同指向的历史现象 得出相应历史结论并进行阐述

试答:历史现象:重视商业成为明代中后期的一股社会思潮。

阐述:明中叶以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货物流通数量增加,中小城镇兴起,市民人数大增,商人的社会地位日渐提升,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社会上从商人员大增,商人们将经商看作除科举以外的最佳选择;传统重本抑末观念遭到驳斥,“农商并重”、互补互利思想涌现。

结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发现现象,得出结论

明代中后期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北京·4)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

9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士人思想摆脱了束缚

情境设置 聚焦考点 素养立意

明代刻本书籍封面、文化情境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 ①“该图”:明确图片的完整信息; 要求 ②“佐证”:判断推理,思维主题

A项不符

唐代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合史实 易错 B项逻辑

材料是明代刻本书籍的广告,与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无关

排查 有误

D项逻辑

“摆脱”的说法过于绝对

不严谨

合理 根据材料“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及图片内容可知,编刻者画像被印在版画上,上下左三处配以刻书堂名、推论 书名,以及本书主要内容,构成了一幅很好的图书形象广告,塑造了品牌,可见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故选C项

【类题精练】

10

1.(2022·广东·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受到明显削弱 【答案】A

【解析】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说明当时广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在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中,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项;“在中国颇受欢迎”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排除D项。

2.(2022·全国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后期江南市镇工商业繁荣,人们才有财力修建园林,且园林俗气扑人,说明园林主人的文化素养不高,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江南中产以上的人家喜建园林,且园林俗气扑人,他们不一定是士大夫之家,更多的是市民阶层,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俗化审美趣味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后期士农工商社会结构有所松动,有弃儒经商、弃农经商的士农,但这一结构达不到“解体”的程度,排除C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图片

1.(2023·重庆高三9月月考)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统计示意图。

11

导致国内金银比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B.白银实现普遍流通 C.鸦片走私日益猖獗 D.海禁逐步松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片数据可知,18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急剧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导致中国金银比价上升,故选A项;材料图片信息反映的是中外金银比价变化,与白银的普遍流通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走私日益猖獗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海禁并未松弛,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3·辽宁名校联盟高三9月联考)明初,湖南洞庭湖区棉花、葛、苎麻、蚕桑等作物产量大增,且大多“市卖长(沙)、衡(阳)”。清初,岳阳棉纺织业、湘潭麻纺织业发展成为的小手工业作坊。清中叶,“浏阳、湘乡、攸县、茶陵皆出苎布,世称浏阳最佳”。这反映出明清时期湖南( )。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 B.商品经济显著发展 C.纺织业领先于全国 D.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棉花、葛以及苎麻等经济作物的产量不断增加,且销售状况较好,出现了专门生产的小作坊,表明当时商品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的对比,不能得出民营手工业占主导的结论,排除A项;“领先于全国”的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作物的销售和产量,不涉及区域之间的合作,排除D项。

3.(2023·湖南省A佳教育联盟)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为制度性词语,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所示是清代部分时期“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情况。据此可以推知( )。

时期 康熙朝

出现次数 120 12

次/年 1.97

雍正朝 乾隆朝 嘉庆朝

A.社会结构出现根本变革

B.传统经济内部萌发的新因素因此受益 C.自然经济解体步伐加速

D.人地矛盾激化推动土地制度变革 【答案】B

46 10

13. 1.07 0.40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摊丁入亩”,它有利于削弱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释放社会活力,从而可能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自由劳动力,且地丁银的征收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选B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3·江苏海安高三上期初)下图为《盛世滋生图》(局部),描绘了清乾隆时期苏州的商业活跃景象。该作品体现了( )。

A.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 B.城市经济与外贸活动的互动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描绘了清乾隆时期苏州的商业活跃景象”可知,这幅绘画作品让我们简单了解了苏州的商业景象,也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故选C项;根据材料“描绘了清乾隆时期苏州的商业活跃景象”可知,该作品描绘的是古代文明,而非现代文明,排除A项;材料绘画描绘的仅是城市经济,没有涉及外贸活动,排除B项;根据材料“描绘了清乾隆时期苏州的商业活跃景象”可知,该作品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排除D项。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