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4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现代企业中对能源科学、热能动力工程、能源系统自动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能源管理等方面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可以从事本专业范围内的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并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企业中能源科学、热能动力工程、能源系统自动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能源管理方面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在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力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牢固掌握锅炉技术、制冷技术、热管技术、能源监测与能源管理、热力系统、热工系统等方面设计和运行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四、专业核心课程
电工电子学B、工程制图A-1、工程制图A-2、工程力学A、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锅炉原理、制冷原理与设备、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热工测量与仪表、汽轮机、燃烧学、泵与风机、热工基础实验、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知识领域
军训 英语强化周 社会实践
数学及自然科学 一般工程基础 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入学教育
通识教育
学分
学期
教学环节名称 培养模式
0.5 1 学校 1 1 学校 0 2-3 学校 3
暑期
学校+企业
1.5 3 学校 2 4 学校 2 5 学校 2 5 学校 1 6 学校 4 6 学校 4 7 学校 3 3 学校 3 5 学校+企业 3 8 学校+企业 15 8 学校 45
大学物理实验A-1 大学物理实验A-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热工基础实验 热工技术实训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换热器课程设计 金工实习 生产实习 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 合计
专业综合实践
355
六、标准学制与授予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通识教育
七、知识体系及学分构成
知识领域 通识教育学分合计 数学及自然科学 一般工程基础
专业技术相关原理与方法
制冷与低温工程 力学原理与方法 动力机械及工程 工程热物理 新能源技术 流体机械及工程 热能工程 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教育学分合计 最低毕业学分 选修比例
课程性质与学分要求
必修 限选最低要求 任选最低要求 合计 44 10.5 6 60.5 专业教育
15.5 0 15.5 0 10.5 0 3.5 0 12 0 3 0 7.5 0 2 0 2 0 19 0 24 0 114.5 0 158.5 10.5
0 15.5 0 15.5 0 10.5 - - 0 12 0 3 0 7.5 - - - - - - 0 24 11 125.5 17 186
选修学分(限选最低要求 + 任选最低要求)/ 最低毕业学分 =14.8%
八、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安排表
知识领域
高等数学
必修11学分
思政课 必修12学分
通识模块(60.5学分;必修44.0学分;限选10.5学分;任选6.0学分)
上讲实课
总
课验机开课 程学
备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
学学期 学学性分
时
时时 时 质
5.580800 0 1 必 20040131 高等数学A-1
5.596960 0 2 必 20040141 高等数学A-2
2 321616 0 1 必 2303007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321616 0 2 必 2303009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482424 0 3 必 230300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必 23030051 必
必 必 必 必 必 必
29020041 28010010 28010021 28010030 28010040 28010060 2801007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形势与政策 大学体育-1 大学体育-2 大学体育-3 大学体育-4 大学体育-5 大学体育-6
3 482 321 281 281 281 280.5120.512
2432282828281212
24 0 4
体育 必修5学分
0 0 春/秋 0 0 1 0 0 2 0 0 3 0 0 4 0 0 6 0 0 7 356
4 64640 0 1 必 24010401 基础英语-1
4 64640 0 2 限 24010411 基础英语-2
2选1
4 64640 0 2 限 24010441 拓展英语
0 000 0 2 必 24010111 英语强化周
1 16160 0 1 必 29030042 军事理论 军事
必修2学分 1 000 0 1 必 29030012 军训
1 1600 16 1 限 14020141 信息技术基础训练与测试 计算机
必修5学分,限选1学分 必 14020014 VB程序设计 5 80400 40 2
人文社科类
限 见附表1 春/秋
最低1.5学分
公共艺术类
限 见附表1 春/秋
最低2学分
创新创业类
限 见附表1 春/秋
最低2学分
0.5880 0 1 必 29050021 专业导学
0.5000 0 1 必 29030021 入学教育 其他
1 16160 0 7 必修5学分,任选必 29030031 就业指导
6学分 3 000 0 暑期 必 29020011 社会实践
6 000 0 春/秋 任 29050032 自主学习
说明:1.自主学习学分包含网络视频课程、经典名著研读及其它学分。学生必须修读一门网络视频课程,并取得2学分的经典名著研读学分,除此以外的其它自主学习学分由学院自行认定。2.基础英语-1/2各含16学时听说,第1学期通过CET-4的学生第2学期选拓展英语,反之选基础英语-2。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外需安排3学分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外需安排2学分社会实践。 英语
必修4学分,限选
4学分
A模块(125.5学分;必修114.5学分;限选0.0学分;任选11.0学分)
上讲实课
总
课验机开课 程学
备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知识领域
学学期 学学性分
时
时时 时 质
3.556560 0 2 必 20050071 大学物理A-1
3 48480 0 3 必 20050081 大学物理A-2
1.524024 0 3 必 20050111 大学物理实验A-1 数学及自然科学
必修15.5学分 2 32032 0 4 必 20050121 大学物理实验A-2
3 48480 0 4 必 20040101 概率统计
2.540400 0 3 必 20020351 线性代数
3 48480 0 1 必 12060011 工程制图A-1
3 48360 12 2 必 12060021 工程制图A-2
一般工程基础
3 48444 0 5 必 12040282 机械设计基础
必修15.5学分
2 000 0 5 必 1204029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4.5725616 0 4 必 14010525 电工电子学B
5 80800 0 3 必 25010102 工程力学A
力学原理与方法
3.556560 0 4 必 12050053 工程流体力学
必修12学分
3.556560 0 4 必 12050063 工程热力学
2.540400 0 6 必 12050261 专业外语
2.540400 0 1 专业技术相关原理必 20030131 工程化学
0 808 0 1 与方法 必 20030132 工程化学实验
必修10.5学分 2.540400 0 3 必 12041091 工程材料
1 16120 4 6 必 33010021 文献检索
357
制冷与低温工程 必修3.5学分
必 12040341 机械制造基础 必 12050252 制冷原理与设备
制冷设备与锅炉专用容器
任 12010211
标准与设计
任 12050171 热泵技术及应用 任 12050121 空调概论 必 12050151 汽轮机
2 323.5562 322 322.5403 48285632323648
4 0 0 0 0 0 0 0 4 0 0 0 3 6 7 7 7 6
动力机械及工程 必修3学分 工程热物理 必修7.5学分
3.556560 0 5 必 12050042 传热学
2 32824 0 5 必 12050301 热工基础实验
2 32302 0 5 必 12050161 燃烧学
2 32320 0 6 必 12050221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能源技术
2 32320 0 7 任 12050411 太阳能原理与工程
必修2学分
2 32320 0 7 任 12050401 生物质能的开发与利用
2 32302 0 5 必 12050011 泵与风机 流体机械及工程
必修2学分 2 32284 0 7 任 12050231 压缩机
3.556524 0 7 必 12050351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4 000 0 7 必 12050391 换热器课程设计
1 16016 0 6 必 12050381 热工技术实训
3 48444 0 5 必 12050181 热工测量与仪表
热能工程
3.556524 0 6 必 12050082 锅炉原理
必修19学分
4 000 0 6 必 12050333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3 48480 0 6 任 12050371 热力发电厂
2 32320 0 6 任 12050361 热管技术
2 32320 0 6 任 12050141 能源管理与监测
3 000 0 3 必 29010021 金工实习
3 000 0 5 必 12050201 生产实习 专业综合实践
必修24学分 3 000 0 8 必 12050031 毕业实习
15000 100 8 必 12050021 毕业设计(论文)
模块培养标准:本专业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B模块(95.0学分;必修86.0学分;限选0.0学分;任选9.0学分)
上讲实课
总
机开课 课验学程
备注 学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学学学期 分性
时
时时 时 质
3.556560 0 2 必 20050071 大学物理A-1
3 48480 0 3 必 20050081 大学物理A-2
1.524024 0 3 必 20050111 大学物理实验A-1
2 32032 0 4 必 20050121 大学物理实验A-2
3 48480 0 4 必 20040101 概率统计
2.540400 0 3 必 20020351 线性代数
3 48480 0 1 必 12060011 工程制图A-1
知识领域
数学及自然科学
必修15.5学分
358
3 48360 12 2 工程制图A-2
4.5725616 0 4 电工电子学B
5 80800 0 3 工程力学A
力学原理与方法
3.556560 0 4 工程流体力学
必修12学分
3.556560 0 4 工程热力学
2.540400 0 6 专业外语 专业技术相关原理
2.540400 0 3 与方法 工程材料
必修6学分 1 16120 4 6 文献检索
3.556560 0 6 制冷原理与设备
制冷设备与锅炉专用容器
2 32320 0 7 任 12010211 制冷与低温工程
标准与设计
必修3.5学分
2 32320 0 7 任 12050171 热泵技术及应用
2.540364 0 7 任 12050121 空调概论
3 48480 0 6 动力机械及工程 任 12050151 汽轮机
3.556560 0 5 必 12050042 传热学
工程热物理
2 32824 0 5 必 12050301 热工基础实验
必修5.5学分
2 32302 0 5 任 12050161 燃烧学
2 32320 0 6 必 12050221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能源技术
2 32320 0 7 任 12050411 太阳能原理与工程
必修2学分
2 32320 0 7 任 12050401 生物质能的开发与利用
2 32284 0 7 任 12050231 压缩机
流体机械及工程
2 32302 0 5 任 12050011 泵与风机
3.556524 0 7 必 12050351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3.556524 0 6 必 12050082 锅炉原理
3 48480 0 6 任 12050371 热力发电厂 热能工程
必修7学分 3 48444 0 5 任 12050181 热工测量与仪表
2 32320 0 6 任 12050361 热管技术
2 32320 0 6 任 12050141 能源管理与监测
3 000 0 3 必 29010021 金工实习
3 000 0 5 必 12050201 生产实习 专业综合实践
必修24学分 3 000 0 8 必 12050031 毕业实习
15000 100 8 必 12050021 毕业设计(论文)
模块组合要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线性代数、法律或管理等基础知识;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基本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模块培养标准:本模块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设计、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等较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一般工程基础 必修10.5学分
必 必 必 必 必 必 必 必 必
359
12060021 14010525 25010102 12050053 12050063 12050261 12041091 33010021 12050252
知识领域
力学原理与方法 必修7学分 专业技术相关原理
与方法
C模块(36.0学分;必修27.0学分;限选0.0学分;任选9.0学分)
讲实上课
总
机开课 课验程学
备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
学学学学期 性分
时
时时 时 质
3.556560 0 4 必 12050053 工程流体力学
3.556560 0 4 必 12050063 工程热力学 任 12050261 专业外语
2.5
40
40
0 0 6
3.556560 0 6 必 12050252 制冷原理与设备
制冷设备与锅炉专用容器
2 32320 0 7 任 12010211 制冷与低温工程
标准与设计
必修3.5学分
2 32320 0 7 任 12050171 热泵技术及应用
2.540364 0 7 任 12050121 空调概论
3 48480 0 6 动力机械及工程 任 12050151 汽轮机
3.556560 0 5 必 12050042 传热学
工程热物理
2 32824 0 5 必 12050301 热工基础实验
必修7.5学分
2 32302 0 5 必 12050161 燃烧学
2 32320 0 6 必 12050221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能源技术
2 32320 0 7 任 12050411 太阳能原理与工程
必修2学分
2 32320 0 7 任 12050401 生物质能的开发与利用
2 32284 0 7 任 12050231 压缩机
流体机械及工程
2 32302 0 5 任 12050011 泵与风机
3.556524 0 7 必 12050351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3.556524 0 6 必 12050082 锅炉原理
3 48480 0 6 任 12050371 热力发电厂 热能工程
必修7学分 3 48444 0 5 任 12050181 热工测量与仪表
2 32320 0 6 任 12050361 热管技术
2 32320 0 6 任 12050141 能源管理与监测
模块组合要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本专业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法律或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领域内基本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模块培养标准:本模块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热能及动力工程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复合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掌握一定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知识的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复合型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热学、力学、电学、机械等的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毕业生能从事与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
3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