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8 应用方 2科01 2宰煮3年第期 霸叮/it. 重载铁路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 预制的预应力施工技术 王同元 (中铁十二局第三 E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预应力施T技术在铁路、公路、市政_=[=程等领域中广泛应用,结合1“西中南部铁路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预制施了:,对T梁 预制的预应力施工I 序进行总结,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简支梁{后张法;预应力;张拉;施T技术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一(2012)021—0128—02 1工程概况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条按3O吨轴重设计、施 T的重载铁路,全长l 26O公里,西起山西省吕粱市兴县瓦塘镇,东至山 东省日照港,年输送能力为货运20000万吨庳,客车15x ̄/日。本工程承 担负责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起点至DK50+454.44之间的78l孔T梁预制. 其中有32 mT梁7O7 ̄L、24 nat梁74孑L。T梁按照全新的的是晋中南桥2103 图纸施工,梁的混凝土强度、梁高、梁腹板厚度、钢筋量、桥梁预应 力等较普通铁路采用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相比都有一定的加 强,造成施工难度增加,本文就重载铁路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 预制施工中的预应力施工工序作业进行探讨。 种、同批号的钢绞线组成,不 昆用。若一片梁用两个批号钢绞线,则每 个孔道钢绞线弹性模量之差不大于5 GPa,同一孑L道钢绞线弹性模量之差 不大于3 Gpa;②下料后的钢绞线长度一致,无死弯,无沾染油污,成束 后两端应整齐;③梁体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束有8根、9根、10根、1 l根、 l2根、13根六种规格,编束时加以区别,并按编号分类存放,以免在穿 束时穿错。 2.2.2钢绞线束的穿放 2预应力施工的准鲁工作 2.1预应力孔道制作 穿束的顺序:由上向下、由里向外。 1)钢绞线从下料场地搬运时,应按图纸规定复查编束后的钢绞线 长度、每束根数和编束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2)钢绞线束搬运时,支点距离不大于3 m,端部悬出长度不宜大于 1.5m。 7 纵向预应力孔道采用抽拔预埋橡胶棒成孔,橡胶棒通过定位网片定 位,定位网片制作时应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保证孔道位置符合设计要 求,要求预应力孑L道在距跨中4 in范围内不大于4 mm,其余部位不大于 5 nlm,且管道线性顺畅。由于T梁腹板厚度较小,且此处钢筋特别密 集,混凝土施工时要特别注意混凝土振捣棒不能碰到橡胶棒,防止孔道 位置发生变化。混凝土施工完毕后拔管时间以能保证混凝土孔道形成良 好、管壁混凝土无坍孔现象为原则,根据经验灵活掌握,一般在梁体混 凝土灌注完毕后4 h~6 h(夏天),6 h~8 h(冬天)为宜,保证混凝土 强度达到6 MPa~8 MPa。拔管过早混凝土有坍孔的危险,过晚则混凝土 强度太高,橡胶棒与孑L壁摩擦拔出较为困难。 横向预应力孔道采用预应力钢棒成孔,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排专 人负责转动,每半小时一次,消除预应力钢棒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 3)在搬运过程中,要防止出现死弯,其最小弯曲半径不得小于1 In。 4)穿束前钢绞线不得沾上油渍、泥土,并应顺直、无死弯。 5)穿束前对孑L道应当用通孔器全程疏通,以保穿束顺利通过。 6)穿束前应检查锚垫板及喇叭口周围及喇叭口内和压浆孔内的灰 浆是否清除和畅通。 7)钢绞线穿人孔道后,两端伸出锚垫板长度应不小于设计要求。 8)钢绞线穿入梁体混凝土孔道,采用人工穿人;如采用卷扬机引 拉,应先穿入一根钢丝作为引线,将钢丝绳拉进孔道,再将钢丝绳与预 应力筋联接起来,然后开动卷扬机,人工扶正预应力筋,即可将预应力 筋拉人管道。 2.3张拉机具准备 待混凝土初凝后,开始拔出横向预应力管道,一般浇筑完混凝土54,时 后进进行,以混凝土不塌陷,钢棒表面不沾浆为准。 2.2钢绞线束的制束与穿放 2.2.I钢绞线束的制束 主筋采用公称直径 15.20 mm二级低松弛钢绞线,抗拉强度不小于 I 860 MPa,其技术要求应符合GB,'T5224-200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的规定。钢绞线进场必须具有质量证明文件,必须对其质量指标进行全 而检查,按批抽取试件检测破断负荷、屈服负荷、弹性模量、极限伸长 率、松驰率、直径。同厂家、同品种、同规格、同批号的钢绞线每30t为 批(不足30t按-- ̄tt计),对其进行破断负荷、屈服负荷、弹性模量、 极限伸长率、直径5项抽样检验一次。 1)备料:领取经复验合格的钢绞线,吊至放线场地,并做好放 线时防止钢绞线松盘的措施。在下料平台上作出显著准确的下料长度 一1)张拉设备的选取:张拉千斤顶采用液压千斤顶以及配套的高压 油泵,千斤顶的吨位宜选张拉力值6 k值的1.25~1.5倍内,防止千斤顶吨 位选取不当造成张拉力不精确。千斤顶使用前应进行校正,确定其校正 系数不得大于1.05(采用压力环、传感器或试验机配套校正)。 2)张拉千斤顶在张拉了200次、千斤顶校正期限已达一个月或千斤 顶经过修理后,发生上述任何一种情况都必须重新进行校验。 3)张拉千斤顶校正前,须将油泵、油压表、千斤顶安装好后,试 压三次,每次加压至最大使用压力的10%,每次加压后维持5分钟,压力 降低不超过3%,否则找出原因并处理,然后才进行校验工作。 4)油压表采用精度0.4级的油压表,最大量程为60 MPa(工作范围 为量程的25%~75%),读数最小值为0.5 MPa。 5)油压表使用前必须校正。在正常情况下,油压表的校正期限为 7天。在特殊情况下,如指针松动、无油压时指针不回零或其他异常情 况,均需检修,并重新进行校正。 标记。 . 3钢绞线张拉施工作业 1)T梁生产初期,需进行预应力的管道、锚口和喇叭口摩阻测试, 以确定预应力的实际损失,必要时由设计方对张拉控制力进行调整。 2)施工准备:清理锚垫板喇叭口内的水泥浆一检查孔径一安装夹 片及工作锚一安装限位板一安放过渡环一千斤顶就位(保证千斤顶中 心、锚具中心和孔道中心三心合一)一安放工具锚并打紧工具夹片。 3)张拉作业必须在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等指标合格后才能进 行,张拉分初张拉和终张拉两个阶段进行。 2)下料:下料长度按设计下料长度下料,其实际下料长度与计算 确定长度误差为±10 mm。下料时用砂轮切害 机平放切断,断后平放在 地面上,钢绞线的端头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放散股。 3)编束:整束钢绞线切割完毕后须按各束理顺,并间隔1.5 m用铁 丝或扎丝捆扎编束,成束时保证同一束钢绞线顺畅不扭转,钢绞线束两 端整齐,束内各根钢绞线长度差允许偏差±5 mm。 4)质量要求: ①每片梁内钢绞线应由同一厂家、同一规格、同品 ’乱 宰翕霸 应用方 129 第一阶段,梁体强度达到图纸设计初张拉强度后后进行初张拉,初 张拉后梁体移出台位,为防止T梁出现早期开裂,初张拉宜尽早进行。 第二阶段,终张拉在梁体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达到设计强度后且 龄期不少于14 d时进行。 4)张拉采用两端同步张拉,张拉顺序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上顺序进 行;张拉过程实行双控:以油压表读数(控制力)为准,预应力筋伸长 值校核,张拉过程中保持两端的伸长量基本一致,钢绞线实际伸长值与 计算伸长值相差不超过±6%;钢绞线回缩量每端不超过6 mm。 5)张拉lT艺流程。①初张拉工艺流程:0__+o.2 k(测伸长值初值 及工具锚夹片外露量)一初张拉控制应力(静停持荷2 min,随时补油, 测伸长值终值,计算并校核伸长)一回油至。锚固;②终张拉(未初张 拉)钢束操作流程:O—O.2 k(测伸长值初值及工具锚夹片外露量) 一 k(静停持荷2 min,随时补油,测伸长值终值及工具锚夹片外露 量)一回油No锚固(测总回缩量、测工作锚夹片外露量);③终张拉 (已初张拉)钢束操作流程:初张拉时的 (测伸长值初值及工具锚夹 片外露量)一 k(静停持荷2分钟,随时补油,测伸长值终值及工具锚 夹片外露量)一回油到O锚固(测总回缩量、测工作锚夹片外露量)。 6)钢束总伸长和钢绞线回缩计算。①钢束总伸长=(两端之和)『油 缸伸长(控制)+_T具锚夹片外露量(控制)一油缸伸长(初始)一工具 锚夹片外露量(初始) 盘;②钢绞线回缩=限位板槽深一工作夹片外露 量(锚固)。张拉后每端钢绞线回缩量不大于6 mm。 7)张拉完成后,及时将梁体外露钢绞线和锚具进行包裹,以防止 钢绞线锈蚀,在锚具夹片口处的钢绞线上用红油漆做上标记,以作为张 拽后对钢绞线锚固情况的观察依据。 8)张拉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需要换钢绞线重新张拉:① 后期张拉时发现早期张拉的锚具当中夹片断裂者;②锚具内夹片错牙在 1 mm以上者;③锚具内夹片断裂两片以上者(含有错牙的两片断裂); ④锚具裂纹损坏者;⑤切割钢绞线或者压浆时发生滑丝者;⑥每片梁出 现断丝、滑丝根数不得大于钢丝总根数的o.5%,并且不位于梁体的同一 侧内,且一束内断丝不得超过一丝。 9)钢绞线切割。在终张拉完24 h后经检查人员确认并测量梁体挠度 合格后,即可进行锚外钢绞线切割。钢绞线切割处距锚具35 mm~40mm, 端头钢绞线使用砂轮片切割,不允许使用乙炔切割。切割完成后用聚氨 酯防水涂料对锚具、锚垫板及外露钢绞线头进行防锈处理。 4预应力施工安全操作要求 1)高压使用前作耐压试验,不合格的不能使用。 2)高压油泵机上的安全阀,调到最大工作油压时能自动打开的状态。 3)油压表(张拉缸用)必须在油泵到位后,才能安装且油压表必 须扣满;张拉完后,移动油泵前,将张拉缸的油压表拆卸下来后,才能 移动油泵。高压之间的接头,必须紧密,油路畅通,在最大工作油 压下,保持5分钟以上,不得漏油,否则进行修理或更换。 4)电路系统检修不准带电检修,油路系统检修不准带油压检修。 5)张拉过程中,两端油泵司机统一指挥送油或回油。工作完毕 后,打开回油阀,切断电源。非油泵司机,禁止操作油泵。 6)千斤顶张拉时,不得超过千斤顶的设计最大张拉力和最大行程。 7)在张拉过程中,特别是在高压下,千斤顶的正后方,不准站 人。不准踩踏、攀扶。 8)张拉时,如发现油压表读数不高,而千斤顶的行程太大时,停 止张拉,查明原因后,再进行张拉。 9)当设备运转声音有异常时,停止张拉,检查修理。 5结束语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在我国铁路、公路、市政工程等领域中广泛应 用,预应力张拉技术是预制梁生产的关键关序,实践证明该技术是一项 成熟的施工技术。通过对本工程预应力工序施工的总结,为今后类似的 工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IITB/T 3043—2005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T梁技术条件[s】 [2]TB10424—2010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s]. 作者简介 王同元(1983一),男,中铁十二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论支施俞・ l 1N 瀛 城镇 公熊交遁传 骈究 切,城乡间人口流动规模与速度逐年上升,同时乡镇医疗卫生基础薄 弱,人群间传播传染病极有可能通过交通系统殃及中国更大面积的区域 与更大数量的人口,使疫情事态进一步扩大。 在以湖南沙市为例的研究中发现,公路沿线及道路交叉区域发 2009年甲型川N1流感通过公路交通在我国城镇间广泛传播并造成 巨大损失,掌握其传播规律对城市化建设和减轻疫情造成的损失具有重 要意义。最近,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肖洪和田怀玉报道 了甲型川N1流感在城镇间公路交通传播的最新研究研究成果,该文发 表在《科学通报》(http://csb.scichina.com)2011年第22期上。 甲型H1N1流感主要通过直接的身体接触或飞沫传播,因此随着人 15的大规模流动极易造成疫病的传播与扩散。我国疫情初期表现为输人 性病例的传播,随后是以输入性病例造成的二代病例为主,后期出现了 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扩展的趋势。 中国具有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多、高危人群数量大等特点,并且 公路交通是中国城镇间客运交通的主要方式,2008年全国公路交通共 运送旅客2682114万人次,是全国航空客运量的100倍以上,因此中国 公路交通沿线及城市站点更容易成为疫病高发区并造成疫病大规模传播 扩散。这一切都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与乡镇的交往越发密 病率较其他区域高,高速公路和县道分别在疫情快速发展期和顶峰期对 疫病的传播扩散产生重要影响,各个乡镇的长途汽车站是痰晴二次传播 的重要疫源地。由于我国巨大的乡镇人口基数,激增的城乡流动人口, 以及薄弱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短时间从根本上控制城镇间突发性传染 病的传播扩散是困难的。基于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城镇间各个长途汽 车站重点控制甲型H1N1流感及相似传染病的传播是避免疫病大流行的 首选,并且注意防控疫情在国道、省道交叉区域城镇和省道、县道交叉 区域乡村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抑制疫病的进一步暴发。 该研究得到了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 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和湖南省科技计划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