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议网络舆论传播形成的基本规律

浅议网络舆论传播形成的基本规律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25卷 总第147期

2006年第4期 2006年8月出版

攀 登(双月刊)

Ascent(Bimonthly).No.147Vol25 General

No.4.2006 August.2006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6)04—0152—02

浅议网络舆论传播形成的基本规律

张  

(青海人民广播电台,青海 西宁 810001)

Ξ

    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今天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

的不可或缺的桥梁与纽带。正确把握舆论宣传的角度,遵循舆论形成、发展、传播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好网络这一平台,为正确舆论的传播开通有效的渠道。

关键词:网络;舆论传播

  网络媒体——这个20世纪末才出现的崭新概念和形式,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它自出现之日起,便给舆论传播领域带来了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同时,以一个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领域、全新的方式,走入千家万户,博得人们的青睐。在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网络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发展使得舆论的形成、传播、发展变得简单。无须置疑,这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也给现代舆论传播增添了一条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网络即因特网,实质上是一个时空开放的互动传播环境。正是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最大限度开放”,赋予网络传播以“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个人化、超文本”等众多特征。这使得每位用户都有机会成为舆论主体,也加快了舆论形成、传播的过程,同样地从事件缘起到意见形成,到意见扩散再到舆论形成,其间发展规律是有章可循的。了解网络舆论传播的形成过程,对于正确地理解网络传播,进而引导舆论是非常重要的。

到社会问题的困扰,然后逐步形成态度和体会,最后通过适当场合和方式发表出去。假如某一种意见若能获得多数人的赞同,就会引发社会讨论,这种讨论是无意识、无组织的行为,由此会形成若干个议论圈。议论圈既是舆论传播的最小单位,也是社会舆论的最基本的形式。互联网上存在的大量的BBS论坛,就可以看作是这样的一个个群体舆论圈。而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议论圈,往往是由于空间、时间相邻因素导致人们的集合,虽然网络的技术条件排除了地域空间的阻隔因素,但是地域空间、时间特征仍然是促成议论圈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网络社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以地域划分的聊天室、BBS论坛,也会身不由己地陷入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其中,这充分说明了地域空间、时间因素对网络舆论形成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二、以核心意见主导,促进正确的网络舆论传播

网络常常被称为是“虚拟的社区”,既然是社区,就要有议事论事的公共区域。我们仅以新闻话题类信息为例,一般网上舆论最初始的状态是个人意见,大多是以网友的帖子来表现的,它只是个人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看法和感受。如果这张帖子能引发网友们的共鸣或激烈的讨论,就立刻会有网友跟帖,跟帖的时段可以称之为集合意见的过程。在交换和讨论意见的同时,也会在网上发生激烈的争论,党同伐异。随着讨论的深入,某种意见或观点逐渐地显山露水,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众人的共识,并为论坛中的大多数网民所接受。在许多网站开辟的论坛中,一些网民凭借自身素质,如文字水平高、见多识广、思想内涵深刻等等,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左右其他网

  一、从个人意见发端,搭建社会舆论传播的平台

“任何舆论都发端于个人意见。”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传播是舆论形成的起点。世间纷繁杂乱,每天会产生新事物,发生新情况,人们都在发表意见和议论,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讨论为发表个人意见提供了诸多可能和机会,而网络又为个人意见的发表和传播带来了方便与自由,创造了更加广阔的时空环境。

在形成个人意见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最先感受

Ξ〔收稿日期〕2006—06—10

〔作者简介〕张 (1961—),女,青海人民广播电台主任记者。

—152—

民的看法,自然而然地稳坐到论坛坛主的交椅上,成为“意见领袖”。因此,网上的“意见领袖”对某种观点的评价指导,能够最终促成和决定网上舆论发展的趋势。一些网站的论坛都非常注意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以人民网为例,它在著名的“强国论坛”里,曾组织了“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专题讨论。一名叫“七星河”的网民在他的帖子里写道:“组织入党是一生一次,思想入党是一生一世。”出人意料的是,“思想入党”的提法在网民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网友纷纷发帖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称这是说给党的心里话。一些网友在跟帖中说,“真的让人感动,我相信许多人内心有崇高的信念。共产党员首先是思想入党,惟此,才会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说,论坛上组织的这种讨论,透射和体现了网络舆论在传播中强有力的引导功能。由此可见,要想形成网络舆论传播的正确导向,必须时刻琢磨广大网民的需求心理,不断提高驾驭引导网上的聊天室和BBS论坛上舆论传播的能力。

学者或政府官员坐而论道,往往能够收到强化正确的主导声音、净化网络舆论的效果,当然也会使原本浮躁、情绪化的网络舆论空间变得严肃认真、正义张扬。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谈话,许多网站和网民积极响应,办栏目,谈看法,从国家命运、民族兴旺的角度,博古论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鞭挞社会丑恶不齿现象,知荣辱,树新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按这种权威意见与网民意见的对话讨论和互动交流,以笔者的思考,至少可以起到这样几个效果:其一,通过网络让权威人士与一般网民直接对话,有利于拉近彼此的心理与思想距离;其二,让对话双方在一种开放、自由而又非见面的空间中交流,有利于驱除彼此的礼节约束与心理思想负担;其三,权威人士成为对话的核心人物,有利于正确引导对受众的舆论传播;其四,讨论、跟帖过程向网上所有网民开放,有利于增强舆论的影响力。强大的网络互动形成舆论的不可控制性,而在互联网上信息的自由流动和无国界特点,也会助长这一结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网络时代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愈加突现出来。研究网络舆论传播形成的规律,即在于帮助专业新闻媒体更深入地了解网络舆论传播的基本特征,把握机遇,率先抢占这一块阵地,发挥好正确网络舆论传播导向的积极作用,掌控好为人民利益鼓与呼的主动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舆论传播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开放式”。也正是由于“开放式”的特征,使得网络舆论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征、不同分布的各类受众多样、动态、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我们务必要遵循这个基本规律,努力搭建好发表个人意见的平台,积极驾驭好形成核心意见的导向,认真把握好网络舆论传播的大局,促使网络舆论传播工作的“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等都有章可循,真正做到诉网民意、顺网民心,唱响正气歌,赞颂正义事。参考文献:

[1]刘建民.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胡环.新闻与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三、靠权威意见渗透,把握舆论传播的政治大局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许多烦心的事情,也会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所困惑,反映在网络世界中,亦不例外。如果仅靠记者们某些隔靴搔痒式的报道和论坛管理者对事实泛泛的陈述,肯定难以适应广大网民的需求。现在,许多网络媒体上都开设了“专家论坛”、“网上实时交流”等栏目,聘请一些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对各类社会问题发表系统见解,提出解决的途径,或整合众多群体意见加以梳理、引导,形成针砭时弊、积极向上、弃恶扬善、是非分明的社会主流声音。例如,在新浪新闻网上就设有一个“专家视野”栏目,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做客新浪,就时下人们关注的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和辩驳。真理越辩越明、越梳越清。专家学者们的权威性文章、权威性观点和看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网民,以正确的观点、求实的态度、严谨的说理,释疑解惑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和矛盾,使得网民们心悦诚服,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此,要想在网络传播中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大局为重,把广大网民的共同利益作为网络传播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在虚拟的空间中,邀请具有知名度和权威性的

  Abstract:Theinternetasbeingakindofnewtypemediumforpubliccommunication,intherapidlydevelopingmodern

society,ithasalreadybecomeaindispensablebridgeorligamentforconnectingbetweenpersonandpersonorbetweenpersonandsociety.Onlytoaccuratelygrasptheangleofpropagation,conformtotheregularityoftheformation、developmentandpropagandaofconsensus,thenbeingabletobetterusetheplatformoftheinternet,andblazeanefficientwayforaccurate.propagandaofconsensus

Keywords:Internet:consensuspropagation

(本文编辑、校对:高 清)

—1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