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涵
作者:徐 青
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08年第06期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不同民族对事物属性的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在语词的理解上就会存在偏差,这就给语词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语言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语言教学;对外汉语;语词;文化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愈来愈显示出重要性。一般而言,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汉语的语音、语词、语法等,较少涉及汉语言当中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要同文化传授结合起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一个特性。有语言学家将文化教学称为语言教学的第五维面,与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表达意义的一种工具,同时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与人类的精神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它伴随着人类精神走过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次局部地前进或倒退,我们从语言中可以识辨出每一种文化状态。”词汇是构成语言的重要成分,同时也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往往体现出强烈的文化特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不同民族对事物属性的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在语词的理解上就会存在偏差,这就给语词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月亮”一词,中国人往往联想到“思乡”,其感情基调是忧郁的、伤感的;而西方人则常常想到“蜜月”,其感情色彩是温柔的、甜蜜的。这样的具有文化差异的语词在汉语中非常多,具体有以下类别。
一、能够体现汉民族文化的独有词汇
能够体现汉民族文化的独有词汇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词,主要包括:1.反映汉民族特有文化的节日词汇,如中秋、寒食、春节、端午等指称民族传统节日的语词,蕴涵着浓厚的文化特色;2.汉民族的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所特有的人物词汇,如孟姜女、曹操、关羽、穆桂英、林黛玉等,这些词汇往往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譬如“曹操”可代指乱世奸雄,“林黛玉”可代指多愁善感的女子;3.指称汉民族传统食物的词汇,如饺子、豆腐、粽子、麻花等,而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的语言存在着这些语词的缺失现象;4.反映汉民族独有的政治、经济和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识形态特点的某些特殊词汇,如三从四德、五讲四美、准生证、小皇帝、待业、下岗等;5.某些典故成语,如叶公好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杯弓蛇影、梁上君子等。
上述这些语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讲清楚它们的字面含义之外,还需要简洁地交代它们的象征和隐喻意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词的真正意义有所理解,从而在运用时不至于出现误用和错用。
二、反映汉民族传统观念的词汇
这一类别的词汇主要包括:1.颜色词汇。不同的民族对色彩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指称色彩的语词常常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稍不留意就容易导致语用错误。例如,在中国“黄色”常常用来暗示色情,但同样是表达“色情”的含义,西方人却不用“黄色”(yellow),而是用蓝色(blue)进行表达,如果一个中国人对某个美国人用英语说“Don’t see the yellow films”(不要看黄色电影),这个美国人或许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指称动植物名称的词汇。语言中有大量指称动植物的词汇,是同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生活方式紧密联系的,东西方相同的动植物语词往往具有不同的寓意。例如对“龙”的理解,东西方就难趋一致。汉民族把“龙”作为图腾进行崇拜,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望子成龙”更道出了人们对龙的尊敬和膜拜;而西方人却把龙当成的象征,认为“龙”是凶狠的恶魔。
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表明,很多语词字面含义好教好学,但深层寓意却难教难学。
三、具有文化差异的称谓语词
汉语的许多词汇体现出强烈的对血亲关系的重视,伯、叔、姑、舅、姨、哥、姐、弟、妹,区分井然,不可混淆。与之对应的则是英语对血亲关系的淡化,例如uncle、aunt两个语词,实际上可以用来指称所有和说话者的父母平辈的男性或女性亲属。至于一般的称谓语词,东西方的差异也很大,例如,在中国,上年纪的女性往往忌讳别人称她们为“小姐”,而这在西方恰恰是一种非常尊重的称谓。再如,美国有称年轻人为“my son”(我的孩子)以示亲切的文化传统,而这对中国人而言往往是无法接受的。
综上所述,语言不仅是我们人类使用的工具,还是一种承载着复杂文化内涵的符号。习得一种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去接受和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因此,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不仅仅是掌握语音、语汇、语法等语言结构的表层内容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熟悉、领会语言背后的深层文化规约以及民族思维方式的过程。对外语言教学既要讲解语音、词汇、语法,还要传授相应的历史、文化和习俗。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曾经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由此不难看出,语言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那么,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搞好语言文化教学呢?
首先,明确语言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上述两个概念常常被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并不相等。语言文化教学指的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以字、词、句层面上的文化内涵为主。换言之,语言文化教学关注的是在语言课中如何将语言教学跟语言文化教学相结合的问题,语言教学是前提,文化教学是手段,目的是使语言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侧重点是传授中国文化知识,其教学性质决定了必须把文化而不是语言放在第一位,既要让学生“知其然”,又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是建立在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求知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零星上升为系统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当语言内部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已不能满足学习者深入了解对象国的历史文化的愿望时,为了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就需要以文化教学为主、以语言教学为辅。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是两种共存的教学形式,二者通而不同。
其次,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揭示汉语的语言文化因素。明确语言文化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后,就应该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注意揭示汉语的语言文化内涵。对于那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了潜伏在汉语中的语言文化因素,但是对外汉语教学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向学习者揭示汉语内部潜伏着的语言文化因素,那么这些因素就会成为语言学习的盲点和难点,当学习者使用这些词语时,必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语用问题。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在处理上述问题时,必须把握量和度的艺术,就事论事,避免节外生枝。比如,“你真是咱们班的林黛玉”这个句子,教师只需讲清楚林黛玉是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是多愁善感、弱不禁风就可以了,而不需要更多地去介绍曹雪芹、《红楼梦》以及黛玉、宝玉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如果一味把浓缩而且定型在许多成语、俗语、谚语等固定用法中的民族文化内涵通盘道出,必将加重教学负担,冲击教学的主要内容,反而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在语言文化教学中,文化的传授应该是逐步增加、由表及里的过程,同时,在语言教学中导入的语言文化因素还必须具有实用性,对于绝大多数学习汉语的学生而言,学习时间通常不过几个月或一年,应当让他们学习最普通的、最具交际性的语言,其中当然也包括学习最有实用价值的语言文化。 最后,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切忌照本宣科。非母语状态下的语言文化教学,不仅要考虑文化自身的构成要素,同时还要考虑与学习者接受能力相关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学习目的等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以免使学生对语言教学产生厌倦感和恐惧感。只有这样,对外汉语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姚力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1). 责编:永馨
收稿日期:2008-03-10
作者简介:徐青(1976-),女,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