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 。”
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还有“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交往品质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良好的交往品质和交往技能,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中学生的生活圈子逐渐扩展,由家庭延伸至校园、社会,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中学生也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教材在前一课感知“友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交友技巧,锻炼交友能力,培养交友智慧,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善于交往,主动寻找友谊,体验友情的快乐与美好。
(二)学情分析
从情感、心理角度来讲,中学生非常在意并且重视同伴关系,希望得到友情的滋养。但碍于年龄小,社会经验少,性格脾气容易波动,缺少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在交友中难免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或烦恼,急需具体方法上的指点与情感上的渗透。
1
二、教学过程反思
通过欣赏歌曲《朋友》让生思考:提起好朋友,你最先想到的是谁?Ta的什么特点最吸引你?你们是怎么认识成为朋友的? 学生回答,并分享自己的交友经验,让学生感受朋友的重要性。
第一目 建立友谊
通过同龄人晓华的困惑,引发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并积极地探寻解决方法,得出结论: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和持续的行动。
第二目 呵护友谊
通过以班内学生的真实事迹改编的情景剧,让学生小组讨轮,合作探究,得出具体的方法:关怀对方、尊重对方、正确处理冲突和伤害。
友谊需要
忠诚去播种,热情去浇灌,
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
——马克思
三、存在问题反思
2
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遵循学生交友成长的规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展开教学,精心搭建学生情感体验的平台,设计与学生贴近并喜爱的活动,教学中以学生生活素材为资源制作的情景剧,也是本节课的亮点。
本课围绕交友智慧,以解决晓华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线索,层层深入,在解决晓华的交友困惑中顺利完成了交有智慧,很好的突出了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最终达成共识,深化思想认识不断成长
不足: 课件还可以更精细些,小组讨论时发言热烈,但没有照顾到每个组学生的心情,造成有的学生发言较少的现象,在今后教学中争取弥补不足,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四、改进措施反思
1.不断研读教材,创新教材。
2.不断研究学生,创新教法。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加油!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享自己的交友经验,体验友情的快乐与美好;通过设置的情境,帮助学生掌
3
握交友技巧,锻炼交友能力,启发交友智慧,树立理性、积极、健康的交友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他人、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交友的基本技巧,锻炼交友能力,能正确理性地处理朋友间的矛盾。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交友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学会理解和尊重朋友、启发交友智慧。
三、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案例讨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
4
提问:你是否也有这样一个Ta?
“我和Ta的故事”分享。
提问:提起好朋友,你最先想到的是谁?Ta的什么特点最吸引你?你们是怎么认识成为朋友的?
学生看图,并分享自己的交友经验。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与朋友同行的路,有时并不平坦。不管是结交朋友还是维护友谊,都会遇到各种困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交友,又该如何呵护友谊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贴合学生实际的漫画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分享自己的交友经验,体会友谊的美好。)
[讲授新课]
第一目 建立友谊
1.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
活动:晓强的交友二三事。
晓强的困惑1:马上就上初中了,我也想和新同学做朋友,可是我一直都等别人找我,上初中了我想主动些,可是我该怎么做呢?
5
大家来支招。(出示同学们的评论)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学生看材料并思考问题。
教师: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敞开心扉,主动表达,朋友才不会彼此错过。
(设计意图:通过同龄人晓强的困惑,引发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并积极地探寻解决方法。)
2.建立友谊,需要持续行动
晓强的困惑2:前两天我鼓起勇气和同学聊天,可是他们对我爱搭不理的,我觉得很尴尬。
提问:你有类似的经历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学生看材料并思考问题
教师: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即使对方拒绝,也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好,只要真诚待人,就有机会交到朋友。
(设计意图:学生分享类似的经历及处理方法,自主探寻解决办法。)
晓强的困惑3:我真的很想有朋友,可是我太害羞,也不太爱说话,不知道该聊些什么,
6
我该怎么交朋友呢?
建立友谊的方法:面带微笑;记住对方的名字;真诚的赞美;寻找共同话题;耐心倾听;保持好奇心……
学生看材料并思考问题。
教师:播下友谊的种子,有时也不一定会开花结果。友谊是需要精心呵护,还是应该任其自然生长?接下来,开启我们的智慧,继续探寻友谊之路。
(设计意图:学生分享类似的经历及处理方法,自主探寻解决办法。)
第二目 呵护友谊
1.呵护友谊,用心关怀对方。
有人说:友谊受到了无数人的讴歌,也遭遇无数次的破灭,经得起上刀山下油锅的情义,也会因为三言两语说翻就翻。
出示图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这组漫画“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一时间引爆网络,也许是它幽默的风格,熟悉的情境切中现代人们真实的心理。
友谊的小船1:
7
小黑:这次期中考试,我数学不及格,唉!
小黄:唉,我也不满意,我差一分就100了。
提问: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为什么?
学生结合漫画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用幽默的网络热帖激发学生的兴趣。)
材料:读故事
1962年,作家刘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当时他的长子滨滨正患风湿性心脏病,也跟着到上海看病。遗憾的是,治疗效果不佳,滨滨只能先跟妈妈返回北京。
母子返京当天,刘白羽心神不定,烦躁不安。这时,巴金、萧珊夫妇来到刘白羽的病房。两人进门后,谁都没有说一句话,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病房里静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刘白羽微微发颤而又汗津津的手。突然电话响了,萧珊抢在刘白羽前接起电话。当得知母子已平安抵达北京时,三个人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来,巴金估计那天会来电话,怕有噩耗,便携夫人专门来陪伴他。当两人告辞时,刘白羽执意要送到医院门口。他紧紧地握住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巴金却摆摆手,淡淡地说,没什么,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思考:为什么巴金夫妇从未开口安慰,只说有空来坐坐?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8
学生读故事并思考问题。
教师:呵护友谊——用心关怀对方
体会朋友的需要,在朋友需要的时候站在他的身旁,以行动向朋友表达关心和支持。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同龄人的接纳。)
2.呵护友谊,学会尊重对方
友谊的小船2:
小黑:我今天心情特别不好,我想一个人静静。
小黄:静静不重要,好朋友共同分担,告诉我。
提问:好朋友不就是应该互相帮助,倾诉秘密吗?我该怎么办?
学生结合漫画回答问题。
教师:呵护友谊——学会尊重对方
每个人都是的个体,坦诚相待并不意味着毫无保留,要尊重对方,给朋友一些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朋友“无声的关心”)
9
3.呵护友谊,正确处理矛盾
友谊的小船3:
小黑:既然你把我的秘密私自告诉老师,我们就不是朋友了。
小黄:呃……
提问:老师向我了解好朋友的事情,我是该隐瞒还是该告诉老师呢?我该怎么办?
学生结合漫画回答问题。
教师:呵护友谊——正确处理冲突
朋友之间有矛盾是正常现象,发生突出时,可以互相协商,寻找解决方式,如果处理得好,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同龄人接纳,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呵护友谊,对待伤害不纠结
材料:新入学,薇儿就和同班梅梅很有眼缘,主动和梅梅接近,很快两人就成了形影相随的好朋友。
可有一天,两人却激烈地吵了起来。原来,薇儿心直口快,心里存不住事情,所以梅梅
10
和她说了什么事情后,她总是不经意间就告诉其他同学了;而梅梅却很重视自己的隐私,觉得自己和薇儿好才会告诉她自己的事情,她不想让自己的事情被其他人知道。
一开始梅梅还忍着,只是一再告诫薇儿不要再把两人的悄悄话分享。可这次,薇儿居然把梅梅暗恋某男生的心思也告知大家了,梅梅终于爆发了……
提问:如果你是薇儿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梅梅你又会怎么做?
学生读故事并思考问题。
教师:呵护友谊——对待伤害不纠结
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对待交友中的伤害。我们可以选择宽容,也可以选择结束。两者都需要勇气,也都需要智慧。
(设计意图:引用学生常见的问题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寻问题,深入认识自己。)
拓展延伸:播放视频《真正的友谊》
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友谊的小船该翻就翻。
有些朋友坚决不交,要学会明辨是非,更要学会保护自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是非观念。)
11
[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生路漫漫,有朋友在身边,甚好。朋友陪你哭,陪你笑,陪你分享喜悦,共担痛苦,朋友是你人生中不可代替的人。但是友谊的花朵脆弱易碎,需要小心地呵护和打理,所以,带上你热情的心,去结交朋友吧;带上你真挚的情,去体谅朋友吧。愿你们友谊之树长青,友谊的小船变巨轮。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特色在于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而展开,解决学生在交往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课主要通过中学生晓强的困惑而展开,探讨了在实际交往中的各种情景。在情景和集思广益中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总结概括学生的问题而得出结论。熟悉的情景、同龄人的意见、自主得出的结论,易于学生接受并对学生真实的交往有指导意义。
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与教学理论,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教学反思的基本向度。
(一)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实践历程中,要及时捕捉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理性检查与加工,逐渐形成系统的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包括实践内容、实践技术与实践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实践内容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前,需要对活动所关涉的内容本身进行反省,因为任何内容都是在抽象了具体现象和对象的基础上编制
12
的,在不同时间、对象、场景面前,或多或少都需要进行重组、改造、增添或删减,这是教师课程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实践技术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时机等的适切程度的总结检讨,其目的在于对自己的行动轨迹进行回溯,发现问题和不足,探寻更佳的方案。实践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角度的需要满足程度与教师自己角度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受益状况,后者要考察教师在确定价值取向、实施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状况、对个人经验的提升状况、对教学理念和理论的促进状况。
(二)对个人经验的反思
教师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对个人日常教学经历进行反思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从而获得提升。如果教师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学反思的判断、反省与批判的权限,教师的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也不一定与教师个人的独特经验成正比。如果不对其进行反思,那么这些经历将一直是懵懵懂懂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断地经历着,又不断地忘却这些经历,致使教师的经验系统中缺乏由自己反思所形成的、归属于自己个人所有的独特经验,从而使得教师那些具有极大潜在意义的经历失去了应有意义。可见,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把他的经历升华为真正的、富于个人气息的经验,并且不断使自己的经验体系得到拓展。“每一个对艺术作品有经验的人无疑都把这种经验整个地纳入到他自身中,也就是说,纳入到他的整个自我理解中,只有在这种自我理解中,这种经验才对他有某种意义。”如果教师只对个人经验作出描述性的记录而不进行解释,那么这些经验就无法得到深层次的解读,只有对经验作出解释后,对经验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经验形成过程的同时应该是解释和理解的过程,重新阅读经验的过程也仍然是解释和理解的过程,这样才能常读常新,每一次的阅读过程就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经常使用的“反思档案”就应该有这样两种用途,一是描述记录并分析所
13
发生的种种情况,使之成为文本形式的经验,二是对文本经验本身不断加工和再创造,使经验得到升华,改善教师的理念与操作体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学理论。目前看来这第二步的功夫尚显不足。
(三)对教学关系的反思
通常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到对具体事务的反思上,而不可见的关系在反思活动中经常被忽视。从关涉的人的角度,需要反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当前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的关系、教师本人与其他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从关涉的教学要素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师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关系;从关涉的教学支持系统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师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课程与教学改革、时代精神与理念等的关系;等等。对教学关系的反思在教学反思活动中是相当重要的。它向上可以为教学理论反思提供基础,向下可以使实践与经验反思得到升华。对于每种关系,都应该从认识、实践和价值三个角度进行反省。认识角度是对关系的客观描述,即现在关系的状态如何,为什么会这样;实践角度是对关系改善与发挥作用的思考,即如何改善现在的关系状态和怎样使关系发生作用;价值角度是对关系改变或发生作用的结果的思考,即这样的关系状态该朝什么方向改变,改变的效果如何。
(四)对教学理论的反思
任何教学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持续高效的,在不同的时代、价值取向、技术条件、人员素质面前,理论都需要重新认识和把握。同时,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的源泉,实践活动本身就是理论的前兆,蕴涵着丰富的可能性理论。对教学理论进行反思有三种基本的样式。第一是对实践的理论反思。对于教师个人经历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体系,应不断地从理论层面进行解释和建构,通过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的不断观照、反省、联结,既可以完
14
成对实践的理论提升,又有机会对先有理论进行审视、订正。第二是对教学理论的实践反思。教师在学习和掌握某一教学理论后,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还原,该理论的各种元素得到实践的考验,使得教师能够进一步理解教学理论中的道理、价值、方案与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原有理论的判断与选择。第三是对教学理论的理论反思。在理解和学习教学理论时,教师是主人而不是理论的奴仆,教师有权利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与学术专长对教学理论进行反省,对理论进行修正与再创造,通过比较不同的教学理论发现某一理论的缺憾,从先有理论推演新理论,从其他学科不断更新的概念范畴中建构新理论,这种针对原有理论的修正、推演概括与建构就是对教学理论的理论反思。
在对教学事务进行反思时,应力求从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教学理论四个向度进行。这也是对教学现象或事件进行反思时的四个层次。如果一个反思对象能够在这样四个层面得到重新认识和理解、解释,那么这样的教学反思应该是深刻而周详的,也会获得丰硕而长久的反思效益。
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探索了多种反思方式。例如,在时间序列上,有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期中反思、期末反思,就一堂课而言,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在主体序列上,有个人反思、教师集体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教师与专家共同反思、教师与家长共同反思;在内容序列上,有个案反思、主题反思、学科反思、跨学科反思,具体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有讲课反思、作业反思、评价反思、活动组织反思;在教学发展序列上,有学生成长反思、教师成长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改革反思;在表现形式序列上,有反思日记、反思档案、反思报告、反思竞赛、反思作业①等。在进行教学反思时,除了可以采用上述方式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针对具体的条件与问题,创造更为适合的方式方法。因为没有哪一种方式方法是适合每个人、每件事的,创造本身就是教学反思所追求的境界。
15
无论采取或创造怎样的反思方式,教师在教学反思行动中都需要坚持这样两个策略。
第一,教师要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教师经常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和事件不知道该对哪一个进行反思,对于自己的心灵活动不知道哪些可以成为反思的话题。虽然在逻辑上可以编制出反思对象选择的理论框架,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究竟哪一个现象、哪个事件、哪种行为、哪种感受可以反思、应该反思,这是无法预先确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保持开放、敏感而好奇的心灵,时刻捕捉可能的反思对象。“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唤起对我们周围奇怪和古怪之物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同一件事物。”
第二,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不仅对不同事件或现象经常进行反思,对于同一个事件或现象,也要不断地持续地进行反思。反思对象“总是对向它询问的人给出新的答案,并向回答它问题的人提出新的问题。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反思的过程就是不断解读,不断获得新答案,产生新感觉,提出新问题的过程,对于教学活动的日常反思绝不能一蹴而就,对于不同的或者同一个反思对象,不同的人进行反思,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产生新的疑问。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心境下,反思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与不同的主体共同反思,认识也会有所不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也会提示出新的答案、新的问题。反思的实质,是教师在不断的反思活动中,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