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标:
1、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对应的⽅法⽐较物体的多少。能⽐较清晰地表达多与少。
2、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数⼀数、画⼀画的活动,在⼀⼀对应数数的情况下,理解谁多谁少,并能⽤数学语⾔⽐较清晰的表达数量的多与少。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观察和动⼿操作的能⼒;培养学⽣互相合作的精神和⽤数学的意识。 ⽬标分析:
本节课主要研究“⽐多少”。教材设计了有趣味的主题图,让孩⼦通过观察不同类量物体的多少,来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为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知识作准备。学⽣在幼⼉园已经接触过⽐较的知识,有了⼀定的⽐较思想;但孩⼦的表达能⼒还不够,要训练学⽣把意思表达清楚。特别是多种数量同时⽐较是孩⼦⽐较难理解的⼀类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境中,⾸先帮助学⽣了解⽐较的事物,再进⾏⼀⼀对应的⽐较,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使学⽣经历“⼀⼀对应”的过程,发现⽐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注意培养学⽣审题能⼒和数学语⾔的表达能⼒。 教学准备:课件、图⽰卡⽚、数字卡⽚等。 教学过程
⼀、听故事回答问题。
(⼀)教师讲故事:⼩猪帮助⼩兔盖房⼦。(边讲故事边出⽰图) (⼆)听完故事后,看图回答⽼师的问题。 1、故事中有⼏只⼩兔?(教师贴图) 2、故事中有⼏只⼩猪?(教师贴图)
3、⼩兔在做什么?每只⼩兔搬⼀块砖,他们⼀共搬了⼏块砖?(教师贴图) 4、⼩猪在做什么?每只⼩猪搬1根⽊头,他们⼀共搬了⼏根⽊头?(教师贴图)
5、快来看⼀看⼩兔在搬砖,⼩兔的数量和砖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出⽰⼀⼀对应的表达⽅式,同时板书“同样多”)
6、⼩猪搬⽊头,⼩猪的数量和⽊头的数量⽐⼀⽐,你发现有什么发现?(出⽰⼀⼀对应的表达⽅式,同时板书“多、少”)
【设计意图:帮助学⽣有序思考,逐步形成“⽐较”的步骤和⽅法。】 ⼆、创编数学⼩故事,回答其中有关⽐较的数学问题。 (⼀)教师创编的数学故事。
1、⼩猫钓鱼:⼩花猫和⼩⽩猫⽐赛钓鱼,⼩花猫钓了4条鱼,⼩⽩猫钓了7条鱼。谁钓的鱼多,说说你是怎么⽐较的? 2、秋天到了⼩动物们要举办⼀年⼀度的采摘⼤会了。你们看⼩猴⼦摘得是什么?⼩熊采摘的是什么?⼩松⿏采摘的⼜是什么呢?请你⽐⼀⽐说⼀说看谁能够当上采摘冠军?
(⼆)让学⽣独⽴创编数学故事。(可以是⾝边发⽣的事情) 【设计意图:通过创编活动使学⽣感受⽐较的量。】 三、课堂练习 (⼀)练习。
1、⽼师今天请来了许多⼩动物和我们做朋友,请你挑⼀挑,哪⼏种⼩动物的只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刚才这种⽅法给同学们摆⼀摆,让同学们⼀眼就看出它们是同样多的吗? 2、做拍⼿游戏。
听清⽼师拍了⼏下(5下) 你拍的和⽼师同样多。
请你给你的同桌拍⼿,要求他和你拍的同样多。 3、⼩结:说能说⼀说什么是“同样多”? (⼆)继续做拍⼿游戏。
⽼师拍5下,要求学⽣拍的⽐⽼师多2下。学⽣开始拍⼿。 ⽼师拍5下,要求学⽣拍的⽐⽼师少2下。学⽣开始拍⼿。 引发学⽣思考:为什么两次拍⼿的次数不⼀样? (三)完成第7页做⼀做的题。说⼀说,为什么? (四)看图标注多、少和同样多。 (五)看图猜⼀猜。
挡住的▲和●同样多,所有的▲和●⽐,是同样多吗?请说明理由。 挡住的▲和●同样多,所有的▲和●⽐,谁多谁少,请说明理由。 所有的▲和●谁多谁少,说⼀说判断的理由。
【设计意图:在看图的过程中,让学⽣进⾏推理,说出⽐较两个数多与少的猜测理由,培养学⽣的推理意识】【篇⼆】⼩学⼀年级数学《⽐多少》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做”,练习⼀的1~4题。 教学⽬标:
1、使学⽣初步认识⼀⼀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对应的⽅法⽐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对应的⽅法⽐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录⾳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兔头、⼩猪头、砖头、⽊头图⽚。 学具准备:铅笔。橡⽪。梨⽚。苹果图。三⾓形。圆⽚。花朵⽚各若⼲。 教学过程:
⼀、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猪长⼤了,要离开爸爸、妈妈⾃⼰⽣活了。他们各⾃盖了⼀间⼩房⼦。⼤哥盖了⼀间草房⼦,⼆哥盖了⼀间⽊头房⼦,⼩弟盖了⼀间砖头房⼦。房⼦盖好了,他们⾼⾼兴兴搬进了⾃⼰的⼩屋。可是有⼀天,来了⼀只⼜饿⼜渴的⼤灰狼,他先来到⼤哥的房⼦前,使劲⼀吹,⼤哥的草房⼦给吹倒了,⼤哥逃到了⼆哥家⾥。可⼤灰狼⼜使劲⼀吹,结果⼆哥的⽊头房⼦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弟家⾥。这次不管⼤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动也不动。后来,三只⼩猪⼀起动脑筋赶⾛了那只坏透了的⼤灰狼。三兄弟都竖起⼤拇指说:“还是砖头房⼦最坚固。”这⼀天,天⽓可好了,河⾥的⼩鱼⾼兴地在⽔⾥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鱼“哗啦”跳出⽔⾯⼀瞧,哦,原来三只热⼼的⼩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呢!他们你搬⽊头我搬砖,⼲得可欢呢!⼩房⼦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兔招待⼩猪的。 (⼀)教学“同样多”
⼩朋友们,今天⽼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三个猪兄弟》,请学⽣听后回答(⼀边看书⼀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兔盖房⼦?
渗透德育:教育学⽣团结友爱、互相关⼼、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只⼩兔?每个⼩兔搬多少砖?
学⽣⼀边回答,教师⼀边贴⼩兔头图⽚、砖头图⽚。
3、⼀只⼩兔搬⼀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兔?
⼀只⼩兔对着⼀块砖,没有多余的⼩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兔和砖头同样多。 (板书:和同样多。)
学⽣模仿说⼀遍。不要求学⽣和⽼师说得⼀模⼀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较) (⼆)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做”第1题) 师引导学⽣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后,要求学⽣把铅笔和橡⽪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看⾃⼰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样。 全班学⽣独⽴摆“同样多”。
在梨⽚(5个)下⾯摆苹果⽚,摆的梨⽚要和苹果⽚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有⼏个?⼀个苹果⽚对着⼀个梨⽚……,有没有多余的?梨⽚和苹果⽚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只⼩猪?⼀共有⼏根⽊头?(学⽣⼀边回答教师⼀边贴⼩猪头图⽚、⽊头图⽚。)
2、⼀个⼩猪头对着⼀根⽊头⽐,最后有没有多余的⼩猪头?有没有多余的⽊头?是⼩猪头多还是⽊头多?谁多谁少? 学⽣交流后请⼩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头多、⼩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头⽐⼩猪头多,⼩猪头⽐⽊头少。学⽣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谁多,谁⽐谁少。
图上还可以⽐什么?(随意⽐较)
(四)操作(“做⼀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摆5个△,在△下⾯摆○,△要⽐○多1个。第2⾏摆⼏个○? 2、第1⾏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红花少1朵,第2⾏摆⼏朵黄花? ⼆、运⽤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多,右图是⾻头多。(避免学⽣产⽣思维定势)
2、第2题:学⽣观察,看到公鸡和鸭⼦虽然摆的⼀样长,但疏密不同,进⽽判断摆的密的鸭⼦的只数多些,⽽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在观察到第⼀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较两盒中的第⼆排。第⼆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第4题;此题是在同⼀排中⽐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时,只出现了⼀个黄⾊珠⼦,所以黄珠多⽽红珠少。介绍你的⽅法。 三、⼩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知道在⽐较时,⼀定要⼀个对着⼀个⽐,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篇三】⼩学⼀年级数学《⽐多少》教学反思
《⽐多少》这节内容是在学⽣学习了“数⼀数”,对数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知,并且在⼊学前已经积累了⼀些相关的感性经验之后进⾏学习的。学⽣虽然对“同样多”“多”“少”并不是很陌⽣,但对⽐较的⽅法却不是很清楚,并不⼀定会⽤⼀⼀对应的⽅法来⽐较物体的多少。本节课就是要求学⽣学会⽤⼀⼀对应的⽅法⽐较物体的多少,理解“多”“少”的含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的⽼师”。当学⽣对数学学习产⽣兴趣时,才会集中注意⼒地去把数学学好。因此我把课本中⼩猪、⼩兔盖房⼦的主题图做成动画⽚来播放,这样极富⼉童情趣的故事情节很快就吸引了学⽣的注意⼒,学⽣也能直观的看到:⼀只⼩兔搬⼀块砖,兔⼦和砖都没有剩余,那么就说⼩兔和砖同样多。⼀只⼩猪扛⼀根⽊头,还剩下⼀根⽊头,那就说明⽊头多,⼩猪少。学⽣在满怀兴致地看动画⽚的过程中,对⽤“⼀⼀对应”的⽅法⽐多少这⼀知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理解和掌握了。 ⼆.动⼿操作,探索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从多⽅⾯向学⽣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在⾃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经验。在教学中,我和学⽣,学⽣和学⽣,共同
合作摆学具卡⽚,并让学⽣说出,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什么⽐什么多?什么⽐什么少?让学⽣在动⼿操作与合作交流中进⼀步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在本节课中,学⽣学到了知识,获得了积极地情感体验,真正是在学中玩,玩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