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来源:客趣旅游网
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内容提要】

寓言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文学体裁。寓言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寓言故事为体裁的教学内容,很多寓言故事也为老师们所喜欢,经常在公开课中被执教者选中。但是,也有很多老师并不能很好地驾驭寓言这匹不算“黑马”的“黑马”,包括笔者的寓言教学也曾一度陷入“生吞活剥,讲故事、背寓意”的不良模式。因此在学习观摩寓言课堂教学的活动中,笔者受到了不少启发,也同时在思考着:其他语文教师是否和我一样,对寓言教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呢?据笔者在对小学寓言教学的调查中发现,问题确实还不少,尽管许多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依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对小学寓言教学的方法、内容以及策略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探索,但仍显得较为呆板、浅层次,仅停留在寓言教学的方式,学生理解寓意的层面上,因而还未达到寓言教学的思想性、哲理性以及相关性三者相统一的目的。以下是笔者调查的一些现状及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忽视寓言的故事性

【对策思考】:淡化故事情节,只求掌握寓意,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这两者的重轻不在于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师应注重寓言的故事性,增强课堂教学情趣。

二、忽视寓言的完整性

【对策思考】:建议教学时,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单纯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紧抓重点,牵动小点,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说说故事寓意,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扩展。

三、忽视寓言的工具性

【对策思考】:新课程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突出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寓言的教学,要运用各种方法加深学生对形象的感受。

四、忽视寓言的人文性

【对策思考】: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当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而不应局限于某一种解读。

五、忽视寓言的背景

【对策思考】:适时、恰当地介绍寓言的相关背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有机地把课文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寓言教学不能仅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孤立地进行,而应该把它放入整个语文教学的体系中去思考。寓言教学需要我们老师认真钻研,在不断的琢磨与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1 / 10

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正文】

寓言是一种寄托着深刻含义的简短故事,使人从中获得教训。由于它故事短小、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因而成为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文学体裁。寓言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寓言故事为体裁的教学内容,很多寓言故事也为老师们所喜欢,如:《坐井观天》、《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等课文经常在公开课中被执教者选中。我们二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也多次对新教材中的多篇寓言进行解读,在校内执教研讨课。在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中,我们也选择了寓言这一体裁进行了精彩的教学展示。但是,也有很多老师并不能很好地驾驭寓言这匹不算“黑马”的“黑马”,包括笔者的寓言教学也曾一度陷入“生吞活剥,讲故事、背寓意”的不良模式。因此在学习观摩寓言课堂教学的活动中,笔者受到了不少启发,也同时在思考着:其他语文教师是否和我一样,对寓言教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呢?据笔者在对小学寓言教学的调查中发现,问题确实还不少,尽管许多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依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对小学寓言教学的方法、内容以及策略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探索,但仍显得较为呆板、浅层次,仅停留在寓言教学的方式,学生理解寓意的层面上,因而还未达到寓言教学的思想性、哲理性以及相关性三者相统一的目的。以下是笔者调查的一些现状及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忽视寓言的故事性

我们先来看A老师教学《陶罐和铁罐》教学预案中的一个片段:

1、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思考:

(1)从铁罐对陶罐所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陶罐听了铁罐的话之后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当陶罐被人们擦洗干净后他说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3、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4、全班讨论,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5、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评议,再选一组朗读。 6、教师小结:

同学们知道了陶罐自始至终谦虚大度,宽容自尊,铁罐是傲慢、轻蔑、怒不可遏。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

思考: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7、全班讨论。结合自己的理解或生活实践回答这个问题。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简短故事。它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以启示和教训。很多教师在教学寓言时能让学生掌握寓意,但往往却淡化了故事情节,在教学的时候不怎么重视引导学生想象形象,而往往只把寓言的形象简单

2 / 10

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地当作寓意的比喻来告诉学生,教学的目的只为了最后可以说“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这让人感觉有上成思想品德课的嫌疑。

对策思考:

淡化故事情节,只求掌握寓意,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这两者的重轻不在于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教师的教学意识。

寓言家陀逻雪维支称寓言为“穿着外套的真理”。寓言故事形象生动,能使孩子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而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要形成抽象的概念必须以形象的描述作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感受寓言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形象当作真实的形象来认识,这样学生对寓言中的艺术形象印象深刻而且对寓意的理解也会加深。因此,我们教师应注重寓言的故事性,增强课堂教学情趣。

由于寓言大多短小完整,学生很快就能整体感知,它的趣味十足又能勾起学生的表演欲望。因此表演是阐释寓言的最好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掌握情况的最好途径。通过鼓励学生表演,教师求同存异,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得以闪现,让每个表演的学生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让每一个看演出的学生得到评价的机会。

所以,在大家的研讨之后,A老师是这样执教《陶罐和铁罐》一课,我们来看授课实录片段:

师:我们把这篇课文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好吗?要表演课本剧得先有剧本啊,请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并在书上画出人物对白的语言等。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如何才能演得好?

生讨论。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

(四位同学上台,一做陶罐、一演铁罐、一读旁白、一做评委。) 师:我请其他同学作导演、顾问、艺术指导、动作设计,你们对这四位演员有什么建议吗?

生1:你们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时,要注意那个感叹号,要把铁罐那傲慢无礼,盲目自大的神情与语调表现出来”

生2 :“你们在读铁罐恼怒时说住嘴这个词时,俩人要配合好,陶罐还没说完时,铁罐就要打断陶罐的话,提高声音说住嘴”等。

(男、女生分角色,集体表演)

师:铁罐这样做好吗?既然铁罐这样做不好,我们得劝劝它。我来演那个骄傲的铁罐,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演国王厨房里的锅子、勺子、碗等作为剧中人来劝“铁罐”。

3 / 10

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学生纷纷走上讲台,自报角色。)

师:没轮到上台的同学可以把自己心里的想法悄悄告诉上来的“锅子”、“勺子”、“碗”等。

(师生表演)

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改编寓言故事进行演出,是一种非常受学生喜欢的、行之有效的学习寓言的方式。把寓言故事变为剧本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程。演出前,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本,在演出中要做到迅速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并能个性化地加以发挥,从而激活起相应的词语储备,培养了他们对词语、语言的敏感程度。同时,每一场表演都不可能是某几个学生唱独角戏,它必须发挥群体的力量,如剧本的改写、台词的确定、角色的确定与扮演、舞台的效果,这些都要靠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因此,这种学习方式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让他们成为能积极与人合作的人。

二、忽视寓言的完整性

一些教师习惯将“分析一层,归纳一次”的句段式教学方法迁移到寓言教学中,这也是不科学的。

以下是B老师在试教《守株待兔》时的实录片段:

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现在我们看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有个种田人在田里干活时忽然看见一只野兔撞死在一个树桩上。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段? 生:(朗读课文)

师:“忽然”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觉到这件事是很意外的。让我们也像

这位同学一样,读读第一段。

师: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他乐滋滋的,非常高兴,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 师:谁能把他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生:(朗读课文)。

师:种田人后来有没有再捡到野兔呢?好好读读第3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课文)。

师: 最后种田人的田里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意外

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讲一遍这个故事。 生:(复述故事)。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现

在你想对种田人说点什么呢?

4 / 10

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像这样分层分段的教学显然破坏了寓言故事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学得较为零散,不利于学生的识记、理解,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对策思考:

寓言是简短的故事,各情节间联系很强,有互为照应的效果。教学时,我们建议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单纯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紧抓重点,牵动小点,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说说故事寓意,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扩展。

为了克服传统寓言教学中的繁琐分析和空洞说教,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课堂教学中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B老师在第二次试教《守株待兔》时,根据课文设计了表格,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寓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种田人 怎么想 怎么做 结果 你想对种田人说点什么 2、引导学生围绕着上表研读课文,共同讨论。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如: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

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出示句子:“他乐滋滋地走过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

最后,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3、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这个人做得对吗? 4、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时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表格的填写以及对寓意的归纳,经历了获得新知的过程,不但对新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

三、忽视寓言的工具性

5 / 10

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寓言是通过具体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植物、生物的艺术形象来寄托某一道理,以此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1】,使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得到了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教育,所以一些老师认为寓言的价值在于它的寓意,在教学的时候就不怎么重视引导学生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寓言的语文工具性这一特点。

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第一次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学到这里,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生:坐在井里观察天。 生: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看的意思。坐井观天除了告诉我们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这个内容以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呢?

生:批评见识少还自以为是的人。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不能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要多学一点知识,见识要广一点。

师: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呀!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对策思考:

新课程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2】,突出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传统寓言教学中偏重于道德教育,局限于理解单纯的寓意,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寓言的寓意包涵在它的生动的鲜明的艺术形象里的,只有当学生具体而完整地感受了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寓意。所以寓言的教学,应当以文本为依托,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宜朗读的特点让学生尽情地读、演,运用各种方法加深学生对形象的感受,给学生安上一对想象的翅膀,从故事走向生活;从动物、植物走向人类,启迪孩子们的智慧,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飞翔在文学的天空,遨游在无限的空间……

以下是我们第二次教学《坐井观天》的片段实录:

师:学到这里,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生: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看的意思。坐井观天告诉我们青蛙坐在井里只能看到天,所以它认为自己不会弄错,那它到底错了没有?

6 / 10

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生:青蛙错了。

师: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生:青蛙只有从井底跳出井外才能认识到自己错了。

师:我们现在帮助这只青蛙跳出井外。(运用多媒体,青蛙跳出井外,然后站在井沿行,东张西望,嘴里不停地呱呱叫)

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 生:哇!天真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生:哇!天真大,原来真是我错了。小鸟,对不起!

生:呀!山真高,田野绿油油的,公路像一条带子……我不跳出井,怎能知道这么多,真是太谢谢你了,小鸟!

生:我太自以为是了,我错怪小鸟了。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不能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要多学一点知识,见识要广一点。

师: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呀!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再次教学时,我们做了修改,在课文接近尾声时,发掘出能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因素,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领悟,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思维的开阔性和创新精神。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仅靠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读、思、想、说是不够的,所以,课外我们还可让学生向家长复述寓言故事,或表演寓言情节,既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值最大区间获得知识,又能让他们在口语交际的社会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们还应当注重开设第二课堂,满足孩子好动,追求愉悦的心理需要,从而使寓言教学变为吸引学生的磁石,成为学生发展兴趣和特长的乐园。如举行“寓言故事表演赛”、“朗读比赛”、“问答擂台赛”、“小小寓言家选拔赛”等,并及时对活动中表现积极,成绩优秀的同学进行表彰和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四、忽视寓言的人文性

一些教师在归纳寓意时会提问:“同学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得到什么教训?”可是当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时,教师却总是选择那些符合备课时预设的寓意。对不同的观点、见解不予评价,从而造成寓意的大一统现象。教者认为教学效果达到了,却不知这是巨大的损

7 / 10

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失。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案例【3】:

有一位教师在教完《坐井观天》一文后,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了井口》为题说话和写话。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有的说小鸟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田野里稻谷飘香,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白过了;有的小朋友竟然让青蛙坐飞机去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此时又一位学生举手居然说青蛙跳出井后看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进了井里。班里的学生哄堂大笑,教师也打断了该生的话并示意他坐下,竟还说了句:我看你就是那只青蛙!

后来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被自己称为“青蛙”的同学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 此时的老师后悔极了,在这个孩子的作业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那么,我们怎样避免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一只“井底之蛙”呢?

对策思考:

寓言内蕴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的个体,读一则相同的故事,都将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启发。

教师面对不同的见解,首先应正确对待。学生是一个待开发的个体,对于不同见解不应当置之不理,应加以肯定和表扬,而后放手让学生共同讨论这个见解,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性。其次,若学生没有开展讨论,教师不应当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而应主动去充当开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钥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当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而不应局限于某一种解读。这样在解读中以喻体为中心,思维就会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

比如在教学《狮子和鹿》一课时,我们可以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思辩鹿是否该锯掉鹿角。

教师活动动员:经历了这次灾难之后,鹿痛定思痛,幡然省悟,它毅然锯掉了头上那两只美丽的角,同学们讨论一下鹿该不该这样做呢?

生经过小组讨论之后自然会形成正反两方:

8 / 10

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正:我觉得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东西就应该锯掉。

反:我觉得不应该一时冲动,就锯掉鹿角,万一有一天,鹿被追得筋疲力尽跑不动的时候,不是连跟狮子搏斗的武器都没有了吗?不是危险更大吗?

正:我觉得鹿会锯掉鹿角,它吃了一会亏了以后,一定不敢掉以轻心,它会苦练奔跑的本领,从速度上胜过敌人,或者过群居的生活。

正:对,生活在森林里,到处是枝枝杈杈,有鹿角的确不方便,而且还多一分危险,锯掉更好。

反:我反对,我觉得事情并不简单,不能因为鹿角这次挂住了树枝就锯掉鹿角,那下次腿跑得不够快了,是不是就应该锯掉四条腿呢,鹿应该认识到“角和腿”各自的优点,扬长避短,再苦练奔跑的本领和敏捷的听力,正确看待“角和腿”的长处和不足,我想就不会有太多危险了。

思辩的这一过程,完全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在小组激烈的辩论中,孩子们据理力争,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思想的交锋使课堂上高潮迭起。是呀,在这样一片沐浴着人文的灿烂的阳光下,百花岂能不绽放呢?

五、忽视寓言的背景

寓言十分短小,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一般只有几百个字而已,有的甚至短到几十个字。可以说,几乎每一篇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各自成章,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像充满智慧的老人,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一些生活的道理和人生的哲理,使人在故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寓言时,都认为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寓意,感悟明理了,自己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往往就文论文,而不涉及该寓言的背景资料。有的老师则认为学生太小,还不具备掌握这种知识的能力。也有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课时紧、任务重,尤其现在的新课程,书本上的课文都讲不完,哪能再去顾及这些书本之外的东西呢?因此,至今很多老师仍旧是按照“读课文――讲故事――析寓意”这三道程序在按部就班地教学。

对策思考:

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不够的,要让他们有一个丰富的大积累宝库,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积累。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广泛地阅读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积累量。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迁移到课外,这样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们也知道学生的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进行背景介绍,学生或多或少都能接受到一些信息。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寓言多选自《伊索寓

9 / 10

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言》、《克雷洛夫寓言》以及我国古代典籍《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这些背景资料就是一个知识库,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学了《陶罐与铁罐》后,我们可以推荐学生再阅读“各有所长”等相类似的寓言;学了《小鹰试飞》后,建议孩子们去读读作者的《金江寓言选》,获得更多精神享受;学了中国版本的《东郭先生和狼》,再推荐阅读古希腊版本的《农夫和蛇》,懂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平时的阅读中,也应多启发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用成语、俗语或者警句之类来解释正在学习的寓言。比如有的学生能用“多此一举”来解释“画蛇添足”;用“混水摸鱼”、 “不学无术” 、“鱼目混珠”来解释“滥竽充数”;用“有眼无珠” “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来解释“买椟还珠”等。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文章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拓展视野,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学生也能逐渐从被动读书而变成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中,我们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介绍寓言的相关背景,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有机地把课文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而不至于象钱钟书先生所告诫的那样“把纯朴的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4】

寓言是儿童一种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启智”、“明理”中“育人”,在“表演”中培养语文的综合素养,是寓言教学的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寓言教学不能仅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孤立地进行,而应该把它放入整个语文教学的体系中去思考。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教书又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寓言教学需要我们老师认真钻研,在不断的琢磨与实践中,使寓言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注释:

①杜红蕾,《小学寓言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中国寓言教育网》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③《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

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写在人生边上》,上海开明出版社1941年出版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