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欲扬先抑例文阅读
写作手法——欲扬先抑阅读题典例训练 (2013-11-05 15:52:22) 标签: 教育 【学习目标】
(1)抑扬结合的手法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更能突出表现想要“扬”的内容。反之,为了表现“抑”的部分而先“扬”,就叫做欲抑先扬。无论是哪一种,前面的部分都是为后文作铺垫或者叫蓄势。
(2)欲扬先抑即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写作方法。 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 【真题训练】
(一)大地的耳朵(2005无锡)
(1)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2)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3)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4)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5)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6)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7)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8)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9)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10)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
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11)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12)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13)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14)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15)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选自《读者》2005年第9期,有改动)
22.文章开头几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讨厌?(2分)
23.结合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写对冬菇的讨厌,其作用是什么?(2
分)
(二)柳 思
①凭窗望去,窗前的几株柳树变黄变绿了,细软的枝条在暖融融的微风中摇曳着轻柔的身姿,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②说实话,我对柳的喜爱正是从窗前的这几株柳开始的。它没有松树的挺拔、伟岸,没有杨树的修直,更没有迎春、连翘那鲜艳的颜色。在许多人眼里,它不过是一种极普通的树,但正是这种普通和平凡,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在四季的变化中感受到它的魅力 和君子风范。春天,嫩绿的柳芽有序地挂在一根根柔韧的柳条上,给人以勃勃生机;夏季,柳以宽阔的胸襟宽恕了蝉的聒噪,给世界以清凉;秋天,许多树都在炫耀自己的果实,惟独柳默默地低头不语;冬季,万物凋零,是它最早传递春的信息,把漫长的冬天变得短暂。所以,柳在平俗中露出的高雅远比粉饰平俗而自以为高雅要真实可爱得多,不愧为树中之君子。 ③柳作为君子,有谦逊的美德,它总是长条低垂,以平和的心境待人待世,也从不邀功请赏;相反,随和地任人评说,全不计较其得失,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融会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追求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这本身就是何等的超凡脱俗呀! ④说柳是君子,还在于它大度宽容,与世无争,即便生存条件再差,哪怕是戈壁荒滩,也处之泰然,随遇而安,从容豁达,不讲怨言,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以坦然的心境走自己的路,并总能驾起希望之舟。现今仍然健在的位于河西走廊的“左公柳”大
概就是最好的说明。所以,柳活得最动人、最惬意,没有点君子的气量是很难做到的。
⑤柳是无私的。它将生命的种子藏于轻絮之中,随风飘撒,却从不选择明天的归宿,仅凭一节枝条,几捧沙土,便能重抖生命的旗帜,让春天得以延续。“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话里,我们足以看清柳的普通与平常,而柳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它那勃勃生机也在这句话中得到了更直白、更充分的评价。柳也在无私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⑥柳的普通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
26.第②自然段把柳树与其他树作比较,请联系全段思考,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2分)
27.作者赞美了柳树那些高贵品质?请用原文词语加以概括(每方面不超过4个字)。(3分)
28.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出第⑥自然段柳的普通所揭示的道理。(2分) (三)种春风(2010长沙)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
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
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
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虹莲 有删改)
22.文章划线句“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2分)
23.文章中有好几处地方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这些描写有什么
作用?(3分)
24.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2分) 25.文章的标题“种春风”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四)一次不寻常的考试 郭 韩
冬日傍晚五六点钟,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我们坐在教室里,等待着上晚自习。随着清晰的脚步声,语文老师走进了教室。 “今天的晚自习,我们考试。”
话还没说完,教室里的叹气声就已经满天飞了。调皮的F君说道:“昨天考,今天考,明天还要考。然则何时而乐耶?起笔曰:考试中自得其乐矣。’”语音刚落,教室里便哄堂大 笑。
语文老师并没有发火,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F君,你的发言不错嘛!没有白学古文。我刚才没解释清楚,我们今天的考试不记成绩,只是想尽量的发挥出你们潜在的能力。现在回答我:看着窗外的夕阳,你们会想到什么?” “想到老人。”A君首先回答。 “想到深沉,默默无闻,像在思索。” “还有别的吗?”老师问。
“想到明天,明天太阳会再次升起,那不再是夕阳,那将成为朝阳。”F君不假思索地说。 “非常好!”语文老师赞扬道。同学们对F君的精彩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第一个问题刚结束,老师
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朝阳应该是什么样的?” “有朝气,朝气蓬勃。”
“充满自信,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一回,大家一个个站起来就说,气氛马上热烈起来。接踵而来的便是第三道问题: “你们愿做什么样的朝阳,怎么样才能让你们的青春像朝阳一般?”
“我希望做一个永远充满朝气的朝阳,最好可以任意的发挥,想象,还可以创造,可是??我没有时间。”W君显得很无奈的挥了挥手。
“我希望做一个‘好孩子’式的朝阳,可是,我总是太爱玩,‘好孩子’也许离我太远了。”F君的语气略带惋惜。
语文老师听了这些话,高兴地说:“其实你们都是朝阳。只要别太死读书,给自己留些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你们的创造不会只是梦。你们想想你们今天说过的话,多么完整,多么有道理,文采也不错嘛!??”
这原本“痛苦的考试”,竟变得如此轻松,我喜欢,也深深地被这堂不寻常的考试所陶醉。真希望师弟、师妹们“减负”后的考试,和我们这次考试一样快乐。
文中画线段落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3分) (五)柔软的硬币 文/陈晓辉 逆枫
居委会主任致电于我,让我去他办公室一起商量出期“迎世博”
的黑板报。
我早早来到他的办公室,门开着,可里面却没人,心里琢磨着主任可能是临时出去办事,便坐在沙发上看起报纸。
大概过了一刻钟,办公室来了一位45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凌乱的头发,微微喘着气,着一条褪色了的牛仔裤,和一双褶皱不堪,鞋面上还沾着几处泥土的球鞋。她手里拎着一个白色塑料袋,里面装着苹果和橘子。令人吃惊的是,现在只是初秋,而她脖子上却围着一条厚厚的手工缝织的米色的围巾。她朝我难为情地笑笑,似乎是在问主任去哪了。我示意她先坐会,主任应该马上就到。她会意后就在我的旁边坐下,把袋子放在一边,身上散发着一股怪怪的难闻的水果味。我有些不自然,用手半遮捂着鼻子,再也无法集中心思看报纸,一直用余光注视着她,心想着她应该是来找主任拿生活补贴的吧?
她似乎觉得有些热,无意之中掀去了大半的围巾,可又马上意识到不对,把围巾遮回了原处。恰好,在这样一个动作的瞬间,我瞅见了她黑色外套上的两处显眼的补丁。难怪,这样的时节却围那么厚的围巾,原来她是用那围巾刻意遮住了丑陋的补丁。哎,女人啊女人,总是那么虚荣和矫揉造作。
过了一会,她从外套里面拿出一个布袋,解开时,不小心从她手中滑落下来,里面的硬币散落一地:多是一元的,也有一毛和五毛的。她见布袋落地,忙蹲下身去捡。有一枚硬币滚落在我旁边,我假装没看见。
主任回来了,一眼就认出了我,赶忙说着对不起。她起身走向主任,主任一见到她,惊讶地
说:“哎呀,您也到啦?我刚开始还没认出来,请原谅我的疏忽,来,来,一起喝茶。” “您别忙了,我还有事,一会就走。这些是我的心意,那张大妈前些天不是生病住院了吗?您给她送去,别提我名字。”她递上那一袋硬币,又指了指沙发旁边的水果。 “这??您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啊。况且您也有三个女儿??”主任显然有些过意不去。 这一幕,让我预料未及,从他们的对话中,我知道了她是个个体户,两个大女儿在读大学,小女儿读中专,生活很是拮据。但她信教,心地善良,总是会将平时买卖中积攒下来的硬币,捐助给有困难的人们,不留名。
“对了,您今天怎么穿得那么讲究啊,挺干净的,和平时不同啊。”
“这不,您电话中告诉我今天有个贵宾来嘛,我总得以最好的形象出现,不能扫了大家的兴啊。”她笑着看了看我,似乎准备转身离开。
原来遮住衣服补丁的那块围巾,代表着对我的礼貌和尊敬。我内心燃起一股暖流,俯身拾起那枚硬币。 “阿姨,这里还有一枚??”
我的声音有些颤抖。将硬币递给她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脸烫得厉害。她笑着接过去,笑得那样温暖??
1、从全文来看,“我”对这位中年妇女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 )——吃惊——( )——羞愧、内疚 2、请谈谈你对文章题目“柔软的硬币”含义的理解
3、文章多次提到那条“厚厚的手织米色围巾”,有何作用? 4、请从文章中找出和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并谈谈这样安排的好处。
5、文中多次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答案:
1、瞧不起(以为她很虚荣)敬佩(读懂了她的心灵美) 2、柔软的不是硬币,而是中年妇女那颗勤劳、善良、友爱、大度、细腻的心。
3、以围巾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前后呼应;突出了中年妇女勤俭、友善、尊重他人的美好品德。
4、“有一枚硬币滚落在我脚边,我假装没看见。”前后照应,写出“我”态度的前后变化,从而突出中年妇女的美德和“我”的羞愧。
5、示例:“对了,您今天怎么穿得那么讲究啊?挺干净的,和平时不同啊!”
在主任眼里她已经穿得很讲究了,以至于一开始都没有认出来,但“我”却觉得她穿得实在太不像话了。两相对比,可以看出她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而且工作非常辛苦、忙碌,即使“很讲究”的装束在常人眼里看来依然简朴,更加突出了她心灵的美好。
篇二:中考作文指导--先抑后仰
“抑”是贬,批评之意,“扬”是褒,赞美之意。所谓“抑扬交错法”,是指作者通过褒贬来立意——评判人或事物的技巧,常见的有“先抑后扬法”、“先扬后抑法”、“抑扬并举法”。先抑后扬的“抑”是手段,而“扬”是目的,是利用“抑”“扬”的反差,来作为“扬”的衬托或铺垫。先扬后抑则反之。抑扬并举是对事物作一分为二的评判,有褒也有贬。如果说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是表现立意的技巧,那么抑扬并举则为立意本身的辩证法。前者可以造成笔势上的跌宕起伏,增强艺术效果,后者可以正确评判外物,减少主观片面性。抑扬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运用抑扬交错法,要注意抑扬不能超出客观事物真实范畴,既要服从于写作目的,又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我们学过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就应用了抑扬交错法。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她的缺点,极尽针砭,后写她的“伟大的神力”和对她的“敬意”。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褒扬是由衷的,文章前部分的“抑”是假,抑中有扬,先抑是为了后扬,“扬”才是作者的真正用心,作者就是通过先抑后扬法,表达了他对中国劳动人民的崇高敬意。这种文章主题鲜明、情感强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起来也易于操作。 [例文欣赏] 我懂得了爱
假的,一切都是假的!我疲惫地环视着周围,万物都是那么丑陋。 当我从精神上享受了温暖再回到现实中去寻找时,才发现书本上所说的那种世外桃源根本不存在。虚伪的作者把世间美化得那么好,可他们却把世间的丑陋留给读者去亲身体会,这也称之为艺术?我气愤地想。
打水时,同学们你拥我抢,不时响起“砰砰”的声音和谩骂声,难道这就是友爱?社会上,出门办事,总会遇上一张张冷脸,难道这就是人间的温情?
想到要与人----全陌生的人打交道,我就不寒而栗。
我太累了,就像远离的海鸟,飞了很久很久,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情感的归宿。一天,两天??我消磨着时间,时间也消磨着我。
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心中久已的平衡被一封信打破了。那是一个朋友写的,他坦诚了自己的心,愿意在学习上帮助我,这时我才感到这世界也有真诚。
有一天,当我看到60岁的老太太和七八岁的小孩争着把自己积攒的钱投进赈济灾区的捐款箱中时,我鼻子也酸了,原来这世界也有爱。
我疑惑了,觉得世界非常矛盾。思绪乱做一团。
我走了出来,在春雨霏霏的一天走了出来。没有带伞,一个人徘徊在田野上,和小草一同听春的心声。一股无名的诗意如清泉般细细地流进我的心田,我发现昔日看惯的景色今天
却变得异常美丽。
我顿有所悟,美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处处在我们身边,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发现它。爱是需要大家共同奉献的,不管远行的你是否已经遇到或者将会遇到早春的寒风,你都要坚持奉献,把一丝一缕的爱心送给需要的人,如果人人都这样,我们不就处在一种温馨之中了吗?不要再苦苦追求、苦苦追问幻景,投入生活吧! 雨悄悄地下,我悄悄地走。 点评:
本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文章表达了生活不是缺少“爱”,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爱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首先,文章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很好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生活中、社会上典型事例的叙写,使“我”感到世间缺少“爱”、缺少“温暖”,而当“我”得到一个朋友真诚的帮助,看到老太太和小孩为赈灾捐款时,由“疑惑”而“顿悟”:原来这世界也有爱。其次,语言富有诗意,长短句兼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交错使用,读起来琅琅上口。 [学生习作] 擒贼 祁迪
学习中的竞争与压力,野兽般吞噬我的信念,大山般压灭我坚强的火焰。我极欲逃离这令人窒息的空气。
来到街上,观望形形色色的人,突然,一个声音传入我的耳朵“老奶奶,小心。”我寻声望去,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孩和一位想横穿马路的老奶奶。“老奶奶,您怎么一个人出来了?路上车辆太多,您一个人应该多加小心。我扶您过去吧?”银铃般的甜美的声音飘入我的耳中。“多好的女孩啊!”我想。我静静地欣赏着眼前美丽的风景:一小搀着一老穿过车水马龙??突然,我看见??不!不可能吧。那个小女孩??她??她怎么把手伸进了老奶奶的衣袋里?她??她是一个小偷???她的袖子很长,袖口正好盖住了老奶奶的衣袋。我不敢想像那袖子里的丑恶,肮脏的一幕??我欲上前揭下她那虚伪、丑陋的面纱,我想用老奶奶手里的拐杖狠敲她丑恶的心??但我克制了自己的冲动,她送走老奶奶,又跑回来。我死死地盯着她,脚步紧跟着这个“社会的败类”。我发现她的手始终放在自己的衣袋里,袖口掩在了外面。我想她一定在用她那罪恶的魔爪去玩弄那些钞票。
看她上了公交车,我也信步上了车,车上座位已满,我站在她的座位旁边。这时又上来一位抱孩子的大妈,她慌忙站起身,把座位让给了大妈。“好一个阴险人物,处处‘活雷锋’,看我怎么戳穿你。”我心里愈来愈气愤。我怒视着她,她看看我,微微一笑,我将脸扭向别处,然后又狠狠地瞥了她一眼。 “请买一下票吧。”
“难道你要用刚搞到手的昧心钱立即为你服务吗?”我仇视着她。只见她长长的袖子从口袋里“走”出。她对售票员说:“大姐,麻
烦您帮我掏一下钱,行吗?就在这个衣兜里。”咦?让别人掏她的腰包,她又使什么坏招!只听售票员说:“是你啊,你不用买票了。”“不!不行,我也是乘客,求求您,您帮忙掏一下吧。”她着急得想去拉向别人卖票的售票员,没曾想长长的袖子滑落到胳膊肘上。天哪,怎么可能???她??她居然没有手,一双长满茧子的光秃秃的手腕露在外面??我的脸立刻像被人打了两耳光,顿时火辣辣的。“停车,请停车。”我仓惶而逃??
走在街上,刚才的一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我为自己的不明是非感到羞愧,同时,我的心也被那粗糙又美丽的手腕重重地敲击了一下。她都可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为什么我不能?她都能够勇敢而坚强的直面人生,为什么我不能? 不!我能,我也能,我一定能!
我如梦初醒:原来我才是真正的贼,一个躲避现实的软弱的贼。是我窃走了自己成功的信念,盗走了自己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决心??
我紧紧握了握自己的双手,信步走回校园?? 点评:
事情虽小,行文却一波三折。抑扬交错,彰显了人物形象。作为一名七年级的学生,确是难能可贵。 善良的人最美 何优优
以前我总是爱用别人的外貌来评价一个人,认为长得漂亮的就
是好人,长得难看的就是坏人。直到我遇到她----才知道有一颗善良的心才是真的美丽。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一位拾废纸的老奶奶,年纪大约已过七旬,背驼得象张弓。经常拿着个破袋子和一把镰刀。老奶奶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道道皱纹,两鬓的头发也早已花白。我对这个拾纸的老奶奶很反感,只要她来我都会避而远之。
一天中午吃过饭,我早早的来到班里做作业,不大一会儿,拾废纸的老奶奶推门而入,我厌烦的看了她一眼继续做作业。那位老奶奶说:“你们班的纸怎么那么少呀!”我不耐烦的说:“要嫌我们班的纸少,就不要来我们班拾纸。”老奶奶没有作声。 写完作业,我便大步流星的走出教室,上小卖部买东西。我摸了一下口袋说:“糟糕!把钱忘在桌子上了。那位老奶奶该不会----”我匆忙地跑回教室。那位老奶奶已不见了踪影。我桌子上的五元钱也不翼而飞。可想而知,肯定是那拾废纸的老奶奶拿走的。于是,我便沮丧地趴在桌上了。
门又一次被推开了,那位老奶奶又来了。我粗暴的说:“你拿我桌子上的钱没有?”老奶奶慢慢地走过来,和蔼可亲的说:“我刚才去找你,没找着,所以又回来了。给,你的钱,
以后不要这样粗心大意。”我听了她的一席话顿时呆住了,我不知说什么才好,半天才惭愧地说:“对不起,老奶奶,我不该用那种态度对你说话。这五元钱就给你了。”老奶奶轻轻的说:“我会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谢谢你的好意。这个钱我不要,你的父母挣
钱也不容易。”老奶奶边说边步履蹒跚的走出门去。
顿时,我的心里像泛起万丈波澜,久久不能平静。老奶奶虽然苍老、丑陋,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她拥有真正的美丽。从此,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外表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 点评:
抑扬法的有效利用是本文的一个靓点。文章开始用贬抑手法写拾废纸的老奶奶留在自己心目中的丑陋形象,中间插入五元钱的小故事,来写老人美丽心灵,最后写感激心情,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 [写作例话] 真实的高度
一天,大仲马得知他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们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说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好多了。” 小仲马固执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膀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冷酷无情的一张张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在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知名编辑曾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
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的迥然不同。带着这种兴奋和疑问,他迫不及待地乘车造访大仲马。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作品,作者竟是大仲马名不经传的年轻儿子小仲马。“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签您的真实姓名呢?”老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篇三:欲扬先抑作文教案 欲 进 先 退 巧 构 思 欲 扬 先 抑 好 文 章
教学目标: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2、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个熟悉的人。 教学重点:欲扬先抑写作方法的技法点拨。 教学难点:“抑”部分的写作解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清朝文学家纪晓岚,同学们一定很熟悉吧。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关他的小故事。
相传,一次纪晓岚为一个朋友的老母祝寿,当即作诗一首,劈头第一句就说:“这个老娘不是人”,四座宾客都吓了一大跳,纪晓岚却不慌不忙,又念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松了一口气,鼓掌叫好。纪晓岚
又念下去:“生个儿子却做贼”,宴会主人脸上勃然变色,四座咋
舌,不敢言语,哪知纪晓岚又从容地说:“偷得蟠桃献娘亲”!至此,众人开颜,欢笑举杯。
师:同学们,听完之后是不是感到纪晓岚的祝寿方式很特别呢?是的,纪晓岚去祝寿,却说人家”这个老娘不是人”, “生个儿子却做贼”,不仅不夸赞,反而用嘲讽的态度去贬低,另满座皆惊; 接下来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偷得蟠桃献娘亲” 又加以高度评价,一下子令形势急转。如此强烈的反差,使满座宾客心情也随之大起大落,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震撼的效果
呢?因为纪晓岚此处运用了记叙文构思技巧之一的“欲扬先抑”!今天我们就运用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二、学习欲扬先抑
1、什么是欲扬先抑呢,我们先来看看字典中的解释。 【拼音】yù yáng xiān yì
【解释】 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 想要褒扬、抬高,先贬低、压抑。
师:欲扬先抑用到我们的作文学习中,又有何含义呢? 【定义】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某事、某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
师:也就是先尽力去贬低,先“抑”,然后再高度的赞扬,后“扬”。 (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写的文章大都平铺直叙,很难吸引读者。但如果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方法后,效果会如何呢?请看大屏幕。 【作用】
采用这种手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的对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刚才纪晓岚祝寿的故事,同学们已深深感受到了,对吗? 2、写作技法点拨:
师:欲扬先抑的效果既然如此的震撼心灵,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它来写
作呢?欲扬先抑这种构思方法可以用来写人,也可以写事或写物,这节课我们主要训练如何写好一个人。同学们,请看文章片段。
他是我的同桌。说起他的外表,既不是膀大腰圆,也不是浓眉大眼,可以说是其貌不扬了。他个子很矮,黑瘦黑瘦的。脸略微有点长,本来不大的眼睛显得更小了,而额头颧骨却又十分突出,难怪有些同学给他起了个绰号“祖先”,说白了就是类人猿。 有一次体育课测验跳绳,我虽然刚及格,但已经满足了。他的成绩是良,我去祝贺他。天呀,他还在练跳绳呢!我看到他紫色的脸上,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子似地往下落,嘴里“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我狠狠地对他说:“你不要命了!考了良还练什么?”他用手捂着胸口,好半天才断断续续地说:“我要的是优。”听到这里,我很惭愧。是呀!我所缺少的不正是这点吗?我开始佩服
他那种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精神。 „ „
师:同学们,例文的两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
这位同学说的很对,第一段写了同桌长得其貌不扬,也就是从外貌上去贬低了同桌,这就是“抑”,第二段通过一件小事使我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表现他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就是“扬”,文章接下来肯定就是要进一步赞扬了。所以,我们在运用欲扬先抑进行写人的时候,既要表现人物的优点也要表现人物的缺点,也就是优点缺点要明确。 ①优点缺点要明确。
A写人前,先在草稿纸上分别列举人物的缺点和优点。
B写作时,在作文前半部分先展示人物的缺点,多以外貌、习惯、心理感受等描写为主进行刻画。
C在作文后半部分重点展现人物的优点、精神、品质等。 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通过分别展示人物的缺点和优点,可以使文章情感更真实,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主旨更突出。
师:同学们,人物的优点、缺点明确了,是不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呢?答案肯定不是,在“抑”和“扬”两者之间要有一条纽带将其连接起来。请大家再来看例文。你能找到这条纽带吗?很明显,就是最后一句。因此,在优点、缺点明确的基础之上,还要转变自然。 (板书)
②抑扬转变要自然。
A由抑到扬不要猛然转变,中间要有明显过渡的句子。 B最好找准几件事,逐步完成对人物“差评”到“中评”再到“好评”的转变过程。如:不满——好感——欣赏
师:在欲扬先抑的文章中,哪一部分是重点呢?同学们齐答的很对,当然是“扬”,所以我们在写作时更详略得当,不能让“抑”喧宾夺主。
③详略安排要得当。
“抑”的部分要先写,目的是要为“扬”蓄势,起铺垫作用,所以要略写; “扬”的部分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重 点,所以要详写。
师:我们再看例文是不是这样呢?第一段写“抑”的部分略写,第二段详写。 三、初试牛刀
师: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使前后造成强烈的反差,产生震撼心灵的效果。我看到有些学生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现在我们就初试牛刀,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写一位你最熟悉的人。 提示:
1、先想好要写作的对象,主要突出他哪方面的特点。 2、考虑开头如何“抑” ,可以重点写“抑”的部分,“扬”的部分以提纲的形式呈现出来。
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进行片段写作,一会儿请同学们交流分享。
四、“抑”法解析(重点分析点拨“抑”的部分)
师:请这位同学来给大家交流。哦,这位学生光写出了对同学的不满,但没有写出是哪方面不满,可能是不想得罪人吧。 师:请这位女生来读读你的文章。哟,这位同学的同桌缺点可真多呀,感觉已经没有一点优点了。看来大家非常擅长写赞扬的话,但对于写“抑“的部分却有点困难。现在老师就针对如何“抑”再来一起讨论学习。
(出示)示例1: 龙龙天性顽皮,时常惹祸,老师和同学对他都很不满。
师:大家分析这一段“抑”的部分,感觉怎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