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园体系规划研究评述与展望
*
许 浩 谢 凯
摘 要:总结并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公园规划研究的1 引言
进展。认为我国公园规划理论研究主要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规划布局结构形态的研究和相关学科渗透不足。提出应当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加强研究的4个方向:第一,针对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区阶段。《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明域的城市共性特征和不同功能的城市进行公园体系规划研确提出了优化城镇内部空间布局、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究;第二,加强区域公园规划理论研究;第三,进一步加强防灾公园规划研究和实践,优化公园功能结构;第四,城镇化发展原则和加快绿色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可持续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出发,在国土范围内进行公园配置发展的基本思路。公园绿地系统的优化与完善对我国新和保护研究。
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城市区域人口稠密,城关键词:公园系统;规划;研究;生态;信息技术;
区内公园人工性强,公园功能大多以满足居民休闲游憩需求和造景美化为主。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现代城市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park planning research both at domestic and abroad. It is considered 公园系统的功能必须具有高度复合性,应综合发挥生态、that the main deficiency of park planning theory research in our 休闲游憩和防灾避险功能[1-3]。
country lies in the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layout and the lack 公园建设不能盲目进行,而应当预先对公园进行of infiltration of related disciplines. Proposing that the four directions 科学合理的规划[4],否则容易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功of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irst, Research on park system 能结构不合理,而失去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planning for citi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in diffirent 公园规划包括现状调查和对公园的功能、规模、分布region of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Second,strenthen the theoritical study of regional park planning;Third, further strengthen 进行合理的布局,并且涉及到管理、养护、生态评价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planning and 等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环境资源矛Optimization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the park;Fouth, from the 盾日益突出,很多大中城市的公园生态系统脆弱,公perspective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nduct park configuration 园系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已经开始浮现并且引起重视
and conservation studies within the national territory.
[5、6]
。我国现代公园规划理论研究严重不足,无法适应
Key words:park system ; planning ; research ; ecology ; 现阶段城市化发展要求。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information technology;
出和生态建设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园规划理论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研究,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城镇结构合理化,对我国城文章编号:1674-4144(2018)-05-41(6)
镇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及21世纪我国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7]。
2 国外对城市公园的功能与布局的研究
作者简介
公园系统布局是西方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作为
许浩,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
*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江苏园林史研究”(编谢凯,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号:16YSB010)。
41
中国名城城市规划与设计
解决城乡结构矛盾和环境危机的规划手段提出来的。Loudon(1829)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伦敦地区,提出了以双层环状绿地围绕伦敦城区以控制城市膨胀的配置方法[8]。霍华德(18,1902)的田园城市理论,明确提出在城市中心配置公园,在城市外围配置永久性的农业地带,控制城市规模,防止城市之间蔓延成片[9]。1924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城市规划会议专门讨论了公园绿地对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作用,明确提出在城市建成区周围布局绿带(greenbelt)控制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1943年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专门讨论了在特大城市和卫星城之间设置公园绿地隔离带的问题,并进行了伦敦郡绿带规划[10]。高原荣重对此方法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放射型的公园绿地形态,与城市内部结构优化结合,形成新的公园布局方法[11]。
武居高四郎(1919)根据服务半径理论进行小公园的规划研究。随着公园游憩功能分类的深化,根据规模确定服务半径成为公园布局中普遍采取的一个标准。1920年代制订的《东京公园计画书》综合了以上的研究成果,将公园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并且针对不同功能的公园制定了面积规模标准、服务半径标准和布局标准,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公园布局方法。此后,公园布局方法经过不断的修正和检验,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普遍采用的规划方法。日本1976年《都市公园法》规定城市公园必须根据规模和服务半径进行布局,促进了公园体系的形成[12]。
对于多地震国家地区,有不少研究注重挖掘公园系统的防灾避难功能,并提出相应的布局方法与规划策略。依托公园形成避难点,以达到防灾避难功能。石川幹子、系谷正俊详细分析了阪神大地震中公园布局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防灾避险的公园规划策略[13]。
近年来,基于生态保护需求进行公园绿地布局逐渐成为共识。合理规划公园绿地规模和位置能够促进保护、恢复和创造生物和生物种群生存空间。近年来研究表明,公园系统的空间布局与配置方式对生境系统有根本性的影响[14-18]。生境系统包括大规模保护地、保护地之间的生态岛和生态回廊3类要素。保护地之间的绿道有助于生物的移动,对生境之间的连接有明显的作用,能够促进生境网络的形成[19]。生态公园配置应该有利于促进区域性生境网络的形成。保护地之
42
间的绿带、绿道有助于生物的移动,对生境之间的连接有明显的作用。Rob H.G. Jongman进一步指出,生态网络的完善程度可以用连接度(connectivity)、连通性(connectedness)和破碎化(fragmentation)3个指标进行评价[20]。
为了维持植物种群遗传因子的多样性,需要为该植物种群确保一定的公园绿地面积,尽量避免将其生存地划定为建设区[21]。动物多样性保护也需要为该动物维持一定的栖息地面积,才不会导致遗传因子种类减少[22、
23]
。分散孤立的公园绿地不利于生物繁殖,通过河流、
林道将生物生存空间连接成有机、开放的绿色网络,对维护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24]。
功能与布局形态之间具有相关性。Minomo T.(1988)分析了公园系统形成过程中公园绿地规模与布局的阶段差异性,提出了与规模相对应的4种公园布局形态。Lyle J.T.与Turner T.从生态保护、居民游憩利用等功能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形态[25、26]。田畑貞寿(1999)针对城市高密度居住区,提出通过建立服务圈重叠的小型公园集群有效分担休闲游憩和生态保护功能,发挥公园系统的复合功能,形成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核心,从而达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目的[27]。
3 我国城市公园体系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公园绿地建设受到前苏联绿化建设思想的影响,重视植树造林而轻视系统布局,公园绿地系统规划长期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28]。直到1990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规定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纳入总体规划的范围,公园建设才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公园规划研究大多数为单个城市的规划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乡环境的急剧恶化,公园的生态功能受到重视,生态学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公园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环城绿带对大城市发展的控制作用也受到重视。
公园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9]。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涵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我国园林植物常用品种约3000~4000种,绝大多数在植物园中栽培,公园中使用较少。城市化对生物原有群落影响大,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引入外来的绿化植物品种能够丰
China Ancient City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富生物多样性,也会引起本地物种退缩。公园规划应注意选用本地物种[30、31],在配置中把握生态位,模拟自然群落结构[32]。
公园绿地系统的主要生态问题在于城市公园数量少、人均指标低,而且经常被非法侵占,水土污染严重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规划应均衡地配置公园,还应该对公园的规模总量进行控制[33]。黄晓莺等对原苏联、美国、日本的公园量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将我国的公园绿地量化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公园面积、绿化覆盖率等)、绿化结构指标(乔木量、灌木量、地被草坪面积等)、游憩指标(公园面积、游人量等)、计划管理指标(植树成活率)和人均指标共五类[34]。
公园的生态效益主要有氧碳平衡、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降尘、降低噪声、杀菌、改善城市热环境和提高气候适宜度[35]。陈自新等对北京公园绿地的生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绿地日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767t,释放氧气1.23t,日平均蒸腾水量为182t,年滞留粉尘量为1.518t。公园面积影响到生态效益。公园绿地的生态效益最高,其次为专有绿地、道路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片林最低。生态效益的差异取决于两个因素,公园绿地的规模和绿量[36]。
严晓等确立了评价公园绿地生态效益的多级指标体系,包括公园绿地结构指标和功能指标。公园绿地结构指标由城市绿色量、公园绿地类型丰富度、分布均匀度3个二级指标构成,功能指标包含环境效益和区域气候效益指标。公园绿地指标体系是生态效益模型建立的基础,有利于公园规划目标的制定[37]。
景观生态学也用于我国城市公园结构形态的分析上。高峻等通过景观格局分析指数对上海公园绿地的分布进行分析,明确了上海的绿地结构特征,提出了公园建设建议[38]。张际等对校园绿地景观生态异质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39]。李贞等对选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最小距离指数、连接度指数、绿地廊道密度、绿地斑块密度对广州公园绿地景观异质性进行分析,发现新老城区公园绿地分布的不同特征,提出了均衡布局、增加绿色生态廊道的规划要点[40]。
环城绿带有助于控制城市格局,改善生活环境。我国城市发展中一度忽视绿带作用,导致城市发展失控。城市化进程中,人口200万以上的特大型城市规
模迅速扩大,有必要加强环城绿带建设。环城绿带结构包括环型、锲型、廊道型、卫星绿带、缓冲绿带、中心绿地6种类型[41]。珠江三角洲环城绿带的功能定位在抑制城市蔓延扩张、生态环保、休闲游憩和景观美化。环城绿带面临着非农业建设对土地强大需求的压力,与城区的合理距离难以确定,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利用和养护管理难的问题[42]。针对养护问题,陈伟提出了统一养护标准,逐步调整绿带植物的品种、结构,使其向生态林过度,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等措施[43]。
4 规划设计中新技术应用的研究
公园规划过程中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规划的精确性、正确性和过程效率。GIS可以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进行公园功能评价、可达性分析等,可以成为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的基础性手段[44]。基于GIS平台的公园景观规划过程中包含6个模型:表现模型、过程模型、评价模型、变化模型、影响模型、意志决定模型[45]。Fujita H从历史遗迹公园数据管理和规划方面探讨了GIS系统搭建的方法目的、分析操作过程和效果[46]。
Suzuki M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公园绿地规划过程中应用遥感(RS)、全球定位(GPS)、GIS复合技术的概念和方法,包括公园规划管理和景观模拟,运用GPS对植被、道路、建筑物进行定位和属性信息输入,在GIS平台上与遥感图像进行叠加分析,进行生物空间的分布、变化分析,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公园变化特征进行把握。电脑成像技术(Computer Graphics)的发展能够对植物、地形、建筑物等景观要素进行精确模拟,有助于规划意图的表达和方案的比较[47]。
我国一些地区利用遥感技术对公园绿地现状进行调查
[48]
。白林波等在GIS平台上利用航空照片、地
形图对合肥公园绿地现状进行分析[49]。在广州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中,利用Landsat卫星的TM数据和Spot卫星的HRV数据,提取了绿地现状信息,对面积进行分类统计,并且进行了热场和热岛效应分析,为规划总体目标和措施提供依据[50]。
生态效益评价是公园规划的基础依据之一,我国尚
43
中国名城城市规划与设计
未建立起综合性的生态效益分析评价技术体系。生态系统分析(UEA)是生态效益评价的GIS技术,能够对公园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韩红霞等介绍了UEA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植被覆盖和用地状态、绘制生态结构图、选择样地、野外调查、局地分析、评价树木经济价值、热岛效应分析和节能。UEA在国内一些地区有所运用[51]。
可达性是现代公园体系公平性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对公园可达性进行了分析。尹海伟等以济南市19、1996和2014年的SPOT遥感卫星影像为基础,选用费用加权法,对济南市整体绿地系统和公园与广场的绿地可达性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52]。朱勇等通过对昆明市人口数量、公园面积等详细调查,应用GIS空间插值技术对城市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阐述了昆明市现状公园分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53]。肖华斌通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工具,以广州市的4个城区为例,对现有的公园绿地进行了空间分布上的评价[]。俞孔坚等在国内最早将可达性研究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评价,以广东省中山市城市公园绿地为例,应用空间阻力模型,建立了阻力矩阵分布模型,对广州市的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研究[55]。马林兵也以广州市为例,利用网络划分的方法对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可达性进行计算,利用网格密度来模拟道路密度,从而进一步模拟城市交通的同行成本和阻力,并在计算过程中加入了人口分布特征、公共绿地景观服务能力、交通成本、区位信息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56]。李师炜以厦口岛为研究区域,建立阻力值分布数据库,并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进行分析,建立现状和远景两种规划情景,对厦口岛的两种城市公园绿地模式进行的模拟分析[57]。李小马和刘常富以城市道路为基础,利用GIS网络分析模块,在研究城市公园可达性的同时兼顾考虑了十字路口、人行通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的影响,将其阻力值设置与普通街道的阻力值设置区别开来,提高了可达性计算的精确度[58]。
5 评述与展望
我国公园规划与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44
但是与国外相比,相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都显得不足。这主要与我国传统上重视绿化而轻视公园功能和布局结构,公园绿地规划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另外在经济发展优先的思想下,公园被视为美化城市的手段,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公园规划地位低下,造成相关研究落后的局面。我国现代公园体系规划理论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不足:
一是关于规划布局结构形态的研究。城镇公园的规划布局目前基本沿用国外的居住区规划模型和点、线、面式的规划方法,城市公园功能类型缺少深入研究和细分,因此无法找到适合我国城市空间构造发展规律的现代城市公园结构理论模型。目前各地普遍加大公园建设投入量,城镇公园总量不断增长,但是功能结构的不优化和相关理论模型的缺失,成为公园系统进一步完善的瓶颈。
二是相关学科渗透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公园规划理论的发展。从公园与生态学的结合方面看,目前我国在公园生态效益量化、绿化树种搭配、群落结构等研究成果较多,但是缺乏城镇尺度、区域尺度的生态空间研究以及对生物保护影响方面的实证研究。遥感、GIS的应用促进了规划手段的更新和规划效果的改善,但是基本局限于公园现状的监测,GIS在方案选择、分析、决策支持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上述不足是我国公园研究应该重点加强的地方。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笔者认为还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我国城市发展的地域特征分化严重,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方式各有不同,另外同一地区的城市规模、功能和空间特征也有所不同,应针对不同地域的共性特征和不同性质的城市空间特点进行公园体系研究。
(2)城市化发展的热点地区,如京津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密度大,横向联系发达。这就要求打破行政界限,编制区域性的公园规划。我国除了环城绿带以外,跨行政区的区域性公园规划研究几乎为空白。区域公园规划理论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之一。
(3)我国自然灾害多,城市抗灾能力差。美、日的公园规划往往与防灾规划相互结合,公园内部由
China Ancient City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于建筑物少,在地震、火灾来临时能够发挥灾害救助的作用。我国公园建设相对重视生态和休闲,对公园的防灾减灾功能认识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公园规划研究和实践,优化公园避难功能结构。
(4)城市化发展和环境危机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严峻挑战。生物的迁徙、繁殖、生存都具有季节和空间特征。如何从国土地理学的角度,结合生物的空间移动特征与公园布局,对生境空间进行系统的保护,将成为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Garvin.Public Parks:The Key to Livable Communities[M].W.W.Norton & Company.2010.
[2]Anna chiesura.The role of urban parks for the sustainable cit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129~138.
[3]日本造园学会.ランドスケープの計画[M].东京:技报堂,1998.
[4]刘肖骢,康慕谊.试析我国城市公园系统的功能及其发展对策——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4):87—.
[5]BAI,X.,SHI,P.and LIU,Y.2014,Society:Realizing China's urban dream,Nature,509:7499,158-160.
[6]YANG,J.,HUANG,C.and ZHANG,Z.2014,The temporal trend of urban green coverage in major Chinese cities between 1990 and 2010,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13:1,19-27.
[7]吴效军.新时期城市公园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1(6):24—26N.
[8]田代顺孝.緑のパッチワーク[M].东京:日本技术书院. 1998.
[9]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18,108—121.
[10]石川幹子.都市と緑地[M].东京:岩波書店.2001.[11]高原荣重.都市公园计画[M].东京:鹿岛出版会.1974.[12]日本公园百年史刊行会.日本公园百年史[M].东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78.
[13]系谷正俊.都市防災とランドスケープ計画.日本造園学会. ランドスケープの計画[M].东京:技报堂.1998.
[14]Natuhara Y.Nature rehabilitation in urban landscape[J].Landscape Research Japan.2000,(2):135~137.
[15]Apeldoorn R C.Applying ecological knowledge in landscape planning: a simulation model as a tool to evaluate
scenarios for the badger in the Netherland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1:57~69.
[16]Lynam A J,Billick I.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small mammals to fragmentation in a Thailland tropicl forest[J].Biological Conservation.1999(91):191~200.
[17]Sodhi N S,Briffett C,Kong L,et al.Bird use of linear areas of a tropical cityimplications for park connector design and management[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9(45):123~130.
[18]Morimoto Yukihiro.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ecology[J].Landscape Research Japan.2000,(2):151~153.
[19]Ichinose Tomohiro.Studies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Germany and Europe and landscape planning based on them[J].Landscape Research Japan.2000,(2):122~125.
[20]Rob H.G等.生态网络与绿道—概念·设计与实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1]Masuda N. landscape planning using GIS:an educational program by GSD at Harvard University[J].Landscape Research Japan.2001,(3):212~215.
[22]Yoneda M.Local popul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asian bear,habitat preference and minimum area size[J].Landscape Research Japan.2001,(4):314~317.
[23]Hioki Y.Landscape planning methods for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biodiversity[J].Landscape Research Japan.2000,(2):138~139.
[24]Peck Sheila.Planning for Biodiversity[M].Washington:Island Pres,1998.
[25]Lyle,J.T.Design for human ecosystems:landscape,land use and natural resourses[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9.
[26]Turner T.landscape planning[M].Washington DC:Nichols Pub Co.1987.
[27]田畑貞寿.緑資産と環境デザイン論[M].东京:技报堂. 1999.
[28]汪阳.对我国城市园林公园系统规划专业技术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园林,1997,13(): 4—5.
[29]王秉洛.城市公园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点和任务[J].中国园林,1998,14(55):4—7.
[30]包满珠,李如生.浅谈城市园林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J].中国园林,1998,14(55):8—10.
[31]严玲璋.略论21世纪上海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园林,1998,14(56): 44—46.
[32]陆佳,王详荣.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生态公园系统评价与规划[J].中国园林,1998,14(57):10—13.
[33]曹勇宏.城市公园系统建设的生态对策—以长春市为例[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5): 9—11.
45
中国名城城市规划与设计
[34]黄晓莺,张国强,贾建中.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6)[J].中国园林,1998,14(60):57—60.
[35]黄晓莺,王书耕.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3)[J].中国园林,1998,14(57):57—59.
[36]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3)[J].中国园林,1998,14(57):53—56.
[37]严晓,王希华,刘丽正等.城市公园系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报[J].浙江林业科技,2003,23(2):68—72.
[38]高峻,杨名静,陶康华.上海城市公园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J].中国园林,2000,16(67):53—56.
[39]张际,李建龙,蒋平等.校园公园系统景观生态异质性分析与质量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1):7—9.
[40]李贞,王丽荣,管东生.广州城市公园系统景观异质性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2000,11(1):127—130.
[41]欧阳志云,李伟峰,Juergen P等.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J].城市规划,2004(4):41—45.
[42]谢涤湘,宋建,魏清泉等.我国环城绿带建设初探[J].城市规划,200(44):46—49.
[43]陈伟.科学养管走林带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上海市环城绿带后续管养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3,19(95):39—40.
[44]Tutui Y.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alysis with GIS[J].Landscape Research Japan,2001,(3): 216—219.
[45]Masuda N.landscape planning using GIS:an educational program by GSD at Harvard University[J].Landscape Research Japan,2001,(3):212—215.
[46]Suzuki M,Fujita H,Ueshima K,et al.Framework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yoshinogari historical park[J].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ssociation. 1997(6):163—168.
[47]Suzuki M.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Visualization & Practical Use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M].Tokyo:Soft Science Inc,2003.
[48]袁东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绿化现状调查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1,17(77):74—76.
[49]白林波,吴文友,吴等.RS和GIS在合肥市公园系统调查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1):59—63.
[50]石雪东,李敏,张宏利等.遥感技术在广州市城市公园系统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1,26(4):42—44.
[51]韩红霞,高峻,刘广亮.遥感和GIS支持下的城市植被生态效益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2301—2304.
[52]尹海伟,孔繁花.济南市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01):17-24.
[53]朱勇,张利,张英,袁冬梅,曾双贝.昆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能力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01):192-196.
46
[]肖华斌,袁奇峰,徐会军.基于可达性和服务面积的公园绿地空间分布研究[J].规划师,2009,25(02):83-88.
[55]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彭晋福.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规划,1999(08):7-10+42+63.
[56]马林兵,曹小曙.基于GIS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评价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6):111-115.
[57]李师炜.基于RS与GIS的厦门岛城市绿地整体可达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8.
[58]李小马,刘常富.基于网络分析的沈阳城市公园可达性和服务[J].生态学报,2009,29(03):15-1562.
责任编辑:张吉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