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来源:客趣旅游网
2012年11月15日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趋势

1

2012年11月15日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

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2

2012年11月15日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阿尔贡研究所1947年研制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开发了机械式主从机械手。

19年,美国的戴沃尔最早提出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一项专利。他通过控制机器人的关节使之行动,可以对机器人示教。机器人能实现动作的记录和再现——这就是示教再现机器人,现有机器多采用这种控制方式。

1962年,美国两个公司推出机器人中最早的实用机型。这些工业机器人由类似人类手臂的机械构成,控制方式和数控机床类似。

1965年,罗伯特发明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并定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 1967年,人工手研究会(现改名为仿生机构研究会)在日本成立,同年日本首届机器人学术会议召开。

1970年,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在美国召开,随后机器人研究发展较快。 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制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计算机控制的工业机器人,它依靠液压驱动,能提起45公斤重的物体。

1980年,工业机器人在日本普及,这一年被称为“机器人元年”。随后,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发展迅速,日本因此获得“机器人王国”的称号。

20世纪80年代之后,有思考、决策和行动能力的系统被称为智能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空中机器人、地面机器人和微小型机器人问世。同时,机器人技术水平(传感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提高,出现多种“机器人化机器”。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软件机器人、网络机器人诞生,机器人概念继续拓展。自 19 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机器人的概念以来,机器人就得以不断地发展。 概括起来,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为 3 代:

第 1 代: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但不具备反馈能力。如郭勇等人[1]研制的挖掘机手柄自动操作机构,该机构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动作示教再现。

第 2 代:有感觉的机器人,不仅具有内部传感器,而且具有外部传感器, 能获得外部环境信息。 如 P.lLiljeb.ck 等人研制的蛇形机器人就装有内部测转速的传感器,以及外部测力的传感器,该机器人能够在不规则环境中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第 3 代:智能机器人。定义为“可自动控制的装置,能理解指示命令,感知环境,识别对象,规划自身操作程序来完成任务”。 如 John Vannoy 等人采用实时可适应性的运动规划(RAMP)算法的 PUMA560 机械臂,它能在复杂动态环境中自动识别来自不同方向的移动或静止的障碍物,主动规划路径,进而完成预定任务。

3

2012年11月15日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2. 国外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2.1 仿生机器人与新型机构

对人的研究,国外侧重于对人行走时的步态分析,通过对人脚形状的分析, 得出具有圆形截面的脚趾和脚后跟以及具有扁平截面的连接脚趾和脚后跟的中间部分具有最佳的动力学性能。 对人形机器人步态规划问题,Xia Zeyang 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样品的决定性的脚步规划方法, 该方法综合考虑了自身独特的运动能力和稳定性。 对于在不同类型障碍的复杂环境中脚步规划,Yasar Ayaz 采用与人走近障碍物时绕过的方法,通过脚步实时的生成成功避开障碍物。 此外,对于双足步行机器人的复杂地面运动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研究出一种新型的双足机构,能实现不平区域稳定地行走,该足由 4 个分别带光学传感器的鞋钉组成,总重 1.5 kg。 对动物的研究则表现为对诸如蛇、鱼的结构以及运动性能的研究。 仿蛇机器人不仅可以作为管道检测装置,也可以作为地震或矿难探索装置,更可以当作 极 地 探 测 器 来 进 行 科 研 活 动 。 Shigeo 和 HiroyaYamada 就将仿蛇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分为 5 种类型:活动的弯曲关节式;活动的弯曲和拉伸关节式;活动的弯曲关节和活动的车轮式;被动弯曲关节和活动车轮式;活动的弯曲关节和履带式。 Aksel Andreas Transeth 等采用摩擦力模型方法建立了一蛇形机器人模型, 该机器人能与包括地面的障碍物以外的物体接触, 对地震或矿区救援很有帮助。 Kristin Y.Pettersen 等人对蛇形机器人在存在障碍物环境中运动进行了复合建模,仿真结构证明该模型能实现不规则环境中的一般运动。但蛇形机器人目前要真正达到在复杂环境中畅通无阻地运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海洋的开发,相对于其它的水下自动化装置, 仿生鱼具有更好的推进力和流体适应性。其研究主要体现在结构和运动特性上。JunGao 和 K.H.Low 等人对胸鳍驱动和尾鳍驱动鱼形机器人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鱼结构和运动各参数的关系。Yu Zhong 等人对由阀体与尾鳍构成的机器人鱼的运动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量纲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种能预测运动的机器鱼模型。 Giuseppe Tortora 等人设计了类水母微型机器人,它由磁体驱动自身的运动,具有较好的运动性能。但机器鱼在结构仿生度、性能如直线游泳与拐弯半径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Kazuya Kobayashi 等人对用于抓掐、 旋转细小物体的手指尖进行了设计和分析,并进行了抓取 USB 插头的实验,验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但其抓取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Jian S.Dai 等人第一次提出了可变构手掌,并设计了多指可变构手 Metahand,该手可折叠也可展开,具有相当高的灵活性。

4

2012年11月15日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新型机构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对机器人的柔性程度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对可重构机器人和并联机构的研究成为了时代的必要。Michael D.M.Kutzer 等人设计的一种新型的移动可重构模块化的机器人,工作时可以是链式或晶状式,在危险环境中表现出了出色的运动能力。Hongxing Wei 等人设计了一种自组装和自重构的模块化机器人,而 Graham GRyland 等人设计了专门用于搜救行动中的可重构iMobot 机器人,它有 4 个可控自由度,通过驱动轮子将自身举起来成为一个摄像平台。 并联机构因其具有精度高、结构紧凑、刚度高等优点,引起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兴趣,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 2 自由度的微型并联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Sergiu-Dan Stan 等人运用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的优化方法对一个 2 自由度并联微型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进行了优化分析, 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 2.2 机器人的定位与环境地图的创建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日趋广泛。由室内到室外,由结构环境到非结构的复杂环境,使机器人创建环境地图的同时进行自主定位和导航成为当今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机器人的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可以描述为:在未知的环境中移动的机器人,根据传感器获得的环境信息,采用某些算法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经控制器进行自身位置估计与环境地图的创建。

机器人的定位可分为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两种。前者是根据机器人本身或从环境中提取某些特征信息,如物体外部几何结构点、里程信息等,结合上一次的位置和姿态来判断出机器人的当前位姿,该方法灵活性高,有利于机器人的导航与定位,但误差累积较大会造成定位精度降低。而后者是通过人们在环境中预先设置的路标或显眼节点等来计算机器人实时的位姿,此法快速可靠,但适用范围较窄,在无法设置路标场合难以工作。通常将以上两种方法相结合来提高机器人的定位精度,目前对环境图像的获取可通过不同的视觉系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主要分为 3类:第 1 类是可旋转的相机,可提供高分辨率图片但每一帧需要 8 s,实时性并不高,同时也无法很好地嵌入微小型自动机器人中;第 2 类是相机网络,能获得环境的全景,主要的问题是各相机获得图片的同步性以及较多的照片处理;第 3 类是兼反射和折射的相机,它是由朝向同一旋转对称镜的一个透视摄像机构成,无活动件,一次对焦能提供 360°的高分辨率的全视野。

随着 SLAM 技术的发展,产生的许多 SLAM 算法。包括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EKF-SLAM)、粒子滤波算法(Fast-SLAM)、扩展信息滤波算法(EIF-SLAM)、扫描

5

2012年11月15日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匹配算法(DP-SLAM)、解耦算法(D-SLAM)、压缩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CEKF-SLAM)、快速扩展信息滤波算法 (FEIF-SLAM)、 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 (UKF-SLAM)、Rao -Blackwelled 粒 子 滤 波 算 法 (RBPR -SLAM)、Uncented FastSLAM 法(UFastSLAM)法等 。较常用的是 EKF、Fast-SLAM、UKF、RBPF 以及 UFastSLAM法。EKF 的数学严谨,估计准确,但线性相关较差,UKF不适于解决存在非线性和高斯噪声情况。粒子滤波算法对线性和噪声没有要求,但问题的维数较高时计算量较大,难以满足系统实时性要求。FEIF 是 EIF 的对称形式,保留了 EIF 的优点,但滤波的一致性更好。而UKF 比 EKF 有着更好的滤波一致性,并且适用于室外大的复杂环境。 RBPF 对解决非线性和非高斯噪声时具有很好的特性。相比 Fast-SLAM 和 RBPF-SLAM 在雅各比线性逼近非线性功能不足的问题,UncentedFastSLAM 就能更好地解决线性逼近问题,并且有很好的估计精度和滤波一致性。 2.3 机器人-环境交互

随着民用、应急响应、灾难控制、环境监测等场合对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大, 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成为机器人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主要表现为机器人作用对象的识别,路径规划,最后实现自主导航完成任务。

机器人通过立体视觉、激光测距仪、超声波、红外线、声纳、光束等工具对环境进行数据收集。超声波测距仪由于超声波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测量距离比较短,测量精度比较低;红外测距的优点是便宜、易制、安全,缺点是精度低、距离近、方向性差。非接触的距离测量应用最广的两种方法是激光和超声波,无论哪种方法,测量区域的图像都是不可见的,同时目标物的反射表面状态也会影响测量的精度,能同时实现图像的显示与距离的测量方法有:模式识别和图像分析方法。机器人根据采集到的环境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对图像匹配有用的信息,如物体边缘轮廓、 关键特征点等,主要方法有尺度不变特征转换法(SIFT)和更为有效的傅里叶描叙子(FD)法。最后将得到的特征信息与机器人的数据特征库进行匹配,进行对象识别。

机器人最重要的功能是辅助或完全替代人类完成作业任务,因而它的路径规划与导航问题也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目前对机器人路径规划提出的方法有:A* 算法、快速行进法 (FMM)、边界跟踪的快速行进法(BFFMM)、非线性规划法、进化算法(EAs)等。FMM 法对解决最短路径规划很有效, 但只能应用在完全已知的环境中,而 BFFMM 法只需要知道运动的起始点和目的地,用于未知的多边性环境中,效果优于 FMM 法。 无人飞行器的飞行最优路径搜索中多采用 EAs 法。

6

2012年11月15日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的导航方法分两类,一类是基于 GPS 或伽俐略定位系统的全局导航系统;另一类是基于自身设计的算法如 ELA+法等的局部导航系统。GPS 或伽俐略定位系统对较大目标的定位和导航效果很好,但当区域中有任何障碍时,都将导致精度降低,而且不适合对阴影、桥梁或有其它遮挡物的情况。而 ELA+法能在离目的地的距离和位置不知的情形下,利用可靠方位信息成功引导机器人完成任务。导航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的更高精度的导航方法的出现, 即融全局和局部的混合导航方法。

3 国内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机器人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通过“七五”的起步,“八五”、“九五”的科技攻关,已经基本掌握了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技术、 控制系统和驱动系统的设计技术和机器人软件和编程等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机器人科研实力的公司和院校,如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航等。

仿生机器人一直是我国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对机器人鱼的研究集中在它的驱动单元上,因机器鱼有较高的液体推进性能,其推进方法可以是尾鳍或者胸鳍推进。 尾鳍推进机器鱼游动速度快,但灵活性较差,胸鳍推进则使机器鱼游动速度慢,但稳定性高、机动性好。国防科技大学采用胸鳍推进驱动实现机器鱼的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采用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对仿生鱼进行了设计,但是,机器鱼很难实现柔性的仿生运动。与其它轮式、履带式、爬行式移动机器人相比,双足机器人因能在复杂的非结构化环境中能行走,因而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清华大学设计了动态步行双足机器人 THBIP-II,哈尔滨工程大学设计了双足机器人 HEUBR_1,但仿生程度都还有待提高。

我国对机器人 SLAM 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具有代表性的是梁志伟等人采用基于分布式传感器感知的方法,周武等人采用遗传快速 SLAM 算法,张文玲等人采用自适应 SLAM 算法同时进行自身定位与环境地图的创建。针对以往速度障碍法在动态避碰应用中的不足,朱齐丹等人采用双障碍检测窗口进行动态避碰规划的改进,有效提高了机器人运动的安全性。伍明和牛长锋等人对目标跟踪方法进行了研究,分别提出了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和基于 SIFT 特征和粒子滤波的方法,都适用于未知环境中动态目标的跟踪问题。

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我国机器人数量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机器人的研究在一些方面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不难发现的现实

7

2012年11月15日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是:我国在机器人的研究方面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然后再进行二次开发,这就造成了我国自身创新技术较少,制约了机器人产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差; 缺少自己的机器人品牌;认识还不够到位,鼓励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的少。为打破国外对机器人的技术垄断,我国必须从以下方面努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攻关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国家应对发展机器人专门立项,解决机器人中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 加速我国机器人迈向产业化的步伐;国家应该加大对机器人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的优惠鼓励企业研发、采购、应用、发展机器人,普及机器人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为重要的发展模式,密切关注社会对机器人的实际需求,快速推进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人才的建设。

4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研制机器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摆脱繁重劳动或简单的重复劳动,以及替代人到有辐射等危险环境中进行作业,因此机器人最早在汽车制造业和核工业领域得以应用。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领域的焊接、喷漆、搬运、装配、铸造等场合,己经开始大量使用机器人。另外在军事、海洋探测、航天、医疗、农业、林业甚到服务娱乐行业,也都开始使用机器人。

从机器人的用途来分,可以分为两大类:军用机器人和民用机器人。

军用机器人主要用于军事上代替或辅助进行作战、侦察、探险等工作。根据不同的作战空间可分为地面军用机器人、空中军用机器人(即无人飞行机)、水下军用机器人和空间军用机器人等。军用机器人的控制方式一般有自主操控式、半自主操控式、遥控式等多种方式。 在民用机器人中,各种生产制造领域中的工业机器人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成为机器人家族中的主力军;其它各种种类的机器人也开始在不同的领域得到研究开发和应用。总体看来,若按用途分,民用机器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

工业机器人

制造工业部门应用机器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减人员编制和提高产品质量。机器人无论是否与其它机器一起运用,与传统的机器相比,它具有两个主要优点:

1.生产过程的几乎完全自动化。 2.生产设备的高度适应能力。

现在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汽车工业、机电工业(包括电讯工业)、通用机械工业、建筑业、金属加工、铸造以及其它重型工业和轻工业部门。

机器人的工业应用分为四个方面,即材料加工、零件制造、产品检验和装配。其中,材料加

8

2012年11月15日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工往往是最简单的。零件制造包括锻造、点焊、捣碎和铸造等。检验包括显式检验(在加工过程中或加工后检验产品表面图像和几何形状、零件和尺寸的完整性)和隐式检验(在加工中检验零件质量上或表面上的完整性)两种。装配是最复杂的应用领域,因为它可能包含材料加工、在线检验、零件供给、配套、剂压和紧固等工序。在农业方面,已把机器人用于水果和蔬菜嫁接、收获、检验与分类,剪羊毛和挤牛奶等。这是一个潜在的产业机器人应用领域。

服务机器人

在一些科幻影片、电视片或影碟中,多少具有外形的机器人常被用来协助或代替人去执行人不乐意做或危险和困难的任务。今天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到的最接近于人类的机器人可能要算家用机器人了。家用机器人能够清扫地板而不碰到家具。不过它的价格目前还较高,影响到它的推广应用。随着家用机器人造价的大幅度降低,它将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

服务机器人尚处于开发及普及的早期阶段,目前国际上对它还没有普遍承认的严格定义,它的定义是由操作型工业机器人引伸而来的。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采用的初步定义,所谓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完成的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那些从事生产的设备。另一种定义把服务机器人看做一种可自由编程的移动装置,它至少有三个运动轴,可以部分地或全自动地完成服务工作。这些服务工作为个人或单位完成的,不指工业生产服务。

根据这个定义,操作型工业机器人也可以看作是服务机器人,如果它们装备在非制造业的话。服务机器人往往是可以移动的(并非总是移动的)。在某些情况下,服务机器人是由一个移动平台构成,在它上面装有一只或几只手臂,其控制方式与工业机器人手臂的控制方式相同。 研制用来为病人看病、护理病人和协助病残人员康复的机器人能够极大地改善伤残疾病人员的状态,以及改善瘫痪者(包括下肢及四肢瘫痪者)和被截肢者的生活条件。医用机器人已应用于下列几方面:

(1)诊断机器人,即配备有医疗诊断专家系统的机器人

(2)护理机器人,是一些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机器人护士或护师。 (3)伤残瘫痪康复机器人,包括假肢、矫形以及遥控等技术。

(4)家用机器人,机器人已开始进入家庭和办公室,用于代替人从事清扫、洗刷、守卫、煮饭、照料小孩、接待、接电话、打印文件等。酒店售货和餐厅服务机器人、炊事机器人和机器人保姆已不再是一种幻想。

(5)娱乐机器人,包括文娱歌舞和体育机器人。 (6)医疗手术机器人近年来有所突破。

服务机器人还有送信机器人、导游机器人、加油机器人、建筑机器人、农业及林业机器人等。其中,爬壁机器人既可用于清洁,又可用于建筑。

9

2012年11月15日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5 机器人的研究趋势

从近几年世界机器人推出的产品来看,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工作环境设计的优化和作业的柔性化以及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

机器人是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装备的典型代表,是人造机器的“终极”形式。它涉及到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传感器、通讯与网络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是多种高新技术发展成果的综合集成,因此它的发展与众多学科发展密切相关。当今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便于操作和维修),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

2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有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

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渐小巧,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

4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视觉、力觉、声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

5机器人化机械开始兴起。从94年美国开发出“虚拟轴机床”以来这种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纷纷探索开拓其实际应用的领域。

总体趋势是,从狭义的机器人概念向广义的机器人技术概念转移,从工业机器人产业向解决方案业务的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机器人技术的内涵已变为灵活应用机器人技术的、具有实际动作功能的智能化系统。机器人结构越来越灵巧,控制系统愈来愈小,其智能也越来越高,并正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将不断扩大,这一点无容置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面了为什么世界各大机器人公司纷纷登陆中国市场。

市场有了,但多是国外的,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还很少,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国家要对国产工业机器人给予更多的扶持;另一方面也望企业使用国产机器人给国产工业机器人行业一个机会。

由于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功能已经与国外相当,只要有批量,一定能够造就一个或几个中国品牌的工业机器人。

10

2012年11月15日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在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大部分被国外工业机器人企业占据着。在国际强手面前,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企业面临着相当大的竞争压力。如今我国正从一个“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对我国工业自动化的提高迫在眉睫,务必会加大对机器人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将会给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5 结论

本文对国内外在机器人研究的热点领域现状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详细介绍了国外在仿生机器人与其新型机构、机器人的定位与环境地图的创建以及机器人—环境交互 3 个方面的研究情况,简述了国内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机器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建议,最后对机器人的研究趋势作了预测,高度智能化是机器人的总体发展趋势。机器人的运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机器人将改变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肖斌,贾剑平. 探讨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和应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20) [2] 单金凤. 石材立体工艺制品雕刻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D]. 山东大学 2011 [3] 罗璟,赵克定,陶湘厅,袁锐波. 机器人的控制策略探讨[J]. 机床与液压. 2008(10) [4] 刘会. 工业自动化控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J]. 硅谷. 2010(02) [5] 李烈. 我国机器人发展现状浅谈[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05) [6] 潘丽霞. 论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J]. 山西科技. 2010(03) [7] 董慧慧. 浅谈机器人[J]. 天津科技. 2010(03) [8] 世界机器人动态[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10(03)

[9] 杨文玉, 尹周平, 孙容磊等编著. 数字制造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0]熊有伦,丁汉,刘恩沧编著.机械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