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师大版必修2高中语文《历史的涛声 阅读与鉴赏 9 宋词二首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_7

北师大版必修2高中语文《历史的涛声 阅读与鉴赏 9 宋词二首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_7

来源:客趣旅游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实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 ,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相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但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相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相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很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

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 、“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a、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b、“舞榭歌台”指什么?

c、“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d、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明确: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a、刘裕有何表现?

b、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c、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d、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所以,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补充内容: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亲刘裕的功业,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勢一蹶不振。《宋书 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元嘉27年,王玄谟北伐失败,后魏的乘胜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內外戒严。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宋书 索虏传》:元嘉八年上(宋文帝)以滑台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 狼居胥 ,山名,今内蒙古境内。《史记 霍去病传》:元狩四(119 )年,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一祭山神,记念胜利)而还。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 批评)。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此两句能够看出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事实,告诫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准确的战略思想。 )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四十三年两句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

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担忧)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1、廉颇的处境如何?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但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2、 “凭谁问,---?”的“凭” 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3、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

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但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