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行业资讯 第15卷第2期 专家学者研讨航空物探遥感科技热点 [本刊讯]不久前,国土资源部航空地球物理与 遥感地质重点实验室在北京组织召开了航空物探遥 感技术学术交流会,与会专家强调我国现阶段应大 力发展高效率、高精度快速移动联合探测装备技术, 提高复杂条件下开展大面积和大深度勘探技术能 力,加大遥感技术在解决我国能源、资源和地质灾害 问题及城镇化过程中的应用程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 合信息解译和地质建模方法软件,提高复杂条件下开 展大面积和大深度勘探技术能力,为国防安全以及解 决能源、资源和地质灾害问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与会专家对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发及应用现状进 行了分析,指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是超导重力 梯度仪,未来要加大重力梯度仪中的冷原子干涉速 度计和旋转重力梯度仪中的MENS加速度计两个 前沿方向研究。专家表示,目前,航空重力梯度仪研 发的重点方向是突破传感器的研究,包括基于机械 电子、纳米和微电机技术的传感器,基于高、低温超 导原理的传感器以及基于冷原子干涉原理和光纤技 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童庆禧,吉林大 学黄大年教授,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德国 GFZ、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青 年技术骨干等共计1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 家学者围绕“基于遥感的城镇化研究、高光谱地质遥 感应用技术国外发展动态与趋势、捷联惯导式航空 重力仪技术、地球物理软件平台研发与应用、干涉雷 达滑坡监测关键技术的探讨、国际航空地球物理勘探 术的传感器研究等。 专家还提出,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在较广 泛的尺度上开展了数字城市的建设,并在智慧城市 发展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然而,数字城市仍然期 待和亟需新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发展,包括城市无线 化和泛在网络建设,解决无缝的导航定位,海量信息 技术进展”等主题,全面介绍了航空地球物理国际前 沿技术进展,系统地介绍了欧美国家城镇化特点,以 及遥感技术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应用与前景等内 的实时采集、分析、存储、处理和利用,多系统、异构 数据融合,城市三维空间与动态变化或变更的复杂 容。专家们表示,我国地域辽阔,迫切需要发展高效 率、高精度快速移动联合探测装备技术,测量重、磁、 电磁等空间地球物理场数据;研发海量数据处理、综 性表征,数字城市建设和数据及时和实时更新,提高 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能力,数字城市的 标准化、规范化和考核指标等问题。 北京大力推进地热能开发和热泵技术应用 不久前,北京市、市国土资源局等六部门 联合了发布《关于北京市进一步促进地热能开发及 热泵系统利用实施意见的通知》。 泵供暖系统,不断提高浅层地温能的应用水平。 二是加快发展再生水热泵。现有和新建再生水 厂内建筑应采用再生水热泵供暖系统,鼓励再生水 根据《通知》,北京市将开展全市地热、再生水等 资源的勘查和评价工作,积极开发浅层地温能,加快 发展再生水热泵,高效利用深层地热能,优化能源结 构,减缓资源压力,实现供热多元化。 根据《通知》,北京市将鼓励新建公共建筑、工业 厂周边和主干管网沿线范围内新建建筑使用再生水 热泵系统供暖。 三是高效利用深层地热能。加强地热资源的统 一规划、规模开发和集约利用,加快大兴、延庆和通 州等地区深层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现有地热 供暖项目整合改造。 《通知》提出,到2017年,北京市固定资产 投资进一步加大本市范围内地热能开发及热泵系统 厂房和居民住宅楼使用热泵供暖系统,支持燃煤、燃 油供暖锅炉利用热泵系统进行清洁改造;重点推进 余热、土壤源、再生水(污水)热泵和深层地热资源的 开发利用。 一是积极开发浅层地温能。加快推广土壤源热 应用的支持力度。其中,新建的再生水(污水)、余热 和土壤源热泵供暖项目,对热源和一次管网给予 2014年4月 地质装备 9 30 的资金补助;新建深层地热供暖项目,对热源和 开发利用潜力;对规划使用地热及热泵系统供暖的 一次管网给予50 的资金支持;既有燃煤、燃油供 重点区域,进一步做好资源的详勘工作。 暖锅炉实施热泵系统改造项目,对热泵系统给予 《通知》要求,要简化审批程序,完善标准体系。 50 的资金支持;市固定资产投资全额建设 建立并完善北京市地热资源和热泵系统标准体系, 的项目,新建或改造热泵供暖系统的按现行 加快制定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和运行维护规程, 执行。 进一步修订地热资源勘察评价规范,保障热泵供暖 同时,鼓励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支持地热 项目的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运行。 能开发和热泵技术成果转化,引导热泵企业向中关 《通知》要求,要强化监管评估。加强热泵系统 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高端功能区聚集,依托功能区 供暖地区的地质、水质环境监测与评价,深层地热供 在人才引进、税收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快热 暖项目必须安装回灌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 泵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立热泵供暖项目的后评估制度,确保地热资源的科 《通知》要求,要加强资源勘查。开展全市地热、 学利用和热泵项目的稳定运行。 再生水等资源的勘查和评价工作,摸清资源分布和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网2014年2月18日) 套管钻进技术在极端复杂地层试验成功 [本刊讯]中国地调局探矿工艺研究所承担的 施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地质调查项目“套管钻进技术研究”不久前在四川省 本次套管钻进试验总进尺176.18m,时效≥ 核工业地质局若尔盖矿区开展了生产试验,试验圆 1.35m,岩心采取率≥93 9/6,提钻间隔106.35m(240 满顺利完成,并取得显著的效果。 小时),台月效率达到340m。试验钻具不仅经受了 若尔盖矿区ZK3-I钻孔位于海拔3900m的高 复杂地层的考验,还克服了超常规泥浆(固相含量> 原,为砂岩、板岩、炭质板岩和断层泥频繁交替地层, 5 9/6,粘度45 ̄68秒、含沙量>0.8 A)等恶劣工艺条 o因为经常发生孔漏、孔垮、孔斜、断钻和埋钻等事故, 件影响。试验表明,整个套管钻进系统性能稳定,工 被钻探工程师称为“五毒俱全”的复杂地层,在这种 作可靠,未发生任何钻进故障。由于套管钻进效果 钻孔中进行试验风险极大。工艺所套管钻进项目组 好,工艺简便,劳动强度小,受到参与共同试验的钻 经过精心组织和科学施工,从孔深75.12m开始实 探施工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施 114套管钻进施工,中途因其他原因提钻1次, 套管钻进试验不仅打破了该矿区不适宜绳索取 套管钻进一直进行到孔深251.30m结束,按照钻孔 心钻进方法的神话,还创造了国内地质勘探极端复杂 设计顺利完成该孔段复杂地层的施工任务,将Ol14 地层条件下,长孔段套管取心钻进的纪录,为地质勘 套管跟进、固定在相对较完整的砂岩中,为下部孔段 探顺利穿越复杂地层提供了实用、有效的钻进方法。 探工所研发系列地质灾害监测仪器 [本刊讯]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所承担的 究开发滑坡监测系列仪器并开展示范应用;研究集 《西部地区崩滑体监测防治新技术研究与示范》项 成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重点解决野 目,完成了地质灾害系列监测仪器的研发及野外试 外特殊环境下,仪器的远程控制、数据的远程传输 验,为地质灾害监测仪器的国产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问题,优选地质灾害监测数字化数据采集接口设 也满足了西部地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以及大型建 备和通信转换系统;开展西部地区崩滑体监测工 设工程施工和监测的需求。不久前,该项目获得了 程示范。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通过多年努力的研究与试验,项目完成了地质 据了解,该项目自2002年起开始实施,旨在研 灾害系列监测仪器的研发及野外试验,成功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