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学科
导学内容
课时
主备人
五 169
语文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第二课时
张枢云
导学
目标
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重难点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具
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片
学具
导 学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课——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同学们,提笔即是练字时,请抬起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生随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
生:谈迁
3、那么他所遭受的厄运是指——
生:《国榷》原稿被盗。
二、设问导读
(一)《国榷》原稿被盗为什么对于谈迁来说是一种厄运?他为之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一自然段。
(学习方法:默读批注——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过渡:刚刚同学们自学的可真专注,交流也很热烈,下面请同学们来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师随生动)
(1)通过数字来理解。
句子:“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a、学生谈从一个个数字中感受到什么?(可以针对某一个数字,也可以整体说)
b、交流,相机点拨。(这些数字真实、具体的写出了谈迁所付出的惊人代价,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治学的刻苦。)
c、有感情地再次朗读句子。
(2)、通过事例来理解。
句子:“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a、生谈为了这一点的史料,谈迁就走了一百多里路,那完成这部500多万字的巨著,谈迁该付出多少的努力、多少的辛苦、多少的心血呀!)
b、除此之外,谈迁还可能付出怎样的努力?这部《国榷》对谈迁意味着什么?(生发挥想象感悟谈迁付出的努力,升华情感。)
小结:其实,著书的艰辛又岂是我们三言两语能讲得清的,其中的不堪屈辱、生活的贫困又岂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到的,所以对50多岁的谈迁来说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原稿的被盗的确是一次致命的打击。这真是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云烟。(板书)
(二)那谈迁是怎样战胜厄运的?从中你认识了怎样的谈迁?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按前面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学生按要求自学并讨论交流,顺序可以打乱)
1、汇报(学生谈自己的感悟及体会)
(1)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2)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3)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2、出示情景,想象画面(演练)
过渡:虽然文章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来描述谈迁重写〈国榷〉的情景,但用心读来,那一幅幅“四处寻访”图,“风沙奔波”图,“孤灯奋笔”图又清晰而又生动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这一幅幅生动而又心碎的画面写出来吧!
“四处寻访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 在瑟瑟的寒风中,在漫天的风沙中艰难地行走,饿了 ,渴了 ,累了 。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风沙奔波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 ,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 ,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 。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孤灯奋笔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也许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 ;也许有一天谈迁累倒在病床上, ;也许 ;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3、小结:是的,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明垂青史的。这真是厄运不改男儿志,拨开云雾见青天(板书)
4、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诵这首赞美谈迁的小诗吧!
三、演练
1、谈迁的故事学完了,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永恒的,让我们带着谈迁那份坚如盘石的信念,捧起手中的课本,高声朗读最后一段吧!
生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绝望之云。”
2、一个人该如何面对挫折,面对厄运,谈迁就是榜样!由谈迁、由文章的最后一段话,你想到了什么?写在文中插图空白处(哪些人、哪些事、或是一句名言)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可以对谈迁说,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说)
四、总结
心若在,梦就在;看成败人生豪迈。让我们伴着音乐,怀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起把这首诗送给谈迁。(生读)
板书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云烟。
厄运不改男儿志,拨开云雾见青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导学案
张兰中心小学
新编导学案在课堂上如何使用
学案教学法就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学案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也有导教的功能。学案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合理使用导学案,发挥导学案的价值成了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新编导学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合理使用,我们也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将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及想法介绍如下:
1、选择性的使用导学案的题,引领学生课前自学教材。
“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能实现“主体先行,先学后教”的关键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我们学生的学情不同,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老师的理解及设计思路也不同,所以我们现使用的由太谷教研室主编的导学案中的题型,即可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大胆进行取舍,必要时,我们可将题稍作更改或补充修订。如 :我在教《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的第一课时时,便选择了基础达标中的看拼音写生字、查字典理解词及设问导读中的1、2题作为本课时要达成的目标安排学生去自习,而又由于这些题中未涉及到要求认识的字和多音字,所以我又补充了一道为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题。当然,与此同时,我还对学生的预习方法予以指导,如:要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这些题,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题做好标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做,一方面逐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老师要尽可能在课前抽批部分学案,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情,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堂上让生带着问题自学、激情研讨、展示,教师释疑(自学、合作、解疑)
课堂上让生带着问题自学、激情研讨及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对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这一环节尤其是第二课时时如何合理使用导学案,在11月份我们张兰一中小学部举行的“八字四环节”教学模式的语、数教研会上,我校李林俊老师的一堂课带给了我这样的启示:我们所使用的导学案上设问导读中的问题虽都抓住了文章的“魂”,但都比较概括,这比较适合学生课前预习使用,如上的三年级《军神》一文设问导读中的二题:有感情朗读课文,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就属于这一类型,而在上课时根据需要将这一问题细化、补充为两个问题,这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师的设计思路,我们在今后不妨效仿此法。
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把握一个原则:对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即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要让生自行解决,只须一带而过,教学中的重、难点即学生力所难及的事情则应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形成共识,而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即学生力所不及的事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其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 ① 在学生讨论交流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避免草草了事。②要高度重视课堂展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展示首先可督促课前自主学习,学生一旦到课堂也要展示,无形之中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增加了紧迫感;其次,课堂展示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的良好机会,能实现生生互动。再者,课堂展示时教师了解学生、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为老师发现章节内容的难点、疑点提供了更直接的依据,为教师点评、释疑提供了更直接的切入点。
3、演练
新方案中的拓展练习和巩固练习一般为本文的重点语段练习及本文同类型的文章拓展,即可拿着两部分内容作为本课的同步练习课。
“自学、合作、解疑、演练”八字教学模式从七月培训至今,仅几月时间,对于导学案在课堂上如何使用这一课题我们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正如马主任所说:新方案应创造性地使用,自编性地充实。相信在我们全体同仁的努力下,我们所推行的八字教学模式一定能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导学案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