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张晶媚《第一朵杏花》汇报课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一、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小节

  2、学会课文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继续练习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从竺可桢爷爷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的态度。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

  二、文本解析

  1、题目分析

  本文是一篇物侯学的小故事。“第一朵杏花”这个标题,让我们的目光关注到“第一朵”上这个故事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其实这篇故事真正写的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他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的奠基人,尤其是台风与物候的关系有着深刻研究。他的一生中,能够反映他投身科学的故事不胜枚举,课文所写的只是其中之一。因此,本文不以“竺爷爷的故事”为题,而选用“第一朵杏花”,突出了这“第一多朵杏花”是故事的中心事物,集中表现了竺爷爷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苟的研究精神,给人以鲜明、生动的感受。

  2、课文分析

  这篇物候小故事叙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郑重记下,指出他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表现竺可桢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

  3、人物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人,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对台风及物候的关系有深刻的研究,其中一些成果达到国际水平,有的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的应用于天气预报。他一生发表科学著作近300篇,晚年写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和《物候学》等专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点筛选

  (一)、字词小超市

  1、积累生字新词:明媚、泛起、绽放、顷刻间、郑重、估计、大概、规律、精确、掌zhang握、一株(zhu)、仰起、皱zhou 、曾经

  2、巧辩双胞胎:(珠、株)(泛、乏)(估、沽、故、咕)曾(ceng zeng)

  3、近、反义词积累:(近)明媚—明丽 郑重—慎重

  顷刻间—转眼间(眨眼间一瞬间)   大概—估计

  (反)大概—精确    郑重—轻率

  4、词语理解:顷刻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郑 重:严肃认真

  明 媚:形容景物鲜明可爱。

  推  断:推测判断。

  5、句段分析、字词推敲

  “爷爷,您又看花啦?”

  句中的“又”字看似平常,实有内涵,它含蓄地暗示了竺可桢爷爷作为一个物候学家,平时十分关心周围的花鸟虫鱼的种种变化,注意留心观察,经常如此,一个“又”字反映了竺爷爷以前看花,现在又看花,不会轻易放过,这就表现了他的认真。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句中的“习惯”一词,本意是在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用在竺可桢身上充分表现了可贵的精神!

  “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这个日子:清明节。”

  句中“郑重”一词表现竺爷爷在科学研究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十几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表面看,竺爷爷容光焕发,一会儿功夫就像年轻了许多,“十几岁”是夸张的写法,与“兴冲冲”、“快步”相照应充分表现了他的兴奋程度。去年错过了第一朵杏花的确切时间,今年抓住了,对于研究科学得人来说是何等的高兴。

  四、拓展延伸

  1、分角色读课文、演课文,感受竺爷爷两次看花的动作及心情。

  2、讲一讲或演一演竺爷爷的其它小故事。

  3、积累其他科学家的小故事。

  4、收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名言。

  5、仿照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话的对话特征(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段、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并有创造性的记录自己与他人的对话!

  五、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读名言。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从这个小故事中你体会到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学习本课字词方面的知识。

  3、小组内进行字词类知识抢答及课文诵读pk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生字带读。(生生互动)

  2、好词积累,词语解释

  3、形近字辨析

  4、生字组词

  5、近反义词及多音字的积累

  6、课文片断诵读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完成快乐导航字词方面的题目、听写生字新词、小对子间互批、纠错)

  第二课时

  一、读名言。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体会竺可桢的精神品质,并在小组内交流。

  2、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尝试感情朗读,小对子之间尝试分角色朗读。

  3、总结第二段话的对话特征

  4、学习第6自然段中夸张及排比的修辞手法,尝试仿写。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体会,说说从课文那些词句体会到竺可桢的什么品质?(师相机追问)

  2、角色朗读展示及点评,在朗读及点评中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提醒学生抓住提示语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字或所积累的好句。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完成《快乐导航》课文内容部分的题目)

  第三课时

  一、读名言。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三、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分角色读课文、演课文,感受竺爷爷两次看花的动作及心情。

  2、讲一讲或演一演竺爷爷的其它小故事。

  3、积累其他科学家的小故事。

  4、收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名言仿照课文第二段,有创造性的记录自己与他人的对话!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分角色读课文、演课文,感受竺爷爷两次看花的动作及心情。

  2、讲一讲或演一演竺爷爷的其它小故事。

  3、积累其他科学家的小故事。

  4、收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名言。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略)

  附页:

  a)人物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人,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对台风及物候的关系有深刻的研究,其中一些成果达到国际水平,有的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的应用于天气预报。他一生发表科学著作近300篇,晚年写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和《物候学》等专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b)有关故事

  1890年3月,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门外的东关镇。

  竺可桢的父亲竺嘉祥见孩子长得又白又胖,非常高兴,亲自给儿子起了一个名儿,叫兆熊,小名叫阿熊。可又一想,觉得孩子还应该有一个学名才好,于是,便请来镇上的私塾先生,两个人商量了又商量,决定用“可桢”作为学名。私塾的先生说,“桢”字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坚实的木头,一种是古时候筑土墙时用的木柱子称作桢干。“可桢”的寓意就是这孩子将来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

  小可桢长到1岁半的时候,父亲便开始有目的地教他认字、写字,小可桢似乎也十分了解父亲的厚爱,每次都能按着父亲的旨意仔仔细细地练着。有一天,父亲要到外地去办事,临走时对小可桢说:“小熊,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识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这时,小可桢正在母亲的怀中吃奶,听到这话,赶忙从母亲的怀中挣脱出来,拽着父亲的衣角,非得让父亲教完字才能走。就这样,竺可桢自小便养成了好学的品性。待他满3周岁时,已经能认识许多单字了,还能背诵《游子吟》等好多唐诗呢。

  5岁那年竺可桢便进了学堂,跟着私塾先生学《三字经》《百家姓》及“四书”“五经”等。7岁那年便开始写作文。竺可桢的哥哥竺可材比他大14岁,是镇上的秀才,也是小可桢的老师。兄弟两个天天在一起,一个认真地教,一个仔细地学,小可桢天天都有长进。有一天晚上,哥哥教弟弟写作文,小可桢写了一遍,觉得写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小可桢觉得满意了才停笔。待他们上床休息时,鸡已经鸣叫了。嫂子埋怨可材,弟弟还小,不应该对他要求这样严,累坏了身体可咋办!可材辩解说:“哪里是我逼他熬夜呀,是他自己写了一遍又一遍,一个句子造得不好也不肯睡觉,直到满意为止。”

  小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他的家乡经常下雨,有时一下就好几天。每当这时,小可桢就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有一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奇迹似的怔在了那里。原来小可桢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他的小脑瓜想了半天也没有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他立即跑过去找母亲请教。

  竺可桢的母亲顾氏,是一位既贤良又会识字的女子,对子女的要求既严格又慈爱。她听了小可桢的问话,便坐下来耐心地给儿子解释道:

  “小熊呀,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母亲把话锋一转,又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小可桢向母亲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绍兴家乡小镇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和求知精神,在同龄人中都是一流的。然而,他的个子和体重却比同龄人要差得很多,显得又瘦又小,好像没发育过似的。

  为了使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小学毕业的竺可桢便被送到了上海澄衷学堂去读书。来到这大都市后,小可桢依然像在家乡时一样勤奋而好学,然而,他的那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却成了同学们冷嘲热讽的对象。

  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

  “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准得飞上天。”

  另一个接着说道:

  “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保活不过20岁。”

  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

  晚上,竺可桢躺在床上久久不能睡着,白天同学们说的话一遍又一遍地在耳边回响着,竺可桢想:既然自己立志要为国家出力,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得有一个好身体,就得首先战胜自己病弱的身体。“对,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桢立马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手写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作为警句贴在宿舍里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

  就这样,竺可桢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地有了一些好转,以前请病假是很常见的事,自从锻炼身体后再也没有请过一次病假。

  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