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8.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问: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问: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四、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 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