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合同是违约行为而非违法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守约方可采取自救措施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也可通过或仲裁机构寻求公力救济。赔偿原则包括可预见、减损、过错相抵、损益相抵和免除原则。
法律分析
一、违反合同是违法吗
违反合同不是违法的,是一种违约行为。违约行为是指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将承担具有补偿、惩罚性的民事责任。而违法行为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行为人依法应承担刑事或行律责任的行为。前者是不履行约定的责任义务行为,后者是违反了法律强制性规定或拒不履行法定责任义务的行为。
二、违反合同如何处理
违反合同,守约方可以采取下列手段处理:
1.自救手段
对于预期违约,守约方依此享有合同解除权,可单方解际合同,并可请求对方赔偿损失。此规定比较适合明示毁约。但对于默示毁约而言,因恐难以掌握对方违约的确切证据,故守约方不宜而采取解除合同措施,中止合同履行或中止合同履行或履行准备,以避免扩大自己的经济损失;立即通知对方当事人在预期间内提供适当的履行担保。若对方当事人在处理期间内不能提供适当担保,应视为对方明示毁约,此时可依法解除合同,并请求赔偿损失。
2.公力救济
即在收集好对方违约的证据后向人民起诉,或者依据合约的约定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
三、违反合同的赔偿原则
违反合同的赔偿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1.可预见原则
违约赔偿的数额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是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2.减损原则
债务人违约,债权人应当积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如果债权人违反减损义务的,不得就因违反减损义务而扩大的损失请求债务人赔偿。
3.过错相抵原则
受损害的一方对于损害结果的发生存在过错的,在计算损失赔偿额时应当相应减少。
4.损益相抵原则
如果守约方因导致损失发生的同一违法行为而获得利益的,应当从损失赔偿额中扣除该部分利益。
5.免除原则
如果违约方是因为不可抗力而不能履行合同,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赔偿责任。
结语
违反合同不属于违法行为,而是一种违约行为。违约行为指当事人未能履行合同义务,将承担民事责任。相比之下,违法行为破坏了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秩序,行为人应承担刑事或行律责任。对于违反合同的处理,守约方可采取自救手段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也可通过公力救济向起诉或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违反合同的赔偿原则包括可预见原则、减损原则、过错相抵原则、损益相抵原则和免除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赔偿责任可部分或全部免除。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出卖人迟延交付房屋或者买受人迟延支付购房款,经催告后在三个月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解除权人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经对方当事人催告后,解除权行使的合理期限为三个月。对方当事人没有催告的,解除权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权消灭。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 因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不能交付使用,或者房屋交付使用后,房屋主体结构质量经核验确属不合格,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 商品房买卖合同没有约定违约金数额或者损失赔偿额计算方法,违约金数额或者损失赔偿额可以参照以下标准确定:
逾期付款的,按照未付购房款总额,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
逾期交付使用房屋的,按照逾期交付使用房屋期间有关主管部门公布或者有资格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评定的同地段同类房屋租金标准确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