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建科 赵永新
2008年10月23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结束之际,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农业科技改革、科技成果的推广落实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梅方权、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季焜等专家。 现代农业需要科技支撑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必须要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 记者:“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什么把农业科技创新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 柯炳生:党、之所以如此重视农业科技,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我们对农产品、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不可逆的、持续增长的,不管老天爷高兴不高兴,需求是年年增加的;另外一个方面,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资源的压力、生态环境的压力、土地的问题、水的问题等。再加上因为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还要继续占用土地,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难以扭转。所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梅方权: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除了要在农业设施和经营管理现代化下功夫外,必须要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例如,农业要发展,首先要有好的品种,采用生物技术等现代育种途径,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作物新品种,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要消除土壤污染、减少土壤退化、保障食品安全,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
深化改革科研
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科研机制,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
记者: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农业科技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这项改革该如何推进?
柯炳生:深化农业科技改革,首先要准确认识农业科学技术的三个特点:一是农业科学研究周期长。农作物一年只有一熟或两熟,动物的生长周期也很难缩短;二是农业科学技术公益性强。全国有两亿多农户,谁也无法挨家挨户收取农民使用技术的专利费,再说,农民本身收益不高,也无力支付这些费用——科学家培育一个果树新品种可能需要10多年时间,最后国家和农民受益了,科技人员却往往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三是“广种薄收”,可控性差。农业科技不可能像工业项目那样立竿见影,立即产生巨大的效益。因此,深化农业科技改革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
我认为,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农业科研进行改革。从宏观上,应提高项目管理费比例。我们的科研项目管理费比例才5%,不足以弥补其成本;国外的科研项目管理费比例则高达20%—50%,他们的大部分经费用来雇佣研究生,我们的经费大部分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在微观上,应采取措施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黄季焜: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虽然门类齐全、人员众多,但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应加大改革力度,以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培养和吸引一批领军级科技人才和优秀创新群体,建立专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基金和计划。 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科研投入机制,使其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应首先开展探讨试点工作,研究如何在新的投入下引入农民技术需求的反馈机制。 强化农业公共科研单位的公益职能,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科研企业,进一步分离公共科研
单位可商业化的研发活动,强化知识产权的实施力度和出台优惠,为企业进入农业科研提供发展空间、提供激励机制,促进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提高科技成果“落地率”
要建立需求导向的考评激励机制,建立技术推广责任制、技术需求反馈机制、以农民满意为主的考核考评机制 记者:《决定》特别提出,要“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其意义何在,应如何推进?
黄季焜:农业科技要抓住两头:一头抓研究,多出新成果;另一头抓推广,让新成果落到田间地头。当前我国基层农技推广存在职能定位不清、激励机制缺乏、能力严重偏低等突出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明确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切实落实公益职能财政的足额支持。近几年的改革试点经验表明,国家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必须得到明确的定位,公益职能的事业必须由财政提供足额支持。
其次要全面实行人、财、物管理“三权”上收,理顺基层农技推广管理。首先把县以下推广机构的管理权收归县农业主管部门,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区域站”,或在各乡镇建立县农业主管部门下属的各乡镇分站,增加县以下的农技推广人数。 在运行机制方面,要建立需求导向的考评激励机制。大力推行农技推广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技术推广责任制、技术需求反馈机制、以农民满意为主的考核考评机制、体现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以及县域统筹协调机制等。还要加强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建设,推进推广方式的创新。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基金,对获得推广资格的在岗农技员定期轮训。在全国各农业大专院校增设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培养大批农技推广管理人员。提供优惠,引进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充实和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积极推进包括农民田间学校、展示示范、三点合一、农信通等推广方式的创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