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网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教学改革探析
作者:刘晓程 范玉金
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02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纸质媒体的数字化生存势在必行,一些主流报纸已经开始了报网融合的全新探索,并以此作为新一轮报业改革的重要机遇。伴随这股报网融合的大潮,报社传统的人才结构必将面临重大调整,尤其对报纸新闻编辑来说必将面临全新的挑战。然而,从新闻编辑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这些变化无疑对传统报纸新闻编辑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 报网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理念及业务的革新
所谓报网融合,是指传统报业和网络融通整合,即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渗透、交叉与合作,以建立报网“共栖”或“共生”关系。有学者认为,报网融合主要表现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产品融合,即内容经营上的融合,通过信息采集、编辑,形成制作加工一体化的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第二层次是资本融合,即广告经营业务上的融合,通过广告业务的合作共赢变单一的经营方式向多元化的方式融合;第三层次渠道融合,即发行印务经营上的融合;第四层次辅助业务融合,即拓展增值业务的融合,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也有学者认为,报网融合应该建构“三三模式”,即总体上完成团队、机制、利益三个方面的融合,同时从领导、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提供保障,全面提升报网“融合力”。不过,单纯从新闻编辑的角度看,报网融合主要实现了理念和业务两个方面的革新。 1 首先是新闻编辑理念的革新
报网融合打破了传统报纸以单向传播为主的信息传播形式,实现了信息传播从传递型传播到参与型、互动型、共享型、仪式型传播的转变。传统报社不再只是报纸内容的生产基地,也是各种网络资讯、音视频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传统性质较为单纯的报社逐渐向“报网社”,甚至“报网多媒体通讯社”的方向转变,报社编辑部开始进入多媒体大编辑部时代。传统报社的编辑记者也不再只是报纸内容的采集加工者,同时也是网络资讯的采集加工者,他们不仅要会写、会照、会编,还要会拍、会录、会播,多媒体整合传播能力成为报网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记者的起码要求。同样,传统报纸的读者也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报纸内容的受众,他们既是读者,更是网民,尤其是网民的特殊身份使他们实现了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型,他们不光从报纸、网络那里接收信息,而且还积极参与新闻报道,努力推进报网互动,既实现信息共享,又共筑传播仪式,从而进一步促成新闻传播理念的性和跨越式变革。 2 其次是新闻编辑业务的革新
报网融合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简单加法,不是有报有网就算“合”了,而是根据报性进行再分工,凸现强项,在各自擅长的功能点上扮演和履行不可替代的角色。”’早期报网融合的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辑工作非常简单,就是直接将报纸上的内容搬到网站上,也有的是将传统纸质媒体数字化从而创建报纸电子版。显然,这种所谓的报网融合仅仅实现了从纸质传播到数字传播的简单过渡,不仅传播内容基本没有创新,而且传播对象也未能因网络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因此这种编辑方式远没有达到报网融合的真正目标。于是,多媒体融合和多元化整合传播成为当前报网融合实践的另一个重要阶段。所谓多媒体融合和多元化整合传播就是要强调编辑记者的多媒体传播观念,即面对同一个具体新闻事件时,应该考虑在不同时机利用不同媒介手法呈现报道内容,同时兼顾报网之间的充分互动和资源整合。此外,新闻编辑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网络新闻编辑技术,还要具备多媒体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尤其在报网互动报道的策划、组织与实施,音频、视频的处理发布,以及论坛、微博中的留言互动等方面,都对传统新闻编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 报网融合对新闻编辑人才的要求
正如学者蒋晓丽所说的那样:互联网的人才模式是“科技”,传统媒体的人才模式是“人文”;互联网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强化竞争力,传统媒体是通过人文创新来强化竞争力;互联网的人才模式是“模块化”,传统媒体的人才模式是“线条化”;互联网靠具体的技术来管理、培育人才,传统媒体靠抽象的经验来管理、培育人才。”’因此,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整合,模块化与线条化的整合,技术管理与经验管理的整合,是报网融合背景下传统新闻编辑人应有的转型目标。
具体说来,传统新闻编辑人必须适应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 从单媒体传播到多媒体传播的转变
报网融合打破了传统报纸以单向传播为主的信息传播形式,实现了信息传播从传递型传播到参与型、互动型、共享型、仪式型传播的转变。这对新闻编辑而言,首先要适应这种多媒体传播的转型。无论媒介定位,还是报道策划,抑或具体的稿件编排等都要适应多媒体时代的整合传播形式。既要充分认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媒介符号的传播特点,又要充分把握报纸、电视、新闻网站、手机、博客、微博、论坛等不同媒介渠道的传播特征。全方位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全方位展示各种媒介信息,努力实现全方位的多媒体传播。 2 从“平面+线条”思维到“立体+模块”思维的转变
传统报纸的版面编排,遵循的是“平面思维”,即将所有内容组织在一个一览无余的平面空间中。而网站的页面设计是“立体”思维,编辑既要考虑一个平面中的内容的组织,又要考虑页面与页面之间的层次和递进关系,还要考虑网站的纵深程度。同样,传统新闻编辑遵循线条式的流程:分析、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配置稿件→)设计版面→)校对签发→)印刷发行,而报网融合背景下则需遵循模块式的编辑流程,即根据不同媒介渠道的传播需要,实现网络新闻的层次化加工、模块化编辑和专题化组织,并最终达到多媒体的整合传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从服务读者向服务“读者+网民”的用户的转变
报网融合背景下的读者实现了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型,他们不光从报纸网络那里接收信息,而且还参与新闻报道,推进报网互动。对新闻编辑来说,面向用户的服务和面向读者的服务显然有所区别。我们看到,是报网融合以后,传统媒体建立读者俱乐部的设想才真正得以实现;也是在报网融合以后,传统媒体的社会整合功能才得以进一步放大。此外,网民用户和传统读者的信息需求和接收方式也不一样。这对具体新闻编辑工作也会带来进一步的要求。不仅如此,传统读者和网络用户的阅读习惯也在互相影响着各自的编辑方式。 4 从报纸编辑部到全媒体编辑部的转变
所谓全媒体,按通俗的说法,就是以图文、音视频、动画、图表等多种媒体形式来表现信息的一种媒介形式。报网融合突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流程,在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和所有形态的媒介介质基础上实现整合传播。于是,采编管理不再是一报一网各行其是,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传统比较单纯的报社编辑部变成全新的全媒体编辑部;传统报纸编辑则变成了全媒体编辑;编辑对稿件的处理从过去记者交稿时的干预到提前介入,并不断贯穿自己的编辑意图,提高新闻产品质量;编辑的核心业务从版面制作转向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新闻内容创造,同时在文字精致化、图片优质化、文稿多样化上下工夫,为报纸和网络提供多种新闻产品;编辑流程上实现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个渠道、多次发布的全方位、数字化传播。因此,新闻编辑人要有全媒体的服务意识,整合一切可以表现的传播形态,全面聚合新闻,并实现无疆域的有效传播,以构建全媒体的新闻平台。 三 报网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的教学改革
就历史而言,新闻编辑教学可以追溯到1919年徐宝璜为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员开设“报纸编辑”课,迄今为止已有90余年的历史。然而,90年来的新闻编辑教学基本都是在传统新闻学(特别是报学)的视野下展开的,其教学内容基本上按照传统办报流程逐次展开。显然,在今天报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报纸编辑流程式的教学已经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了,新闻编辑在教学定位、内容革新和教法选择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 1 新闻编辑课的教学定位: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
传统报纸编辑教学注重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报纸业务能力,注重稿件修改、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微观报纸编辑业务的教学。然而,随着报网融合时代的到来,这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培养出“报网新闻社”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在报网融合背景下,报社趋向多样化、网络化和融合化,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高水平、复合型的特征。所谓“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与制作于一身,一人抵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一专多。因此,在新闻编辑教学上,我们必须摒弃过去单一式的教学模式,从立体性、高能性、多面性三个方面来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在立体性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方面,教师不仅讲授新闻编辑理论,还应引导学生形成人文社科各方面较宽泛的知识面,尤其要把媒介融合观念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多媒体意识和多媒体技能。在高能性培养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媒介融合视野下的事实判断能力、价值分析能力和内容表达能力,除了传统新闻编辑教学所传授的报纸设计、版面编排等内容外,还要让学生熟悉发布系统、图片处理技术、网页基本操作、多媒体运用等知识;在多面性培养方面,教师传授学生新闻传播领域尽可能多的知识构成,既让学生学习报纸新闻采编模式,又让学生了解网络编辑等不同形态媒介的传播特点与理念等。因此,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是当前新闻编辑教学的基本定位。 2 新闻编辑课的内容革新:宏观编辑与融合实验
在报网融合背景下,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融合能力”。这种“融合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融合呈现了新的反思对象——“融合文化”;在解决问题的方面,融合提出了知识与技能多样化、综合化的要求;在管理能力方面,融合不再仅仅要求对于单一类型媒体的管理能力,而是对于媒介平台的综合管理能力。因此,报网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调整和规划:一是进一步深化宏观新闻编辑的教学内容。所谓“宏观编辑业务”是相对于编稿、组版、节目制作这些“微观编辑业务”而言的,它是指在微观编辑业务开始之前,新闻编辑对媒介的定位、对媒介产品中新闻单元(指报纸的新闻版及新闻性专版专刊、广播电视的新闻频道及新闻性栏目、网络媒介中的新闻网页等)的总体设计、对新闻采编机构和采编流程的设置、对新闻报道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等,这些工作统称为“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在报网融合背景下,宏观新闻编辑业务呈现出传统报纸设计和报道策划完全不同的特点,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环节加以不断补充和完善。二是进一步改进报网融合背景下的编辑实验教学。传统编辑课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学习常用报纸编辑软件方正飞腾,然而,在报网融合背景下,仅仅学习方正飞腾软件是不够的,应该将多种媒体的实验课融合起来,将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实验教学融合起来,建立多媒体传播实验室。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已经着手建设这种媒体融合实验室,通过融合实验课程的设置,可以有效解决报网融合背景下编辑技术的实践教学。
3 新闻编辑课的教法创新:模拟教学、案例教学与研究式教学的有机融合
根据报网融合背景下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定位,新闻编辑教学应该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模拟式教学。所谓模拟式教学,就是要教师以模拟新闻编辑部的方式组织教学。一个课堂就是一个编辑部或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编辑部,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编辑理论和编辑技能。例如,在媒介设计的教学中,让学生模拟报社的总编辑、报纸编辑、网站编辑,分别制定报社整体改革方案、报纸改版方案、网站改版方案;在报道策划的教学中,让学生模拟“XX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小组”或“XX活动特别报道小组”,组织学生召开多种形式的“模拟编前会”和“模拟策划会”,寻找报道选题,确定报道思路,形成报道方案,让学生策划的选题真正达到实用的价值;在稿件选择修改等微观编辑业务教学中,让学生模拟新闻阅评员,组织学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开展本地媒体的新闻监测活动,通过读报评报、读网评网等模拟活动带领学生进入一个仿真的实战环境中。这种模拟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激化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尤其是有关报网融合理念的教学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有效传授。
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实用培训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团队学习、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它不仅对提高学员能力和改变行为有所帮助,而且,也是学习结合实践的一种方法。和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提供案例资料并组织所有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教学以讨论为主,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共享控制权,而且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或者资源提供者处于次要地位。在案例教学上,我们不妨引入“大案例教法”,即整个学期围绕一个报网融合的大案例展开教学实践。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设计本地某一新闻媒体报网融合背景下的改革方案以后,不妨就以这家媒体作为后续案例教学的对象,在报道策划、稿件选择、稿件修改、标题制作、新闻组织等各个环节上都以这个报网融合的媒体个案为对象展开教学,使整个教学在一个连续的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案例库是案例教学的根本,国内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建设,其案例教学库建设可以作为当前新闻编辑案例教学的一个范本。
研究式教学。它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在报网融合理念教学中,我们不妨把报网融合的现象描述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深入报网融合的新闻媒体实地了解情况,让他们各自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加以研究总结,从而形成自己对报网融合概念的理解。在媒介策划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研究思考当前报网融合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等,鼓励学生做报网融合下媒体改版策划的方案,鼓励学生对某一具体的媒体机构展开个案研究。在报道策划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各种报道选题展开研究思考,鼓励他们广泛查阅资料、深入调查研究、走访专家学者、开展课堂交流,努力形成让学生带着思考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寻找选题,带着选题策划报道的良性教学效果。同样在稿件选择、稿件修改、标题制作等微观编辑业务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研究思考纸媒和网媒在微观新闻业务上的差异和相互影响,等等。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撰写编辑业研究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研究业务、表达观点的能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组织邀请业界人士参与学期末汇报答辩,为学生营造研究问题的成就感和仪式感。 基金项目:本文是兰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编号:2010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林如鹏,顾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网融合探析[J],暨南学报,2009(1) [2]杨清波,报网融合的现实瓶颈和模式构建[J],新闻界,2010(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赵培玺,打造报网融合的整体优势[J],传媒,2008(11)
[4]蒋晓丽,报网融合的效应:都市报面临的冲击与挑战[J],中国报业,2010(2) [5]黄仁雁,以流程再造实现报网融合[N],新华日报,2010-03-17 [6]李竹荣,董克柱,高素质传媒人才的培养对策[J],新闻战线,2009(10) [7]吴廷俊,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J]。新闻大学,2002(春季号) [8]单波,陆阳,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J],新闻记者,2010(3)。
[9]蔡雯,继承、拓展与创新——对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思考[J],新闻战线,2008(3) [10]郭晓来,什么是案例教学[N],学习时报,2007-12-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