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txt>论述题
1、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 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我
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试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答:(1)从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从作用上看,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
5、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6、说明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意义。
答:(1)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a、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b、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2)掌握本质
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a、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对立的,我们对事务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b、本质的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7、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答:(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按规律办事。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样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8、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的经济。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以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9、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并指出唯心主义运动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主要错误。
答:(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方式。(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于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0、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如遇到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又具有良好的医疗设备和必要的药物,就可能得救,起死回生;如果遇到不负责任、医术不高的庸医,又缺少必备的医疗条件,病人就可能命丧黄泉。但如果病人已病入膏肓,无论医术多么高明的医生,无论用什么灵丹妙药,病也不会有再生的可能。度结合这种情况,说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生命垂危的病人之所以能起死回生,是因他的机体还有再生的根据。(2)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生命垂危的病人,遇到两种不同的医生和好坏不同的医疗条件,就会造成起死回生和命丧黄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病人病入膏肓,机体内部失去再生的根据,无论多么高明的医生和多么良好的医疗条件,都不能使病人再生。
(4)既然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都起作用,所以在观察事物时,要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既要看到内因,又不忽视外因。
11、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1)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显露在外面,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2)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3)改革
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这种观念,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提出了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答:(1)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13、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真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第
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14、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答:(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地理环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2)环境与人口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根据我国国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5、试述社会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答:(1)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
【篇二: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参】
题
课程代码:037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o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a.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 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2.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一元论 b.二元论 c.唯物论 d.唯心论
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 a.生命物质的共性 b.自然物质的共性 c.有形物质的共性 d.一切物质的共性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5.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a.逻辑分析法 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精神分析法
6.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d.对立统一的原理 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相互依存的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8.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归纳、综合 d.识记、联想、假说 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 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血缘关系
1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a.艺术 b.宗教 c.政治 d.哲学
14.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人的价值追求 b.人的政治立场
c.人的情感态度 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5.具体劳动
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d.创造剩余价值 16.价值规律是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它由剩余价值决定 b.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c.它由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 d.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 18.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9.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20.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生产相对过剩 b.需求绝对减少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21.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是
a.年利润量/年预付可变资本 b.年利润量/年预付不变资本
c.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可变资本 d.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总资本 22.下列资本形式中不属于职能资本的是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农业资本
23.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权力机构、经营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三部分,与之相应的具体组织形式是
a.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b.董事会、理事会、职代会 c.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 d.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 24.政治经济学中的金融资本指的是 a.超大型、垄断性的银行资本
b.在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领域活动的资本
c.垄断的工业资本与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 d.资本主义国家银行和商业银行资本的总和 25.“过剩资本”的出现是
a.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 b.资本循环的物质基础 c.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d.引进资本的必然结果
2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b.垄断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7.下列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a.黑格尔 b.圣西门 c.费尔巴哈 d.李嘉图
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 a.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d.实现主义
29.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同时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
a.社会主义社会 b.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信息社会
30.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全人类的彻底 c.消灭等级制度和阶级差别 d.促使国家自行消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正确的有
a.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的科学
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实现主义
32.除了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还有 a.质量互变规律 b.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现象表现本质的规律
33.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在于否认了
a.真理和谬误的严格界限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d.真理的绝对性 35.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a.渔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36.简单商品经济中包含的各种矛盾有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37.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来自
a.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 b.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
c.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 d.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38.级差地租i形成的条件有
a.不同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 b.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
c.同一地块连续追加投资的多少 d.同一地块连续追加投资的效率 39.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方式主要有 a.国家购买一部分私人企业的股票 b.原国有企业出卖一部分股票给私人
【篇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
学期末考)】
class=txt>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是(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是()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 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a、李大钊的理论b、思想c、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附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
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
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2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 能实现的,属于(d)
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 25.度是(b)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26.《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8.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
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e)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e.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e.使统一体分解
7.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cde) 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e)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e.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 9.辩证的否定是(abcde)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 e.既克服又保留
1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四、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识根源
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10.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