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

来源:客趣旅游网
单项选择:20 x 1’=20’ 多项选择:10 x 2’=20’ 填空:10 x ’=15’ 简答:8’+7’=15’ 论述:30’

绪 论

1. P2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

成的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观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伟大发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础)

2. P5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

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先进思想家们求索时代课题的尝试。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3.p 22 世界上的万物归结起来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活动的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P22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

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

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2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

6. p24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概念是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视角来规定的。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静止的关系、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物质的运动)

8. p26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大方面

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27(简答)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如何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四、 意识具有指导。

11、p3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2. p3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三个观点:矛盾、联系、发展)

15. p36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 P58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

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2. P59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

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大基本因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3. P60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4. P61 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5. P62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三、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6. P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一、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二、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7. P67进一步阐发了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

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8. P68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

9. P69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辩证关系可概括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

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0. P70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

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11. P82 论述:为什么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 P84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

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两种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3. P10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4. P103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的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

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15. P104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6. P107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7. p11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8. P110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19. P11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别包括三个方面)

20. P11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中的普遍存在的必然规

律。

21. P118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重要)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2)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

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的关系,商品价值的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即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 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26.P153 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算。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8. p156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不变的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19世纪70年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贸易全球化(由于更为便捷的通信和运输条件的出现,日益先进的贸易手段的使用以及各国采取更为开放的贸易。) 金融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