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周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周集体备课教案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丑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文章的意蕴,获得思想上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领会文章的意蕴,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方法:引导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能给其一个明确的界定吗?是的,不能。因为判定的角度不同,因素不同,那么对美丑事物的感情也就不同。 今天,让我们借助贾平凹的一篇散文,来曾强我们对美丑的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介绍:

第 1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西安市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三、 指名朗读课文,同学听,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听到的感受。 四、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加深对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掌握阅读、鉴赏散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抑扬先抑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文章的意蕴,获得思想上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第 2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领会文章的意蕴,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方法:引导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昨天我们初步熟悉了这篇课文,今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其中的内容。

二、分析:

1、速浏览一下课文。思考文章先写了丑石什么,又写了丑石什么?(各用一个字来概括)理解:先写了丑,又写了美。

2、速度第一段,思考:文章第一段作者走写到:“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作者“遗憾”它什么,为什么“遗憾“呢?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理解:从三个方面回答A、黑黝黝地卧在那里(从颜色上说很暗,不着人喜欢);B、牛似的模样(从形状上说其蠢笨);C、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多碍地面(说其没来历,没人关心,还碍地面)。起到了总起的作用。

3、外在条件不好,就要从内在去弥补,那么丑石弥补了吗?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理解:突出了丑石的无用:垒不成山墙;压不成台阶;凿磨太细。用比较的方式证明丑石的无庸,就连花都嫌弃它,只有杂草眷顾它,而孩子们也不喜欢它

4、总之,不仅外表不好看,还这么地没有用处,这是不是就证明了丑是真的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呢?对,不是。终于被一个科学家慧眼识珠,发现了它的潜能,速读第六段,思考你怎样理解“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中的“拉直”?

第 3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5、理解:眼光是无形的东西,拉直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作用是写出了科学家那种意外的惊喜和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画的活灵活现。体现了丑石的不同凡响和科学家的慧眼识珠。

6、“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的将它运走了”中的“小心翼翼”说明了什么?理解:丑石的价值体现。说明人们对这块丑石是非常爱护、珍惜的,与我们对丑石的态度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7、“这使我们很惊奇”中的“者”指代的是什么内容?理解: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结合上下文看)

8、作者对丑石的感情也有一个大的变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这叫做“先抑后扬”。

(作者本意是要赞扬“丑石”,但他并不急着赞扬,而是首先极写丑石的“丑”,写它无一用处,人们是如何的讨厌它,然后笔锋一转,说它原是一块非同凡响的陨石,进而盛赞它的美妙和伟大之处。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提问了几个学生的看法,经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既吸引人,又能取得强烈的效果。)

9、分析了文章的思路与写法特点后,请学生思考并讨论:讨论: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0、总结归纳:这是一篇托物寄意、抒写作者对生活哲理体验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一块“丑石”的描述,从人们对“丑石”认识的变化,生发出许多感慨,并由此推想到社会上的此类现象,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 4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三、作业:

1、本文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感悟。你能为本文另外协议各结尾,表达你对丑石命运的感悟吗?

2、片段练习: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先写了 丑 无一用处——讨厌它 又写了 美 非同凡响的陨石——盛赞

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

东施效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读懂字音,疏通字义,感知课文。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美感,明确寓意,人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3)、理清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把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指导写清楚解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 5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教学重难点:

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课文。并能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并能将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教学方法:引导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庄子写的《东施效颦》。你了解庄子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先读读译文。

2、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再读译文。

反复朗读,把文章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读懂寓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

2.西施美:

“西施病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你体会到什么?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吧。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赏心悦目,东施也来学学吧!她美吗?

第 6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从哪看出来的?

4、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2)能用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 (3)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4)你想对东施说什么?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1、小组讨论: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切实际的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六、作业: 背诵《东施效颦》 教学反思:

第 7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楚王好细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疏通字义,感知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明确寓意,体会古汉语的特点。 (3)、能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分析,激发学生 2、过程与方法:

把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指导写清楚解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辨别生活中什么是真正的美。

教学重难点:

读准字音,疏通字义,明确句意,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引导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施效颦》这则寓言,知道了西施“捧心而颦其里”,那是——(生答:美),而东施“捧心而颦其里”,那却是(生答:丑)。在这美与丑之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生答:不切实际的生搬硬套,会落了一个适得其反的效果。)

2、是的,这就是寓言的特点——借助生动、浅显的故事表达着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继续来学习另外一则寓言,也要继续来探讨“美

第 8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与丑”的话题。这则寓言就是——(板书课题)

3、理解题目中的“好”;理解题目意思。 4、就题目,提问题,把把问题记在旁边。 (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提些什么问题?)

(预设将问题归纳为:楚王为何“好”?“好”成什么样子?“好”的结果是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既是借助上篇的回顾而不着痕迹地引出本篇,也是通过总结寓言特点而做到未学心中已有数,起到“未见其人先闻其韵”的效果;而提问题,是对课文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的培养。)

二、诵读古文

1、流利、正确地读课文。 ①请一生读课文。

注意纠正读音。(如:皆、胁、朝、黧)

②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读”,而且要放开声音大声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自己越读越顺口,越读越明白。现在就请同学们放开声音大声读,读几遍你自己定,只要你觉得自己能把课文读流利了,你就停下来。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④请两名学生读课文。 2、有节奏地读课文。

①读流利了,那是读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要读得有节奏,要有古风古韵。先听老师读。

②师范读;指名一生读;分男生、女生读。

第 9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设计意图:“反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亦是这个道理。在此环节中,并不是盲目地读,而是有目的、按层次的读,从而使读得有效。)

三、理解课文、体会寓意 (一)古译文对照读。

1、师与一生示范:学好古文的第二个重要方法就是借助译文理解意思。现在,我来读古文的第一句,谁来读译文中相应的意思? 再来交换一下,你来读古文,我来读译文。

2、同桌协作:就像这样,同桌两个也把其他的两句的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

3、你现在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了吗?

(对照着读呀读,不知不觉就读明白,这个方法以后要坚持着用) (二)结合课前问题理解课文。 问题一:“好”成什么样子?

1、文中第一句写道(看着课文中的句子,全班齐读)

2、“昔者”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交代了整个事件的起因——在以前,有一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

(板书:楚灵王——好士细腰)

知道楚王这个特殊的“好”后,大臣们的心里会想什么? 在那个帝王霸权的朝代里,伴君如伴虎呀,君王好的是细腰,而自己却是水桶腰,这怎么可能得到君王的宠爱。唉,能有什么办法,做大臣的只能“投其所好”了。这下倒好,这个“好”,使朝庭上下成了什么样子呢?

第 10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3、指名生读句子。

4、重点理解文中第二句话: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不明白?(提出,并共同解决) 师与一生配合,演示“胁”、“带”、“扶”这几个动作。

大臣们为何会“扶墙”才能“然后起”呢,别急,我们先来看看前面小半句。

“皆以一饭为节”是什么意思?“皆”强调了什么?(所有的大臣) (板书:众大臣)

那么,都会有些什么样的大臣们在“以一饭为节”,在“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文弱书生“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尚且易些,请你们想想那些人高马大饭量又大的人 在“以一饭为节”时会怎么样呢?那些身材魁梧的大臣在“胁息然后带”时又会怎么样?

你现在明白他们为何要“扶墙”才能“然后起”了吗? 读读这句话,读出大臣们的痛苦的心理。

大臣们在细腰过程中,他们会有思想矛盾吗?猜猜他们怎么想的。 再试着读读这句话,读出大臣们的矛盾的心理。 再矛盾、再痛苦,他们有停止细腰吗?为什么不? 他们在巴结讨好、在阿谀奉承。(指向问题二) (板书:众大臣——投其所好) 问题二:“好”的结果是什么?

1、这一切源于楚灵王的“好”,而这个“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找出文中描绘的句子。

第 11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2、全班齐读。

3、理解“黧黑之色”的意思。

4、你能想象在上朝时各位大臣的表现吗?(用“有的„„有的„„”描绘)

5、这就是投其所好后的可耻、可悲的下场。 (完整板书:众大臣——投其所好——可悲))

(设计意图:文言中的或人或事或物,离学生都比较遥远,而“想象”跨时空式地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内容情境更具体、人物形象更丰满,从而推动了对文言的理解。)

(三)体会寓意

1、指向问题一:楚王为何“好”细腰?

至于楚王为何好细腰,我们不得而知,但你怎么评价“楚王好细腰”这个喜好呢?

(引导,并完整板书:楚灵王——好士细腰——可笑)

2、寓言往往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道理又往往隐藏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结合板书,分析文中的这两种主要人物,想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3、畅所欲言。

4、师小结。(适机引入: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 四、读写结合

1、故事讲到这就结束了,但是,你认为文章的结尾还可以写点什么?

(引导:楚灵王见满朝细腰但均黎黑之色会有何感想?大臣们会继

第 12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续细腰下去吗?事情是否还有别的转机?)

2、生动笔。 3、展示,评议。 五、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楚王好细腰

楚灵王——好士细腰——可笑 众大臣——投其所好——可悲

教学反思:

做一个最好的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对文章的学习,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把握文章中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文章亲切、自然的文字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对文章的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第 13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位学生写信向老师倾诉了内心的苦闷与疑惑――在家里,帮助家人做家务的时候经常会越帮越忙,受到训斥;在学校,由于成绩不理想,觉得同学们瞧不起自己,故意疏远他,自己常常感到很孤独。结尾他向老师询问自己是不是一无是处,没有希望。

教师:有类似心理状态的学生请举手(借此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大致情况。)

板书课题:做一个最好的你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读 指名朗读课文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探究学习 1.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说说明白了什么?

师:作者列举了美丽容貌却依然“灰心丧气”的这一怪现象,引出自信对人的重要性这一观点。

2.罗森塔尔的试验是怎么做的?快速读2—3自然段说一说。 师:大家注意罗森塔尔说的这句话“其实,我对这些学生一无所知,完全是随意挑选的。”进一步印证了自信心的神奇作用。

师:用事实开头运用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表明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时设悬念,引人入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 14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1~3自然段 二、继续探究课文

1.罗森塔尔的实验做完后,得到了什么结论,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到。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个结论对你有什么启发?

2.怎样才知道自己有没有信心,我们看第二部分的测试题,看看这些是刚才的测试题,哪一条选否了,为什么?决定怎么做?

我们看第5自然段的调查结果,哪些句子采用了修辞手法,什么手法?

3.怎样才能树立自信心呢?我们看第三部分,指名个人读,有几种方法?

第7自然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记住这些方法老师编了儿歌: 你拍一,我拍一,自己喜欢自己哩 你拍二,我拍二,做好小事很重要。 你拍三,我拍三,自己喝彩勇向前。 你拍四,我拍四,坚持一下敢冲刺

学习了这几条树立自信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你在生活中能做到吗?

4.在你失去信心时你是怎样做的? (姚明的故事、高红的故事„„) 5.结尾的部分

文章用诗一样的语言作结尾,谁愿意读一下?注意诗的韵律。 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谁愿仿写? 可以这样写:

如果不能成为鲜花,那就当一片绿叶。 如果不能成为诗人,那就当一个爱好者。 如果不能成为伟人,那就当一个平凡者。

第 15 页 共 16 页

第三周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冯含成

还可以这样写:

如果不能成为大厦,那就当一个基石。 如果不能成为大雁,那就当一个小鸟。 如果不能展翅飞翔,那就默默行走。 三、总结归纳,深化主题: 送同学们一句老师写的话:

“自信是风,能带我们飞翔,自信是浪,能诠释我们的胸怀”。 我们的生活等待我们去学习,我们的未来等待我们去创造,可这需要我们有一颗愉快而且充满自信的心,需要我们坚信自信的自己将格外引人注目、格外的美!祝愿同学们,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的美丽人生,像那条小路、那条小鱼、那颗星星,永远做一个最好的你!

四、作业设计:

1、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 推荐阅读:毕淑敏《我很重要》 板书设计:

喜欢自己

做一个最好的你 做好每一件小事

(自信) 为自己喝彩

再坚持一下 教学反思:

第 16 页 共 1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