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宋代雕塑的世俗化发展趋向

宋代雕塑的世俗化发展趋向

来源:客趣旅游网


宋代雕塑的世俗化发展趋向

宋代宗法制度的影响,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雕塑者的社会地位,城市商业的日渐繁荣,道教文化的蓬勃发展。

标签:宋代雕塑;世俗化;匠人;俗讲;上层社会

宋代雕塑的世俗化发展在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宋以前的雕塑主要以为佛道和陵墓服务为主,隋唐以降,民俗化发展开始抬头,到宋代达到一个繁荣状态。

在《中国雕塑史》上这样描述宋代雕塑的世俗化:

宋代雕塑的致命弱点(或可称特点)就是过分的世俗化,严重的削弱了雕塑艺术所应有的纪念性、恒久性,更谈不上雕塑艺术在空间上、体量上的追求;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作为雕塑艺术众多分支的一种——民间工艺雕刻艺术,却由于世俗化而得以大力弘扬,像现代的泥、面、糖等彩塑,以及石、玉、牙、骨、竹等雕刻以及金工、漆雕等技艺,大多可以把他们的肇始年代定为宋代。

这里虽然道出宋代雕塑的弱点,但也对宋代雕塑的世俗化发展做了肯定。纵观中国的古代艺术史,中国的雕塑与西方相比较,我们的古代雕塑是苍白无力的。或者说,我们对于古代雕塑总是不能象描述我们的绘画那样理直气壮。

一是宋代儒学和中国特有的宗法制度的确立。在宋代更加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民对自身自由性发展和认识。二是宋代对于强身健体的态度。宋代讲究以文治国,(对于武将出身的人往往也会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如岳飞的《满江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成为一种美德炫耀。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往往更加蔑视体力劳动。而雕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一种体力活。三是古代士农工商的群体地位排列。由于上述原因,群体地位的排列方式更是进一步道出了作为手工业的地位之低微。在宋代出现的世俗化雕塑首先是以手工业的形式出现在人民面前,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这种地位的排列,把世俗化发展的雕塑排在了末位。

在中华民族备受外族凌辱的南宋阶段,上层建筑的精神意识更趋向于消沉没落,大部分时间倾向于享乐奢靡的现世苟安生活。人们更关注现实的享乐,更关注雕塑对现实中个体的享受。而雕塑的诞生与存在之初主要取决于帝王及统治者们的审美取向,中国的王宫贵族自有其审美观和艺术观。与西方相比,同样是出于显威、的目的,中国的王宫贵族往往回避了西方式的直接塑造自己,而是采用了龙凤、狮子、麒麟等瑞兽以及仆人、、武士来烘托自己的伟大与神圣。隋唐以前,陵墓及佛道雕塑的盛行说明了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讲,雕塑与绘画应该是互通的或者说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但是,比较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以雕塑与绘画者的地位来看,绘画家一直备受推崇,即使有些画家在雕塑

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也很少提及他的雕塑,而总是以绘画为名备受推崇。在宋代,国家机构设有书画院,书画院的人员享有很高待遇,当时的画家以能够进入书画院作为荣耀,或者说,进入国家书画院标志着个人已经具有极高的绘画成就。有些画家可以随时侯诏进入宫廷,甚至可以与至高无上的皇权统治者探讨画技。而雕塑家的地位堪称可怜,这个仅从称呼上可见一斑,对雕塑者冠之以“匠”的称呼,总是与三教九流排列在一起,无论雕塑的成就再高,也仅是一个匠人而已。

虽然上层建筑不重视雕塑艺术,使得主流雕塑的发展趋向衰微。却在另一个方面促进了世俗化雕塑的发展。从世俗美术的发展来看,在绘画方面,风俗人物画颇为流行。宋代著名画家中,有很多是专门擅长民间风俗画及儿童画。如南宋的李嵩、苏汉臣等,都长于画儿童嬉戏的货郎图或百子图。这也无形中促进了雕塑的进一步发展。据文献记载,在北宋时代,著名的邮州(今陕西富县)民间塑工田圮,即以善塑小儿驰名。

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曾谓:“邮州田氏作泥孩儿,名满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一对至十缣:一体至三十千。一体者或五或七也。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予家藏有一对卧者,有小字云“鹿畴田圮制”。

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师旧俗,七月,七夕,潘楼街……南朱雀门夕嘀及马行街,皆卖摩喝罗,乃小塑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值数千者。”又谓“摩喝罗,惟苏州者极巧,为天下第一,木渎袁家所制益精。”

宋人金盈之《醉翁谈录·七夕》谓: “京师是日多搏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渭之摩喝罗,大小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南人目为巧儿。”考证“摩喝罗”的名称,很可能与佛教中的天龙“摩喝罗伽”有渊源关系。到宋代,演变为小儿形土偶的别称。宋时风俗,在每年的七夕节,多以这种玩偶作为妇女多子的祥瑞象征。京城开封盛行此种风习。誉满天下的鹿州田氏泥人,也正是由此而得名的。

在被笼罩于儒家哲学思想之下的宋代理学,渗入到整个上层社会的思想意识中,拜佛供神等已不为上层建筑所依重,开凿佛窟、建造神庙、雕塑造像的流行风,失去了发展的凭借。并且由于城市商业的繁荣,促使社会意识更倾向于现实,佛教虽然也有传播和发展,其教义也不能不结合于世俗的现实生活。在宋代,有很多人把佛经故事作为民间说唱的评话话本,寺院中也仍然有盛行于唐代的所谓“俗讲”,内容多与佛经无关,而是一些世俗生活中的历史故事。在这种情况下,神的形象也无形中走向世俗化和人间现实化,由此出现了宋代佛教造像多是接近于人的罗汉和观音,这当然与佛经教义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由于北宋在宣和初年,统治者一度信奉道教,曾诏令合佛、道为一教,称释迦佛为大觉金仙,菩萨称为大士,佛、道造像衣冠可以通用,以致佛教传统上的造像轨范受到轻视,这也是宋代佛教造像在数量上减少,在形象上趋于世俗的重要原因。

《美的历程》一书在论及中国的佛教美术“走向世俗”一节中所说:“历时数

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在宗教雕塑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易,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堆和美的理想,大体可划为三种,即魏、唐、宋。魏以理想胜,宋以现实胜,唐以二者结合胜。”所谓宋以现实胜,是指包括佛教造像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宋代佛教雕塑的题材,罗汉群像特别多见。早在唐代就有雕塑家杨惠之在洛阳广爱寺塑制五百罗汉像的记载,宋代对于罗汉像的塑造就更为普遍。宋代的其它造像,包括山西太原晋祠宋塑,都是走向世俗化的特点之一。

从现存的宋代雕塑可以看出,世俗化的发展开始深入人心,并占有一席之地。作为雕塑的一种,民间工艺雕塑开始堂而皇之的为现实的个体服务,当然还仅仅是停留在民风民俗的表现上,但是,这在一直将神化的佛道造像寄托来生相比已经是神与人的直接对抗了。

通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宋代雕塑在走向世俗化时所经历的历程。一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导致世俗化的发展。二是城市商业的繁荣促使社会意识更倾向于现实。三是宋代儒家哲学渗入到整个上层社会的思想意识中,拜神供佛已不为统治阶级所倚重,即使有传播也是以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形式,观音、罗汉居多就是鲜明的例子。四是时局的动荡不安,连年的兵灾天祸。导致人民的及时行乐思想的诞生。宋代雕塑在这样的环境下加大了走向世俗化的脚步。

参考书目:

[1]《中国佛教简史》方立天主编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7-1第1次印刷;

[2]《中国道教简史》唐大潮编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6-1第1次印刷;

[3]《中国雕塑史》梁思成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1-1第1次印刷;

[4]《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中国美术史教程》主编 薄松年 编著 陈少华 张同霞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9月第1版、第5次印刷;

[6]《西方美术史十五讲》作者丁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1版、2003年10月第1次印刷;

[7]《中国美术史大纲》作者叶朗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5年11月第1版、2003年6月第7次印刷;

[8]《西方文化史》徐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2003年1月第2次印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