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 浅谈厘德嬗变对当代医患关系B,"]I-]llm 安徽师范大学学院[摘王卫华 要]自近代以来,道德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过程中。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传 统道德规范体系被打破了 医患关系从本源来说,是道德关系的表现形式,道德观的嬗变,促使了医患关系的变化。本文拟从道德 嬗变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来入手,探讨市场经济下的医患关系需要建立新的医学道德观。 [关键词]道德嬗变 经济 医患关系 医学道德是医疗实践的产物,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观 关系。正是这些人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 念的影响与制约,它随着丰十会的文明进步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 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传统道德规范体系 被打破了。个性和个性自由是商品交换关系普遍发展的产物,市 展,并体现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医患关系当中 。 代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自我改革 场经济关注个人的权利,肯定个人对利益的追求,认为个人在追求 中形成的,这种改革对社会生产生活和观念的冲击很大。在计划经济 利益的过程中也增进了社会公利。在市场经济下,道德规范体系 时代,卫生事业一直突出丰十会福利性,通过一系列的体现出来如: 由注重个体对社会和群体的义务转变为注重个体的权利,集体利益被 公立医院、公费医疗。1954年,我国第一部草案明确规定 J,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权利,随后在企、事业单位实施公费医疗和劳保 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基层 生机构。在长期的社会福利公费医疗制度 下,患者看病基本不用自己掏钱,全额补助公立医院的,也让 医疗机构不用担心运营成本和医务人员的T资支出。此时医患双方没 有经济利益冲突,医患关系比较和谐。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义医疗 保障制度是建国初期的特定历史环境决定的,对保障生活、发展生产和 维护礼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 公费医疗和劳保制度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 有效的费用制约机制,在没有个人分摊医疗费用的情况下,浪费现象十 分严重。l978年全圜公费、劳保医疗医药费支出为27亿,1995年达 654亿,以年平均23.3%的速度增长,这远远超过了同期国家财政在医 疗费用上预算的年均12 5%的速度,国家财力不堪重负 。医疗的 改革势在必行,圉家开始实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疗费用的支付直接 与个人负担挂钩,与此同时,对公立医院的投入逐步减少,医院的 运转主要靠医疗活动中患者支付的费用来维持,医疗服务的市场化促 使医院的公益福利性淡化。一方面是医疗服务需求方要求的公益福利 性,另一方面是医疗服务供方的市场企业化,这种转变中产生的双 重评价机制导致_『医患双方的利益冲突,医患关系开始恶化。 目前,公立医院的运营成本中,的投入仅为6%,还有94%的费 用要靠医院自己挣,这种从机制上产生的市场导向化迫使医院追求一 定的经济利益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而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又决定 了它具有福利性质的一面,医院陷入了利益和道义的两难抉择中。救 死扶伤是医院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一味的要求医院无偿付出,医院也 难以承受,最终牺牲的还是大多数患者的利益。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 实践的执行者,更是被推到了道德冲突的风口浪尖上。 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状况。一般 来说,当道德适合经济基础及由它决定的文化生活时,道德对社会生活 起积极作用并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个人的品德” 。以“家族本位主 义”为价值原则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属于封建主义道德观,是在封闭式的 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适应于封建主义发展的需要。它强调整 体利益,突出“正义”、“明道”,高扬道德义务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 淀成“人和”、“贵义”等民族心理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在特 定的历史条件下,如外族入侵时,这种道德观可以转化为重国家、重民 族的利益,它符合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重 义轻利”或者说“去利怀义”的观点把道德与个人利益完全割裂开来和 绝对对立起来了,束缚了个性自由和压抑了个性发展。 白近代以来,道德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过程中,中国以“个性自由” 反对“家族本位主义”为主题的近代伦理变革历时百年。民主的胜 利,是对被封建压迫和民族压迫束缚着的中国人民个性的,然而, 中国还处在农业社会,经济基础薄弱,还没有完全摆脱“家族本位”传统 道德价值原则的影响。从完整意义上说,传统伦理思想的变革还没有 结束。建国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 运动下,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甚至是无条件的服从集体的思想,把“最广 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与“个人利益”变成了绝然对立的两个概念,把 个人看成是为集体服务的工具,抹杀了个人利益,压抑了个性自由。 “集体主义”的伦理原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全面、科学的解释, 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开放后转换经济,需要从思想 上改变传统认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推进传统伦理思 想的历史变革。 医患关系从本源来说,是道德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个人利益与他人 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依靠一定道 德规范和风俗习惯来维持 。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 一定社会人们利益关系的体现,其内容也将随着这些关系的发展变化 而变化。马克思说:“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 还原为个人利益,通过对个人利益的尊重而促进集体利益的实现。 道德观的发展,促使了医患关系的变化,市场经济下的医患关 系需要新的医学道德观。“医乃仁术“的传统道德观要求医生置己身于 度外,把个人的利益追求完全消融于对患者的服务中,传统道德观应用 到目前的医患关系中将造成对医患关系认识的误导。它掩盖了医方对 患方的利益需求,导致医患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不明。国家对医疗机构 的投入减少,医方必须通过医疗服务来获得经济利益维持生存。医方 通过实施的医疗行为为患方解除病痛,有获得相应利益的权利。如果 认定医方对患方实施医疗行为是仁术,是医方高尚道德情操的趋使,就 消解了患方应承担的给付义务。医方单向的义务行为,最终会导致患 方参与权、自主权和知情权等权利的丧失 。道德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 利益的等价关系或者平等关系。这种等价关系表现在人们在经济利益 上的对等关系和人们在基本权利上的对等关系。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最 基本的是经济生活,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利益的关系,因此, 作为调节人与人社会关系的道德不可能违背经济生活中利益的等价、 平等的准则,否则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生活的紊乱和人与人关系的失调。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在医疗的改革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变 化的大环境下,继续宣传把医方实施的医疗服务行为等同于无私奉献 的义务,就不能对现状有所裨益了。在目前的医疗下,医务人员以 从医为职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普通个体,他们既有职业的责 任,也有争取和获得利益的权利。任何神话对他们来说都不免缺少尊 重。如果一味地提倡医方的奉献精神,只会提高患者的期望值,它不但 不能解决市场经济下医患利益冲突的问题,甚至会导致医患关系进一 步恶化。西方的功利论肯定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强调顾及他人利益,把 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同公益事业和利他结合起来,力图运用道德的力量 来维持商品经济所必须的秩序。但是功利主义并非就是西方伦理学的 专利品,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功利主义,任何阶级的理论在 不同的历史时代都贯穿着适合本阶级发展的某种功利原则,只是表达 方式不同而已 。在市场经济的下,我国如何解决好道德和利益的 冲突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既是理论的 需要,又是实践的呼声。现代医疗卫生事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建立科学 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与此相适应的道德观,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任何忽 视、回避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利益的想法和做法是不现实的,也不 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正确看待医方利益问题及如何引 导医方正确地看待利益和对待利益才是当务之急的事。正确地阐述和 明确地提倡社会主义功利主义,把其应用到医疗卫生领域,最大的益处 就是判断或行为时,以患者和社会大多数人利益为重。同时兼顾医疗 机构利益及医务工作者个人正当利益,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按照符合 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向进行分配,从而避免浪费 。 参考文献 [1]李东临,李志宏.对现代医患关系的初步探讨[1].山东医科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9-40 [2]李霁.诚信与中国患医关系的重塑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 位论文). [3]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4]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 [5]冯兆棣,冯同强等.医患关系的文化背景[7].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5,11(11):669—671. [6]张绍仪.医惠关系传统认识的弊端__1].西部医学,2006,18(1) :113-115. [7]王明旭,尹梅,严金海.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n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