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释刍议 ——以文言文注释为例 画张玉英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位语文老9币说:“我的学生不 怕学习文言文”。真的吗?我的学生可是很怕的。不由得 产生进一步研读的欲望。这位语文老师说他的学生因 为感兴趣于纠正教材中文言文注释的不到位或错误之 处.因而产生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难道语文教材的注 释真有很多不到位或者错误的地方吗?在教学中特意 关注了语文教材的注释,笔者还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释的不准确性。如《伤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 闻”的“称”的注释是“相当”.猛然之间我还在纳闷怎么 是“相当”呢?不是“两方面差不多”的意思吗?经学生讨 论,此处“相符、符合”的含义更恰当。再如《马说》一文 中“策之不以其道”的“策”的注释是“用鞭子打”.如果 真是这样的话.这句的翻译是“用鞭子打马却不用鞭打 马的正确方法”。怎么读怎么别扭,如果将“策:鞭打”引 申为“驾驭”或是“驱使”,句意就通畅而明了。《送东阳 马生序》一文的注释“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中“组袍敝 衣”的注释是“破旧的衣服”.但细致推敲,它的解释应 是“名词作状语,穿着破旧的衣服”。 在网络上搜一搜。关于注释不准确的讨论不计其 数。注释是学生学前预习的一个重要参考,尤其在文言 文学习中。它将辅助学生疏通文言大义。而教师不可能 在备课时先去求证课下每一个注释的准确性.在教学 前去纠正注释的失误之处。因此,这种只停留于表面 的、似是而非的、不到位的、不准确的解释不仅不能起 到辅助学生学习的目的。反而会妨碍到学生对文本的 理解学习 2.注释的回避性 还记得那次关于“豁然”解释的 争论,《桃花源记》中的“豁然开朗”的课下注释是“形容 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因此在练习 中.相当多的学生将“豁然”解释成“突然的样子”.而答 案却是“开阔明亮的样子、开阔貌、开朗貌”。开朗是开 阔而明亮的意思是为学生所熟知的.学生在已知基础 上断定“豁然”的意思是“突然地样子” 在讲解这个练 教学・质疑问难 II ll誉 习时,学生争论激烈,各持己见.只好通过权威词典来 寻求正确答案,没成想却导致了更加激烈的讨论。《辞 海》中“豁然”既有“倏忽、顿然”的含义,也有“开阔明亮 的样子、开阔貌、开朗貌”的意思。在讨论中,一个写了 “突然”答案的学生说:“一千个读者还有一千个哈姆莱 特呢!更何况我的判断还有根据.为什么说我的答案是 错的?” 这种争论在教学中曾多次出现,例如《马说》中的 “不以千里称也”的“以”,《伤仲永》中“自为其名”的 “其”等等。 正因为那些需要注释明确的地方.教材采取了回 避的态度,才有了上面学生的反问。注释的回避性为语 文教学带来了许多问题,加重~线教师的教学负担.导 致教学内容混乱和不确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容易 陷入困境 3.注释的唯一性 这种唯一性是相对于多元性而 言的。人们一直关注词语在不同语境下产生的歧义,其 实在相同语境下词语也可以产生歧义 正像第二点中 谈论的“豁然”的解读.这样的情况在初中六册语文教 材所涉及的词语中并不是个例。再者,课下注释不是只 涉及词语的解释,还有一些观点的解释,例如《与朱元 思书》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自富阳至桐庐”的歧 读。课下注释认为是作者笔误。当时就有学生提出 了另一种看法:文学作品不应该纠缠于其表述的准确 性,也许当年作者就是从富阳到桐庐的.“从流飘荡。任 意东西”一句是为了体现作者感受到的一种享受自由、 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并非实指。这能说学生 理解错吗?反倒是编者似乎过于纠结于一些表述形式。 纵观初中语文六册教材.课下注释没有一个是给 出过两个及以上解释的。难道注释就一定是唯一的吗? 通过上例.学生就予以否认.课下的注释是可以有多种 理解的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一直在强调开放型、探究型、 自主型的学习方式。但语文教材作为学习的载体 在这一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注释作为语文教材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也应该为语文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尤 其是文言文的注释。注释的多元化解读必将为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提供 有力支持。 那位“不怕文言文学习”的语文老师为了培养学生 质疑注释、引起学习兴趣,在学生面前经常强调“尽信 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 我在教学中也常说 这两句话.却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而是为了 63 举I l l, 教学・质疑问难 给注释中出现的问题寻找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 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是为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扫清 障碍的.但现行语文教材课下注释中的种种问题却为 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带来了困难,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对 语文教材的权威性产生质疑.看轻语文教材在语文学 习中的重要作用.降低语文学习效率。 语文教材的注释在教学中到底产生了哪些作用? 如果真像前文那位语文老师所说将质疑注释作为激起 学生学文言文兴趣的话.那语文教材注释的“作用”就 值得考究了。 『作者通联:陕西西安市第六中学1 细苇描写是专指人物描写吗? ——对《语参》细节描写表述的质疑 画张福圣 翻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2年1~2期 合订本.很欣喜地看到许多言简意赅的讲解和以一当 十的练习。在第115页中关于细节描写的解析——“细 节描写与特写镜头:前者专指人物描写,后者范围大一 些”,却引起了我的疑惑。在该文中,作者把细节描写的 外延限定为人物描写.并且说特写镜头比细节描写范 围大一些。为了解开疑惑.笔者翻阅了手上的几本资 料.相关知识摘录如下: 1.《辞海》中第2个义项解释为:“文艺作品中细腻地 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境和人物性格的最小单位。” 2.《解读与赏读》对细节的解释为:细节描写是对 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或周围事物所作的具体 而细微的描绘。运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塑造有血有肉、性 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的生活环 境,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3.《作文辞海》对细节描写的所作的定义为:细节 描写是附着在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或坏境、场 面、景物中的一种描写。它是其他描写的微观化。细节 描写的特点之一是依附性,它是作文中写人、叙事、绘 景、记言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行动 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场面和景物细节等。 4.《细节描写——解读(祝福)的一枚“锁钥”》(《中 64 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t ̄)2Ol1年6期 细节描写是指 对表现人物、情节和主旨有特殊作用的细微环节,包括 动作、肖像、神情、物件、景色、服饰、语言等“细枝末节”。 5.《寻觅生动描绘人物细节之津梁》(《中学语文教 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8期)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 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加以 具体描写 比较以上5种解释,我们就可以得出:细节描写是 一种特殊的描写方式,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环 境、场面和景物做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更好地塑造人 物形象、描绘生活画面、增强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人 记事.还是写景状色.都可采用。 其实.在苏教版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论据。如必修一 第95 96页中编者明确写道:“记忆中的景物有时是模 糊的.需要透过细节把他们从时间的深渊中打捞出来. 成为描写的材料。”并且举了《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描 写微雨寒村的例子。”在这里编者明确把景物作为细节 描写的材料和对象。还有鲁迅的小说《药》中第四部分 的场景描写也是一个极为精彩的细节——“微风早经 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 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 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 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正是这一细节,将小说 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又如江苏2010高考文学类文本《溜索》第6节中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 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 了神.皮肉开始抖……”就是通过牛溜索时流泪发抖等 细节.来侧面表现环境——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从而 反衬了人物——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象。 可见把细节描写归结为指人物描写是缩小了它的 内涵,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同时,把细节描 写与特写镜头构成一种对应.也是不正确的。 当然.这样的错误在我们的教材中也出现过。如苏 教版《史记选读》第78页的专题介绍也出现了类似的 错误:“司马迁善于通过尖锐的冲突、生动的细节、个性 化的语言、精彩的议论。采用烘托、对照、描写、夸张以 及互补等手法.把历史人物刻画的形象丰满.个性鲜 明。”在这段文字中“生动的细节”与后面的“个性化的 语言”也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改为“生动的行动细节”才 准确。另外.“描写”与前后的词(“对照”“夸张”)也形成 了一种种属概念混淆的典型语病 f作者通联:江苏兴化市第一中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