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庆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探析

大庆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探析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2021年第12期商SHANGYE业经(总第4期)JINGJI济No.12,2021TotalNo.4大庆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探析

(大庆党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1)

[摘要]大庆作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才逐渐开发建设的移民城市,因为其独特的城市发展背景,导致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前不可避免的城市发展问题。同时,有效弥补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医院无法满足老年人长期住院治疗的需求等问题,就更凸显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性了。针对大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的覆盖范围有限、参与主体单一、机构资金可持续性供给不足、专业护理型人才缺少等问题,提出了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路径选择:丰富医养结合形式,扩大覆盖范围;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完善扶持力度,促进资金可持续供给;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供专业养老服务。[关键词]大庆;医养结合;养老[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6043(2021)12-0028-03一、大庆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

(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养老。”[2]

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仍是以

“家庭养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60岁及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形式在发展。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适婚适育年轻人结婚和生产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3.26%,[1]

其中大

欲望的下降,导致现在我国的家庭基本呈现“4-2-1”的结庆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33.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构,也就是一个正常家庭的夫妻双方,要承担起赡养4名的11.47%。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老人和抚养1个孩子的重任。当代年轻人的工作压力以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从发布数据来看,我国60岁及以及教育下一代的压力正在逐步增大,使他们能够分担出上人口达到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7%,相比2010照料老人生活起居的时间越来越少,特别是现在的很多年上升了5.44个百分点。其中,

大庆市60岁及以上的老老年人患有老年疾病,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更是需要全年人口已经达到5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09%。也天候的照料,传统的养老模式根本无法使有需要的老人就是说,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大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得到专业的医疗护理及生活照料。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口增加了25.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重上升了9.62个发展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短板,所以更凸显出发展医养结百分点。由此可见,大庆的人口老龄化增速已经超过了全合养老模式的重要性。

国水平,人口老龄化趋势非常严峻。另外,由于特殊的历(三)医院无法满足老年人长期住院治疗的需求史背景,大庆在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因为石油资源的开目前,大庆全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3.31万人,患发而进行建设,所以第一批从全国各地奔赴大庆支持油有各种慢性病的老年人25.2万人,这些老年人对医疗服田开发建设的老会战的子女们正在逐渐步入老龄化。从务的需求是巨大的,特别是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这些情况都可以分析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庆的年人,每年都要定期到各大医院进行住院治疗,从而降低老龄人口数量仍将会呈上升趋势。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自己的发病率。而出于对医疗条件的要求与对大型医疗度的进一步加深,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和医疗问题都是机构的信任角度出发,很多老年人都愿意到一些三甲医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将医疗和养老相结合,院住院治疗。但是,当前大庆的各家大型医院又存在着床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来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位紧张、医护人员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大量老年人长时求,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间的住院需求,所以在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相(二)有效弥补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

关科室经常会出现“一床难求”的情况。另外,受到新冠肺2021年4月8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炎疫情的影响,老年人对于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有我国医养结合工作进展情况时,老龄健康司王海东所增加,与此同时,医院为了降低新冠肺炎的传播风险,指出:“我国老年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又将住院标准一再提高,两者之间就逐步形成了供需不‘9073’的格局,就是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

平衡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

就更凸显出医养结合的养老[作者简介]姚雪(1990-),女,黑龙江依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研究。[基金项目]2021年度黑龙江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阶段性成果(2021SD028)。-28-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模式发展的必要性了。二、大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覆盖范围有限

目前,大庆市失能半失能老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病的老人是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最主要需求主体。2016年,大庆市下发了《大庆市办公室关于大庆市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由卫计委、民政局、、国资委等多家单位牵头参与,从12个不同方面着手开展“医养结合”模式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大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开设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而在全市159家养老机构中,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却只有10个,很显然,这样小范围的医养供给是无法满足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巨大需求的。而且现有的这两种方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居家、社区的“医养结合”更多的都是流于形式,对一些不愿意到养老机构的老人来讲,他们也没有享受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红利。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参与主体单一

首先,根据大庆已有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看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参与主体仍是以养老机构为主,养老机构又以本地投资者居多,本地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水平都具有局限性,所以很难发展规模项目。其次,医养结合中“医”在某种程度上占有更加重要的作用,而现在大庆的医养结合发展又都是在原本养老机构的基础上增设医疗设备和医生,相比医疗机构来说“医”的专业程度较低,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医疗服务。最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构建不能单一的依靠养老机构,需要家庭、社区、医院、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才能从不同方面满足老年人的医养需求。

(三)医养结合机构资金可持续性供给不足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庆当前拥有养老机构159个,床位总数13443张,其中入住床位5110张,床位使用率只有38.01%,这样低的入住率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养老机构的盈利情况。而且,即使是普通型养老机构前期的资金投入量都是巨大的,更不用说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还要面临各种医疗设备的投入,

资金需求量更多,后续经营医疗设备的维护也需要大量资金持续供给。

另一方面,现在大多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前期启动资金都是通过抵押固定资产等方式向金融机构贷款获得的,在不能及时将贷款还清的情况下,后续经营过程中很难拿再通过金融机构获得流动资金。虽然会根据不同标准给予一定的补贴,但这些补贴资金也都要等到机构建设完成开始运营后才会逐步到位。以上种种情况都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资金可持续供给和机构长久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四)缺少专业护理型人才

虽然大庆很早就认识到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强化产学研联合和借助社会组织力量,推动全

姚雪:大庆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探析市养老服务人才长足发展两个方面着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第一,当前从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来自于家政服务公司和社会兼职人员,入职的门槛较低,经过培训机构短暂的培训就上岗工作,流动性也较大,不利于提高服务的质量。第二,各个培训单位的培训内容不同,培训合格标准也不同,这样就容易导致专业型护理人才的专业程度参差不齐。第三,民办培训机构的权威性也不够,很容易因为片面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出现报名即发证的情况。第四,缺少部门等权威的监管主体,保证专业型护理人才的服务质量。

三、大庆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丰富医养结合形式,扩大覆盖范围

医养结合不只是开设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更重要的是指医疗卫生资源对养老服务的介入与融合。[3]未来,大庆除了要继续加强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的建设以外,还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一步丰富医养结合的形式,扩大医养结合的覆盖范围。第一,除了为老年人提供基础的治疗以外,要逐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实施长期护理险制度的实施。长期护理险的保障范围既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还要包括新农合的参保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医保的服务范围和保障层次,有效的减轻老年人的经济压力。第二,家庭和社区仍是未来养老事业发展的主阵地,所以要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就必须积极引导社区和家庭的参与。社区成立专门的养老服务部门与社区医院联合,提供康复治疗、健康检查和日间照料等养老服务,让居家养老的老人可以就近到社区享受照料服务,进而将医疗保健服务直接扩展到社区家庭,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医养结合带来的便利。

(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吸引多元主体参与首先,在原有养老机构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吸引医院加入进来。比如,现在有很多一、二级医院的患者很少,有大量的闲置医疗资源,而且相对于在养老机构内部增设医疗设备和医生,无论是医院的硬件设施还是医护人员的个人素质都要更好、更专业,更有利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设。所以要鼓励这些医院及时进行转型,整合原有的医疗康复和护理资源,专门接收有医疗需求的失能半失能的老人。

其次,由于近年来经常有民办养老院虐待老人的新闻出现,所以原本就受到我国传统“养儿防老”思想观念束缚的老年人就更不愿意到民办养老机构安度晚年。相比之下,公办养老机构因为有的直接参与,的公信力做保障,所以更受老年人的欢迎,也就出现了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现象。养老本就属于半公益性质的服务,所以应该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中来,多开设几所具备医疗资质的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为特色的公办养老机构,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最后,的招商引资部门还应通过提供、

资金-29-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商业经济第2021年第12期SHANGYEJINGJINo.12,2021

等不同形式的支持,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吸引如泰康人寿业,不仅解决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等大型企业入驻大庆,建设泰康之家连锁养老社区,不仅服务的专业程度。

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还能够直接为本地的老人提供从层面看,要制定严格的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对成熟的、全方位的医养服务,有效解决本地企业资金有已有的培训机构重新按标准审查,不合格的机构停业整限、经验不足的问题。

顿或直接清退。统一各培训机构的培训标准,由牵(三)完善扶持力度,促进资金可持续供给头,组织卫健委、人社局、三甲医院和医学院校的专家组在补贴方面,可以制定分阶段补贴制度,即成评审委员会,每年定期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统一颁发分为建设前、建设后和运营后三个阶段。在机构建设前政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既保证了资质的权威性和人才的专府可以先根据建设规划,给予计划补贴资金的30%用以业性,也有效的整顿了当前培训机构的培训乱象。

支持机构的前期固定资产的投资建设,或者由直接从薪酬待遇层面看,要尽快提高专业养老服务从业划拨闲置固定资产以减少机构的固定资产投资。在机构者的薪酬待遇。之所以现在专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建设完成后,根据完成的建设规模,针对床位数等给予补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就是因为养老服务工作不仅强度贴,帮助机构进行运营。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扶持,在机构大,薪酬待遇还比较低,与医院里的医生相比社会地位也进入实际运营后,再给予财税方面的补贴,降低机构的运相对较低,所以必须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才能吸引更多的营成本,使机构增加盈利,

更好的循环发展。专业从业人员。可以通过设置级别晋升制度提高相应的在金融机构贷款方面,首先就是降低医养结合薪酬,或者对标医疗机构的医师待遇,这样不仅可以在某养老机构的贷款利率,减少机构的利息,降低机构的贷款种程度上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还能够吸成本。其次,很多机构在建设前缺少固定资产抵押,所以引更多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这一行业。可以打破以往必须有固定资产进行抵押才给予批准贷款[参考文献]

的规定,先给予信用贷款,在机构投入运营以后,如再需[1]周秋霞.我国老年群体健康状况及药学服务需求研究贷款进行后期投资建设,再将已经建好的机构等固定资[D].河南大学,2015.

产进行抵押,这样可以增加机构的贷款机会,从而促进资[2]中国国家卫健委: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金的可持续供给。

务,大力支持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中国新闻网.[EB/OL].(四)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供专业养老服务从专业院校培养层面看,可以在原有产学研联合发展的基础上,实行点对点的定向人才培养制度。例如由有GIT210408.shtml.https://news.cctv.com/2021/04/08/ARTIAXwP46vODCFnSpiGE

[3]张莹,刘晓梅.结合、融合、整合:我国医养结合的思辨需求的养老机构、医院、社区等主体与大庆医学高等专科与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学校等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在院校系统的学习康复、132-138.

护理、心理、营养等专业知识,毕业后直接到委培单位就

[责任编辑:王凤娟]

(上接第25页)

[14]张晓慧.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6]杜勇.我国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D].中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

国地质大学,2017.

[15]樊新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7]阎三虎.德宏州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云南师范大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5.

学,2013.

[16]樊新生,李小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J].[8]徐文涛.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生态旅游发展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70-73.

[D].师范大学,2012.

[17]胡良民,苗长虹,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9]刘丰.单极结构下的体系效应与国家行为———兼论中其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3):268-274.国的战略选择[J].太平洋学报,2011,19(7):41-52.[18]叶大年,赫伟,徐文东,李哲.中国城市的对称分布[10]龙向洁.1990年以来吉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7):608-616.东北师范大学,2011.

[19]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11]王伟.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优化对策研究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2):136-145.

[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0]曾菊新.试论空间经济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2]郭腾云,徐勇,马国霞,王志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8-13.

与方法的回顾[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111-118.[21]杨开忠.中国区域分工转型与[J].生产力研究,[13]曹颖轶.经济空间结构特点与战略选择[J].西1990(2):5-12+25.

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25-30.[责任编辑:

王凤娟]-30-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