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死难,匹夫有责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梅花岭下英气长存,寄托于后人的是报国之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当清军入关崇祯自缢之时,史可法没有选择臣服,而是积极备战,欲赴国难。而当四镇俱失清军围城之时,他虽知失败再所难免,仍然抵抗。是什么让他临危不惧,慷慨赴死呢?答曰:是以死报国的信念,是不屈的民族气节,而这种信念与气节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任何人都要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成仁取义,在所不辞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他的老师左光斗。左光斗为救国家百姓于水火,与阉党战斗,不屈而死。这两个人的死,为的是义,为的是情,是是救国之义务,是爱国之情操。我们需要它。
有人说:史公四镇督师,左公东林骄子,而我们一介平民,与之相比,皆属蝼蚁之类。又有何用?我要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死义之事人人可为也必须为。黄道周只是一被罢的官员,面对清军,自建扁担军与之对抗,虽身死而气长存。面对民族危亡,没有人有权利选择逃避,更不能与之妥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者,不要以为卑微就没有力量,有时强者与弱者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信念是否坚定。只要我们怀着以死报国之信念,人人皆可为史公。
救国救民,匹夫有责。为国赴死,死则死耳,何惧之有。明军辽东失利,士兵皆逃散,一位武举人却带领百名宗族冲向清军,全部死难。安史事发,叛军为乱。颜公举义抗击,以一破城抵挡安氏精兵,被捕身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前人之义,如今尚在,后世之人,不可忘却。
有人说:如今四海升平,国力鼎盛,何须时时铭记在心。我说:危急之时不可忘,为国之义需长记。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能以安乐之故而忘国家之危。而且在当下,内有暴恐分裂之忧,外有敌对颠覆之患。所以我们更不能安乐,要将报国之情铭记在心。
我们要强国要御辱要保天下,人人必须明白匹夫之责。什么是匹夫之责,就是一种责任,一种爱国报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并由之而发的为国死难的精神就是中国的脊梁。
君不见,汉家忠魂岭下存,至今由忆史忠正。思的不是人而是而是天下兴之,匹夫有责之魂。为国死难,心怀天下,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为血荐轩辕。为国死难,在所不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