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脱离母体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往往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生理变化,对此,常有些家长以为宝宝生病了,担心不已。其实,只要正确认识宝宝的正常生理变化,家长就不必再忧虑了。
1.体重变轻
在宝宝出生后的3~5天内,体重会下降3%~9%。很多父母往往会担心宝宝是否患病,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宝宝出生后要排泄粪便,还会吐出一些出生过程中吸收的羊水,经肺呼吸和皮肤也会散发出一些水分,加上刚出生的宝宝进食很少,母亲的奶水又往往不足,因此就造成了体重下降。但这仅仅是暂时的现象,此为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不是疾病,年轻父母们不用担心,也不必治疗。
一般只要哺乳得当,3~4天后体重开始回升,通常7~10天后即可逐渐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再往后,小宝贝的体重增加得就更快了。4~6个月的时候,每个月增加体重约660克。到了7~9个月的时候,平均每月增加500克左右。
但是,如果小宝宝体重下降超过10%,或2周后仍没恢复到原来体重,就应考虑喂养不当、腹泻或其他病态的可能,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2.皮肤脱皮
新生儿的皮肤是粉红色的,但过了3~4天左右,新生儿的全身皮肤开始“落屑”,就像被阳光晒脱了皮一样,会脱掉一层薄皮,有时甚至是一大块的脱落。许多年轻父母们见到后往往会认为是某种疾病而不知所措。这是正常的现象,完全不用为此担心。
由于胎儿一直生活在羊水里,当突然来到外界环境后,皮肤就开始干燥,表皮逐渐脱落,1~2周后一般就可自然落净,呈现出粉红色、非常柔软光滑的皮肤。
由于新生儿的皮肤角质层比较薄,皮肤下的毛细血管丰富,脱皮时,家长千万不要硬往下揭,这样会损伤皮肤,引发感染。
3.发热
新生儿的体温一般在36.7℃左右,上、下午的体温相差不过0.1℃。
宝宝出生后第2~5天,有时体温会突然升高至38~40℃,时间持续数小时,多则达1~2天,除此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医学上称此现象为“脱水热”。新生儿的这种发热现象,并不是有病造成的,而是胎儿从母体到达外界环境,成为新生儿后,为适应新环境所付出的必然代价。胎儿在母体内时,是整天泡在羊水里的。孩子一旦来到了外界环境,干燥的环境势必使孩子失去大量的水分,而水分的不足,又必然影响孩子身体的散热功能,所以发热。
宝宝通过增加皮肤水分来蒸发散热,若此时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体温就会骤然升高。因此,只要立即补充水分,几小时后宝宝体温就会逐渐降至正常。当孩子“发热”的时候,可给孩子喂点凉开水,另外,不要将孩子包裹得太紧、太厚,否则,也会影响孩子的体温。但是,当孩子出现持续高温不退时,就要考虑是否是疾病所致了。
4.皮肤变黄
新生儿出生后的皮肤为粉红色,生后2~3天时,有时会发现宝宝的皮肤发黄,有的眼睛白眼珠(巩膜)也发黄,到第4~5天时最明显,8~12天后自然消退。宝宝除皮肤发黄外,全身情况良好,无病态,医学上叫作“生理性黄疸”。
黄疸的产生是由于血中胆红素增高造成的。一般都是病理现象,只有新生儿黄疸例外。为什么新生儿会出现黄疸呢?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亲体内时,氧气的来源要靠母体的血液提供,需要很多的红细胞来运输氧,出生之后,新生儿自行呼吸,直接从空气中得到丰富的氧,不再需要过多的红细胞。多余的红细胞被破坏后,造成血液中胆红素增加,宝宝的身体还不能及时处理这些胆红素,它们就像黄色染料一样,将宝宝的皮肤、黏膜和巩膜染黄,而出现黄疸。
宝宝出现黄疸,一般情况下不需治疗,多给宝宝喂食些葡萄糖水即可。但是,如果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以内)、过重或消退延迟,退而复现,就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应及时到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