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吆喝》同步练习 篇8

《吆喝》同步练习 篇8

来源:客趣旅游网

  知识目标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口味分析。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德育目标

  1、 树立文化大观念,口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2、 适时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教学重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

  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

  小钹(bo1)荸荠(bi2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