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考察报告
10月20日至21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周全臣,带领办、财政局、城司、发改局、经信局、金融办、银监办、人行、**农行、**XX、邮储行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及**医药、**栽灵、**生物等负责人,赴咸宁市县就企业直接、金融和平台建设等工作进行了考察,其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县实施县域金融工程的主要做法
县位于鄂南边陲,全县国土总面积3680平方公里,12个乡镇,48万人口,是集老库、山、穷于一体的省级贫困县。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6亿元,财政收入6.32亿元。作为一个基础薄弱的资源型山区县,为破解经济实体和项目建设难题,县以推进县域金融工程创新为突破口,构建出一套虚实并重的金融体系、内外兼容的合作平台和上下联动的体系,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其主要做法是
(一)引进新理念,推进金融创新。一是引进先进理念。2022年底,县与武汉大学经管学院签订县域金融工程试点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武大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永刚教授率领他的团队,多次到,通过举办讲座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传播现代金融理念和知识,讲解资本市场操作方法,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企业经管人员转变观念。二是开展顶层设计。武汉大学与县合作,制定了《县域金融工程研究、设计与实施》。计划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整合县域金源和产业资源,完善金融机构,拓宽企业渠道,提升产业实力;第二阶段,建设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活跃、金融功能完备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第三阶段,联合县域外金源共同推进经济发展,形成立足、咸宁、联系全省、面向全国的集资源型和生态型为一体的金融工程示范基地。三是细化操作措施。根据《县域金融工程研究、设计与实施》,又制定了三个子:《县县域金融规划与实施》、《县主导产业金融工程研究、设计与实施》、《县城区建设投研究、设计与实施》,将近期、远期要开展的金融创新项目进行细化、量化,可操作性很强。县的县域金融工程规划了金融改革创新的路线图,从而打开了一个贫困山区县的金融破局之路。
(二)对接新平台,连通资本市场。县经过权衡,把资本交易市场作为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武汉资本市场,以资源换资本,以股权换资金。一是对接股权托管交易平台。县与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作,请来**公司进行设计,按照"主导企业股改、立足四板、着眼股市"的思路,帮助县内规模以上实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共有15家企业登板市场,将企业股权在该中心挂牌交易,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板块".目前,企业挂牌总股本2.1亿股,总市值达25亿元,实现直接1.2亿元。二是对接武汉农畜产品交易平台。县与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合作,建立农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通过提供中介、信息、交易、结算、交收等,实现订单农业和信用农业交易,为农畜企业和合作社提供了新的网上销售渠道。目前,县共有28家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登陆平台,多家企业通过平台与武汉超市实现订单定向销售,仅2022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430万元。三是对接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县是林业大县,森林面积270多万亩,森林履盖率达67.8%,有华中"氧吧"之称。为将宝贵的碳汇资源转化为经济实力,县将碳排放交易作为县域金融工程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积极与湖北交易中心开展合作,成为全省首个碳汇交易试点县。目前,县已开发出清洁能源、森林碳排放两个碳排放交易产品,预计每年产生的"碳减排量"可达200万吨,实现年收入过亿元。四是整改城司。实行项目运作制,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进行对接,规划城建可行性操作项目,创新手段与管理方式,灵活运用机制,扩大总量。
(三)开发新产品,拓展金融。企业贷款难项目难,往往是因为抵押条件不够,或信用条件不够而难以达成一致,加之缺乏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从而使资金从银行到企业、到项目的"最后一公里"渠道不畅。针对银行贷款仍是企业、项目的主渠道这一实际,县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缓解难题。一是创新信贷产品。该县按照"风险补偿、银行杠杆撬动、贷款单笔控制"的方式,整合、金融、企业三方相关资源,开发出"助农贷"、"助保贷"、"助商贷"、"助贫贷"、"助旅贷"等一系列"助字头"信贷产品,在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仍挤出部分资金,作为风险补偿基金,产生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也为市场主体打开一扇扇新门,银行信贷规模连年实现历史性突破。2022年9月全县存款余额83亿元,贷款余额就有52亿元,存贷比达到62.6%,连续几年的新增存款都基本用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二是做大做强公司。县成立了一家国有独资公司,整合财政资源,将宫山发展基金、县域企业发展基金、工业调度资金等财政资金进行集并,拿出1亿元充实其注册资本金。在办好国有公司的同时,还鼓励民办公司的发展。在全省率先成立**公司,专门为石材行业提供,开创了湖北省贷款先河。目前,该县共有3家公司,总额已达15.5亿元。三是创新权益质押方式。立足县内企业需求和资产状况,按照"有形不足无形补、不足股权补"的思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转变传统信贷模式,创新权益方式,借助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核权划股,以股权替代房产、机器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推动企业产权股权化、证券化,用于,有效解决了企业质押不足的困难。目前,县已有8家企业与多个银行机构达成股权业务,贷款总额6000万元。该县还探索进一步扩大企业和农户抵押物的种类和范围,尝试开办应收账款和所有权、承包权质押的贷款模式,支持项目。
(四)开展新,优化金融环境。始终把要素保障和优化作为县域金融工程创新的着力点,打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一是优化金融组织体系。积极与上级和外地金融机构联系,配套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公司和中介机构在成立分支机构,目前,县共有各类金融机构45家。二是优化金融方式。按照"搭台、金融唱戏、企业"的思路,将企业、银行、、典当集合其间,开办了全省首个"金融集市",实行银政企面对面敞开式无缝对接。开市当日有100多家企业与省市县26家金融机构现场对接。为使金融集市常态化、规范化运作,该县组建了金融中心,实行专人、固定地点全日制办公。同时,正在积极筹建金融大厦,集约全县各金融机构开办窗口,努力促使金融超市化。三是优化金融信用环境。加快转变职能,变行政指导下的"过度参与"为市场主导下的有效支持,维护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化金融执法,县专门成立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专班,协助银行清收不良贷款。规范县域信用秩序,推进"企业信用工程"、"农村信用工程"和"社区信用工程"建设,建立了覆盖所有农户和县域企业的征信体系,进一步优化了信用环境。四是优化金融信息。建立县域金融工程网,作为发布金融要闻、宣传金融知识、展示企业风采、提供投、对接武汉三所(股权托管交易所、农畜产品交易所、碳排放权交易所)的窗口,重点掌握企业和相关项目的投需求、增资扩股的意愿和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的农畜产品市场需求等。建立县企业信息库,全面收集县内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及招商项目的信息,为银企对接。
县域金融工程改革创新使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支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企业实力得到大幅提升,经济开始脱离"低速增长低位徘徊"的困境,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咸宁市的平均水平,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省排名持续进位。
二对推进我县金融创新的建议
"大人大决心高人高指点、能人能带动、强人强推进、众人众支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远林一句话道出了金融创新取得成功的经验。经验正被省市推广。近日,市决定将我县作为荆州市金融创新试点县,对我县金融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求加强对民间、地下行为的监管,探索创新民间监管模式;二是学习经验,建立以为主体的公司,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三是探索建立机构和功能相对集中的县域金融中心。结合市对我县的工作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一)引智顶层设计,解放各方思想。县域金融创新是一项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事关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只有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总体规划,才能把理论构想有效转化为具体,使金融改革创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而顶层设计的复杂性综合性、科学性需要高端的智力支持,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党政干部和企业家开放思维,具备金融和资本经营的意识。建议县委、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实行引智改革、借力发展。一是规划设计。邀请武汉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永刚教授及其团队,为我县量身打造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规划;二是组织培训。邀请武*、武汉光谷交易所和**证券等机构专家为企业家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资本市场知识培训。三是组织规模以上企业到武汉光谷交易所实地学习考察资本市场操作实务,让我县企业家开窍明目、转变思路,增强走进资本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二)奖励办法,鼓励直接。一是县成立引导企业上市领导小组,发改人行、银监、税务、财政、工商、环保、国土、科技、人社、经信、金融办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指定发改局或金融办为牵头单位,具体负责企业股改、上市的规划、统筹、组织、推动、协调。二是引入中介机构。鼓励各上市机构在设立办事处或工作机构,定期组织中介机构与企业对接活动。指定一家中介机构,与其签订协议,以数量换取价格的优势,将县内规上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工作打包,形成批量上市效应。三是奖励办法。县财政设立企业上市专项奖励基金,全额覆盖企业上市成本或按比例给予企业资金扶持。
(四)归集国有资产,做实平台。我县城司因资产不足,抵质押物不足,为项目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建议,一是充实城司资产,将路安公司自来水公司、**公司、**置业等国有资产纳入城投,作为其子公司,以子公司资产进行,既能规避政策风险,又解决难题。二是理顺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城投董事会成员,把子公司法人作为董事会成员,建立协调机制。三是对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如**纸业,其土地征收、园区配套基础设施资金需5.5亿元,资金压力巨大,建议采用BT项目方式运作,缓解资金压力。
(五)疏通渠道,创新监管模式。一是建立民间借贷登记中心。建议借鉴温州模式,扶持整合、汇集县内规范经营的投中介机构搭建平台,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为民间借贷双方提供供求信息汇集发布、借贷合约公证和登记、交易款项结算、资产评估登记和法律咨询等综合,并对活动进行备案登记,促使民间阳光化、规范化运作。二是成立民间机构日常监管专班,从工商、经侦、银监、人行、商务、经信等相关监管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负责民间机构的日常监管检查。三是金融机构设置规划,建立高管资格审查制度和民间机构外部审计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四是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人行的征信系统,整合工商、税务、质监、、、检察院等各方信息资源,建立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的征信综合平台,探索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开展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清理专项行动。
(六)建立县域金融中心,联通资本市场。建议进一步明确县金融办职能,充实人员力量,以适应当前县域金融发展现状。同时,利用闲置资产设置县域金融中心。一是借鉴政务中心模式,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在中心设置窗口,培植引进发展规范的会计、律师、评估、信用评级、拍卖、股权投资等中介机构进驻。二是搭建企业展示平台和企业股权、股权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及农村土地流转、评估、交易平台。三是在县内企业挂牌武交所形成一定规模后,连接武交所交易系统,打造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