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语新解读后感 学习总结 总结汇报 实用文档

论语新解读后感 学习总结 总结汇报 实用文档

来源:客趣旅游网



德才兼备堪为君子

读《论语新解》有感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我们中学的语文学习中,都存在对论语的学习。在高中时甚至有一本单独的书让我们学习论语。由此可见,尽管论语历经了如此长的岁月,但却依然被世人所借鉴与推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论语进行了剖析,把论语的内涵与现时代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论语新解》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一。《论语新解》所以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此书写于1963年,作者钱穆曾被评价为在史学领域高举现代新儒学旗帜,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第一人。钱穆一生中的著作有许多都是关于论语的解读,更体现了他对论语的独特见解。

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卷,一字一言都细细的诠释着中国流传千年的儒家哲学。朴素的言语中处处蕴含着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在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就是边学习、边思考,要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化为己有,联系生活,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这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所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提醒自己不断地思考,学习学的就是一种兴趣,为满足自己而感到满足。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根据钱穆先生的解释,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这更适合运用于如今的生活。在如今教育状况下的学习,我们都注重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道德仁爱修养的提高。因此,多看书是永远适用于现在的我们的。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钱穆先生解释为:品德不加意修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义的,不能迁而从之。知道了不好的,不能勇于改正。这是我的担忧呀。



孔子担忧他以及他的学生做不到这些,不仅仅是在当时,现在我们也存在着这些问题,历史传统文化正在流失,人们的道德水平也跟着时代发展而被消磨。新闻报道的那些老人该不该扶,外国景点的中文提示都表示了深深的担忧。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话。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远大的目标,并要以坚持不懈的恒心努力奋斗。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奋斗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现在的我们不需要说一定要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我们需要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这都表明我们要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这是我曾经最耳熟能详的课文之一。君子之所以被称为君子,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的才华,更是因为他所具备的“气质”。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不被其所影响,甚至更好的利用周围所给予自己的一切。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君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为学,当重德行。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有人曾经批评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有一次他的弟子问他劳作的事情,孔子说的很不客气,的时候批孔也是抓住这点,不过孔子之道确实是不重视劳动的,而且还不关注人们的饮食,不是有这么一句吗。子曰:“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就是说一个人既然已经志在道,还觉得吃的不好穿的不好是个耻辱,那么这种人事不能与之相交的。孔子是不是在说我们既然选择了道就当纯洁一点别那么世俗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为了衣食而求道是不能与之相交的,那么说我们如果真的要求道,就需要去摒弃生理上的欲念,这也正好从一个方面论证了孔子喜欢颜回的原因。

《论语》是片段语录,没有了上下文,其余的都是要猜的,但是这个世界不是你做不到就不存在,不是你看到的才是存在的,空气你看不到吧,但是你知道它存在,同样夫子道不是说摒弃人欲的自虐之道,



有一段理解是正确的就是论语中孔子却是是非常喜欢颜回的,因为他是夫子道的实践者,人人都会犯错的,但是颜回却能在自己出现恶念或者是错误念头的时候醒悟,能够反省自己。这里提到的一个词就是自律和反省,孔子之道是自己对自己负责,人对天直接质问,天人合一,仁义存乎一心,而不是被他人决定的,他人对你的看法,你赚钱多少,生活上受到别人的歧视,钱少了被嘲笑,等等,如果你在意,你就会压力倍增,心里面不快,为什么我是硕士人家也是我却赚得少,为什么我努力追求道却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夫子说了,我们的道不是为了利,不是为了衣食,这么看你明白了,前面为什么不对了吧。因为道在你的心,你坚持的是不为世俗容忍的,“放于利而行,多怨”明白了没?如果你追求的利益,只能让自己怨气冲天,人比人气死人。夫子不是不让你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说你追求你自己的不要去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有一个例子,有个大学生毕业后很有理想,但是面对现实的种种,心灰意冷,去家乡教书,每天给自己的妻子写诗读,每晚陪着家人散步,你说,他的日子是好还是不好,是幸福还是不幸?你可以去比照他身边的朋友,腰缠万贯,但是他却能如此按照自己的意愿过着自己的生活。你说,这是幸福吗?夫子道是什么?一下子我很难说出来,但是最起码有一点可以明白的是不是我们认为的完全的没有人情味,完全的书呆子,夫子从来都是最有人情的。你可以从存在主义看这段,人不能被他人决定,他人是你的地狱,人要有自我的选择,你也可以从教思想来看,信仰不是为了衣食的,你信是因为你的心虔诚的归属于他。读论语觉得孔子之道博大,非人弘道,而道弘人。不是你追求信仰,而信仰拥有你。

孔子一生的心愿就是贯道,但是孔子之道不行于世,有一次他不是和子路说,子路我们去海外传道,子路听了非常开心,好呀,老师,去吧。孔子说,还是你最勇敢。但是我们没有地方去找材料做船去啊。读到这段的时候你会觉得孔子非常幽默,他想去海外传道,因为道不行世,孤独啊,苦闷啊,子路是最具实践性的一个学生而且非常勇敢,一起去吧,去啊,但是却没用工具啊,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那么我们现在的道德为什么会不行了呢?为什么儒家之道不能成为我们现在普遍的信仰,我们究竟有没有信仰呢?这里涉及到的是私德与公德的,儒家是自我对自我的规约而非社会契约,人与自己订了约定但是却没有人能够监督,但是公德是一群人与上帝的约定,不遵守有一群人来监督你,儒家式向内的超越,而是向外的是涉及到一群人的问题。

公德心,在中国是一个人的良心的外延,是道德高尚的行为,而西方却是一个人对上帝的约定是对自己负责,对大家负责,是必须要遵守的,摩西与上帝订约,人人遵守,违背约定就要受到惩罚。为什么会如此,中国人尤其是文人是被要求放于利的,不应当去为利而蝇营狗苟,精神上的自由才是最大的自由,所以颜回最得孔子喜欢。这种追求是纯正的,纯粹的。但是西方自古是逐于利的,人与上帝立约,人们有权去享受生活中的一切可以追求的,在此在世界可以自由享受,在彼岸只要信了上帝,还是能到天堂享受,但是中国文人却要摒弃享受,在此在世界是吃苦的修行,修心,在精神上是痛苦孤独然而也是自由,但是中国文人很少相信彼岸,只有此在,没有未来和灵魂。对比一下,思考一下,中西之不同是不是可以见一二端倪,但是你说哪一种更好呢?很难说,中国人的这种精神更具有悲剧性的意味,而西方人无疑是幸福的。

君子没有具体的定义,最初指代贵族、统治者,后来指代德才兼备者,始终突出这类人 ,小人象征“放纵”。即便违背欲望和惰性,君子也会实施的仪式性。君子象征“应该”
当下最高智慧要求的行为。相对于“君子”指代的完人,它更像是庙堂中供奉的偶像、牌位,代表着人由卑劣、自我向高尚、群体的发展过程。金刚经有同样例子,“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是渡船,常人由佛引达彼岸。因此,佛和君子都成为神圣的成长仪式,象征精神净化升华。

君子的双重指代,“完人”和“仪式”,正是它难以定义的原因。夫子口说笔述的历史和 。夫子以孔文子为例,说明如何实现道德博闻;名言,都是为后人留下“基于事实的隐喻”
以管仲为例,说明成事不拘小节。很显然,夫子举例并非要人牢记这些贤人,而是希望当读者面对选择和成长时,能够获得恰当的引导。



解读者既然难以不把这些“君子”当做偶像,因此,君子既是一种过程(仪式),也是一种彼岸(完人),怎能不引起定义混乱?以我管见,不妨在以下的讨论中把“君子”一词分为仪式和完人两部分讨论,并以前者为主。

君子所代表的仪式,最初是凡人学会自律。它处于人类成长的第一阶段,人始于蒙昧无知、注重自我,逐渐学会接受公共道德,顺从社会要求。但仪式君子比这一过程高端一 、早有的规些,他不盲目服从社会趋势、主流要求,还能够主动根据已有的事例(历史)
章(典籍),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标准(道)。这一点点的高端,使得完人君子常常如激流中的坚石,自主进退。从简单的清廉耿直,比如强项令董宣,再深度一点的完人君子,可以表现的偏激或迂腐一点,像东汉的邓奉,看不惯自己滥杀无辜,竟挑起了反旗,实在是让常人难以理解。顺从社会,便要致其道,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一跃而成为君子。

然而成长不仅是学会顺从,还要学会自我。因此,各类小说里的儒生大都迂腐忠诚,往往不忘前朝、身份或者恩主,而与之对应的和尚,则多是酒肉和尚,洒脱不羁。前者是顺从,后者是自我。其实君子不器,也注重自我感受,他有形制,而无固定内容。成长的第二阶段,人可以在现有社会架构下,合理的顺从自我。这种顺从与人初始的蒙昧态的自我在于尺度,即所谓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君子作为一个仪式,是凡人成长的阶段性标志。未接受教育的凡人是小人,喻于利,追求利益,对在上者怀其惠,常戚戚焉,对同侪比而不周,同而不和,对在下者色厉内荏,易事难说。倘若这样的凡人不满足于卑劣的天性,则十有五,而志于学,主动去学习社会道德和规则。学会了顺从社会,则三十而立,找到了立足的根本,然而此时的凡人仅知道顺从规则可以生存,并不了解规则制定的缘由,也不知如何在规则体系中实现自我。

不满足于安身立命的凡人,继续学习遵从自己的方法,四十而不惑。经历了这两个成长阶段的凡人,已经变味一名君子,随后的生活就是不断调和个体、群体和自然的关系,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因此,论语新解可以揭示每条语录的讲述环境、理由,说明语录是具体社会环境的产物,读者应当学习其中抽象的道理,而非具体的规矩。就像读到狐假虎威,只觉得狐狸在自然界的地位不如老虎,便是浅显,只学会不要仗势欺人,便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如果明白名实并非一一的对应关系,应该算是初窥门径了吧。

其次,便是引人思考,解释共性的功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第一层意思是孔门多贤,第二层意思是孔子胸襟,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与夫其师弟子间一片融和快乐之精神,尽在目前矣。各种论语集解,对止于此,然而世视子贡贤于仲尼,而子贡自谓不如颜渊。孔子亦自谓不如颜渊。然在颜子自视,或将谓不如子贡。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此圣贤之德,所以日进而不已。学者其深体之。此句语录则又发申了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之意。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钱穆先生是抱着浓浓的温情与敬意的。这种敬意与进化论所透露的现代人的骄矜恰成对比,是一种谦抑而内敛的姿态。在中国传统伦理中,这种谦抑是一种极高的美德。老子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此之谓也。

作为20世纪中国之历史大家,我不相信钱穆没有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可这些精神在面对孔子、《论语》时似乎都消失了,何以哉?父母对孩子爱意过盛,则易成溺爱;大约,对传统文化与历史敬意过甚,也不无失之。所以,在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批判这个问题上,我宁愿赞同另一种选择:扣其两端,而执其中
学习钱穆老师所写的《论语新解》,让我再次重温经典,让我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身临夫子教导的场景,感悟到了经典的平凡智慧。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到了论语的从古至今深层含义,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修身正己,勤勉自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我以后生活与学习的目标;与此同时培养坚强的意志,让书中的知识真正实践在生活中。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还有的是对态度的培养,气质的养成。才所谓德才兼备,堪为君子。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