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
※※※※※※※ 密 ※※※※※※※※※※※※※※※※ 封 ※※※※※※※※※※※※※※※※ 线 ※※※※※※※※
语 文 试 题 分数:____________
(时限:120分 满分:120分)
一、基础:语文素养的基石(每小题2分,共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
A. 竹篙(gāo)飒飒(sè) 箱箧(qiè) 瞥见(piē)
B. 惩罚(chéng) 瓦砾(lì)闪烁(shuò) 拂晓(fó)
C. 酝酿(rǎng)拮据(jū)疮疤(chuāng) 震悚(sù)
D. 提防(dī) 歼灭(jiān)哀悼(dào) 地窖(jiào)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博学 桥粱 穿戴 眼花潦乱
B. 秘诀 大抵 蜡烛 郑重其事
C. 治裁 摇曳 蔓延 不可救要
D. 阴晦 赞誉 诘问 轻而义举
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
A. 万恶不赦(赦免) 触目伤怀(心)
B. 人迹罕至(稀少) 好意难却(推辞,拒绝)
C. 名副其实(辅助的) 从容不迫(急促)
D. 不言而喻(明白) 不能自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是( )
A. 马群里的一匹枣红马冲过来了,震悚了前面的一辆皇冠车。
B. 张经理为了改进企业管理,异想天开地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
C. 他的“人物分析”被老师批了个荡然无存。
D. 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们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5、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
A、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B、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C、李帅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D、从他上学的那天起,他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你干什么呢?”黄老师激动地说,“你这样顽皮,我再也不理你了。”
B、到美丽的三峡大坝去,你是打算坐火车呢?还是坐船去?
C、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D、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新月》等杂志。
二、文化积累。(10分)
7、古诗文默写。(每小题1分,共6分)。
(1)《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3)《望岳》中表明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中通过对比映衬,突出官吏凶暴喝人民悲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山山唯落辉。王绩《野望》
(6) ,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8、名著导读。(每小题2分,共4分)
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保尔把手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1)以上文段节选自名著 ,作者是 。
(2)这段话是主人翁在什么情况下的内心独白?刻画了主人翁怎样的心理变化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交流对话的平台(共25分)
(一)阅读《芦花荡》选段,回答问题。(第10题3分,其余每小题2分,共13分)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9、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10、“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老头子为什么张皇失措?(3分)
11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12、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13、“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14、“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明
①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②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③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④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三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⑤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⑥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⑦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1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
16.第④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
17、分析“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18.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古诗赏析(每小题2分,共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1、这首诗主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校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
※※※※※※※ 密 ※※※※※※※※※※※※※※※※ 封 ※※※※※※※※※※※※※※※※ 线 ※※※※※※※※
22、杜甫诗素来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赞誉,历代评论家常常以《春望》为例,盛赞杜甫在炼字方面所下的功夫,请你试着谈谈本诗中“破”“深”二字的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第25题3分,其余每小题2分,共11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②便要还家 ( )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④未果,寻病终(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