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研究
入年级: 秋
学号:14251 01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哈尔滨
11 月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摘要: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进行准确的故障测距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有
效途径之一。为此,文章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现状。根据各种测距算
法采用的原理不同,将现有的各种测距算法分为阻抗法、故障分析法、和行波法。阻
抗法是根据故障时测量到的电压、电流量而计算出故障回路的阻抗,由于线路长度与
阻抗成正比,因此便可求出由装置装设处到故障点的距离;故障分析法是利用故障时
记录下来的电压、电流量,经过分析计算,求出故障点的距离;行波法是根据行波传
输理论实现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方法,按其原理可分为A、B、C型3种方法,然后利
用小波变换对输电线路故障测距进行模拟仿真。最后,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故障测距
的研究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故障测距;行波;输电线路;小波变换
1.概述
高压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命脉,它担负着传送电能的重任。同时,它又是系统
中发生故障最多的地方,而且极难查找。因此,在线路故障后迅速准确地把故障点找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对及时修复线路和保证可靠供电,而且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都 |
4)方便性
当前已有的输电线故障测距装置按其工作原理能够分为以下几种。
1)阻抗法
2)故障分析法
3)行波法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对基于电气量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进行研究。
2)了解输电线路行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电力系统故障分析。
3)具体掌握基于行波法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原理,利用小波变换对行波突变点
检测进行研究,并对输电线路故障测距进行模拟仿真。
4)总结并对输电线路故障测距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2 阻抗法 | |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Z | S | m | ZD | mF | Z | DL | F | | n | Z | R | | |
I | | R | ||||||||||||
|
图2-1 单相线路内部故障
设m端为测量端,则测量阻抗可表示为
Z | | | | | ZD | | | I | | R | | | ZD | | | Z | (2-1) | |
F | ||||||||||||||||||
| m | | I | | | | mF | | I | | | F | | | mF | | | |
m |
3故障分析法
由于故障点与m端电流的故障分量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3-1)由图2-1可写出下列电压方程 | ||||||||||||||||||||
将式(3-3)两端分别乘以 | I | | 的共轭复数 | I | * | 可写出 | ||||||||||||||
mg | mg | |||||||||||||||||||
| m | | mg | | I | | I | | ZD | mF | | R | F | I | | 2 | (3-4) | |||
| | | m | | mg | | C | M | | mg | | |
对上式两端取虚部,经整理即可求出
D | | Im[ C | M | U | m | I | | ] | (3-5) | ||
mg | |||||||||||
mF | | Im[ C | M | Z | I | m | I | | ] | | |
mg |
4.行波法故障测距
4.1行波法的概述
行波法的原理早已在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可分为A、B、C型三类。1) A 型测距 |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时,故障点产生的电流(电压)行波在故障点与母线之间来回反射,根据行波在测量点与故障点之间往返一次的时间和行波的波速来确定故障点的距离。下面以金属性接地为例,说明A型行波测距的原理。
2)B型测距
B型测距原理见图3-3,设被测线路的波行时间为,由故障点到m端,n端的波行时间分别为m,n,显然mn。在线路m,n两端各设有起动元件,在故障点方向来的行波波头到达时,起动元件动作。在m端的起动元件动作后开始计时,设为tQ;在n端的起动元件动作后,启动发信机发信。设在tT时收信机有输出,停止计时, t0,两侧起动元由此可确定出故障点的位置。设故障时刻为
m
F n nm
起动元件 | 起动元件 | |||||||||||
| ||||||||||||
| | 1 | ( t | T | | t | | | t | | ) | (4-1) |
n | | 2 | | |
| Q | |
| C | | |
于是故障点到n端的距离为
| D | | | | v | ( t | T | | t | Q | | t | | ) | (4-2) | |||
式中行波速度是已知的,时间 | nF | n | | 2 | | | |
| C | | | |||||||
t | C | 可事先测定, | t T | t | Q | 是计数器记录的时间。 |
3)C型测距
C型测距法是根据脉冲反射测距原理提出[2]-[4],见图3-4。当线路F点发生故障时,测距装置起动,向线路发出探测脉冲,探测脉冲以速度v(接近光速)沿线路传播,到达故障点F时,由于波阻抗发生变化,产生反射脉冲,反射脉冲返回测距装置。则故障点到测距装置的距离为:
x | | v | t | | (4-3) |
| | 2 | | x | |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m | x | F | n |
测距装置
图4-2 C 型行波法测距原理示意图
4.1.1行波信号源
为了实现行波测距,首先要有行波信号源[5]。根据行波法进行故障测距的信号源有两种,其一是外加信号,另一是利用故障时产生的信号,前者用于C型测距仪,后者用于A和B型测距仪中。
4.1.2行波信号的提取方法
当前提取行波信号的方法有[6]:
1) 利用高频通道的耦合设备 |
3)行波到达时间。
4)行波反射波的识别。
5)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成本较高
4.2线路故障的行波过程
4.2.1波动方程
图4-4 单导线等值电路 | |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波动方程可简写为:
| | u | | L | i | |
| | x | | | t | (4-7) |
| i | | C | u | ||
| | x | | | t | |
对式(4-7)进行拉式变换[8]求解,可得:
v )u f ( t v ) ii q ( t v )i f ( t v ) i q ( t v ) z v ) i f ( tx ) u f ( t ) v z v | (4-8) |
由上述方程组能够得出无损单导线中波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
uu qu f |
图4-5 故障点的反射和透射
对于线路 | Z | 1 | 有 | Z | 2 | u 1 | | u 1 q | | u 1 f | f | | (4-13) | |||||
对于线路 | Z | 2 | ,因 | i 1 | | i 1 q | | i 1 | f | |||||||||
u | q | | z 1 | | i 1 q | |||||||||||||
| ||||||||||||||||||
u 1 | f | | | z 1 | | i 1 | ||||||||||||
| ||||||||||||||||||
上的反行电压波u2f=0,故 |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u | 2 | | u | 2 | q | i | 2 | q | | (4-14) | ||
i | 2 | | i | 2 | q | 2 | ||||||
u | 2 | q | | z |
在结点A处只能有一个电压和电流值,故
u 1 | | u | 2 | | (4-15) | |
| i | 2 | ||||
i 1 |
综上所得[9]:
| |
换矩阵相同。模变换矩阵有多种,其中常见的是Clark变换[12] (又称、 | 、0变换)[1]。 |
4.2.4行波测距信号的选择
三相线路的行波包含地模和线模两个分量[13]。地模分量存在着严重的损耗和参数随频率变化的现象[14],行波衰耗大,波速不稳,影响测距的精度,因此,三相线路的故障测距一般选择损耗较小,参数比较稳定的线模量作为检测信号[1,17]。
1)多相故障[15]
AB相
V | m | | V | a | | V b | (4-19) | |
| | |||||||
I | m | I | a | I | b |
BC相
CA相 | V | m | | V b | | V c | (4-20) | ||
| | ||||||||
I | m | I | b | I | c | ||||
|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V | m | | V | c | | V | a | (4-21) | |
| | ||||||||
I | m | I | c | I | a |
在发生三相故障时,测量信号能够选择上面三组中的任何一个。
2)单相故障[6]
线路在发生单相故障时,测量信号选择为故障相与另两相中之一的信号差。如A相故障时,测量信号为:
VmVaVb
(4-22)
ImIaIb
4.3行波经小波变换线路故障测距法
4.3.1小波变换基本原理与奇异性检测
信号 | f | ( t | ) | | L 2 R | ) | 的连续小波变换定义为[18]-[21] | |||||||||||||||||||||||||||
W | f | | | , | x | ) | | s | 1 / | / 2 | | f | ( t | )( | t | | x | ) dt | (4-23) | |||||||||||||||
| | | | | | | | | | | | | | s | | | ||||||||||||||||||
式中s和x分别是尺度参数和时间参数;(t | ) | 是满足允许条件的母小波。 | ||||||||||||||||||||||||||||||||
设 | W | f | ( | s | , | x | ) | 是信号 | f | (t | ) | 的小波变换,在尺度s下,若对于任意x, | ||||||||||||||||||||||
x( x 0, x 0)有 | ||||||||||||||||||||||||||||||||||
而增大或保持不变;而由白噪声(此时 | 0 | )产生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随着尺度s的增 |
大而明显减小。这表明小波变换有很强的去噪能力。信号的奇异点与不同尺度下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关系如图3-3所示。图中1,2点的Lipischitz指数均大于0。3点为函数,其Lipischitz指数小于0,实际信号中噪声信号多为这一类函数,其小波变换模极大值随着尺度的增大而明显减小,因而可判断为噪声。
4.3.2小波变换故障测距原理
而电流互感器能有效考虑到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频宽满足不了行波测量的要求,
地传送高频信号[22],因此则使用电流互感器获取电流行波进行故障定位。
在三相输电线路中,行波是相互耦合的。每一相行波都是几种速度不同的行波分量的混合,不适合用作故障测距,必须将测得的相信号变换成模信号。每一模信号的传输速度是一定的。在此采用了Clarke变换。
根据反射波与入射波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相对极性[23],可判断反射波是来自故 | ||||||||||||
x | | v | ( t | m | | t | n | ) | | L | ,求的故障点。 | |
| | | | | 2 | | | | | | |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5.小波双端法故障测距的仿真
电力系统中经常发生断路故障[24],其中包括三相短路、两相短路、两相接地短路及单相接地短路。故本文对四种短路故障测距进行仿真研究。
设故障网络接线如图5—1所示:
E | m | M | U | I m | Zx | I f | ZL | Rf | I n | n | N | E | n |
ZS | m | f f | U | ZR | |||||||||
|
图5—1 故障网络接线图
应用Matlab仿真软件对本系统进行仿真,其中模拟示波器中,黄色代表A相电流,红色代表B 相电流,绿色代表C相电流,模块结构如5-2图所示
图5-2Matlab仿真模块图
波速度,在三相系统中应用行波方法时应先进行相模变换。然后根据行波模量的波形和速度来进行故障定位。在本文中采用的是克拉克变换。
在Matlab对数据进行编程:
M=1/3*[11 1;1 -1 0;1 0 -1];
ImA=Im(:,2);ImB=Im(:,3);ImC=Im(:,4);
Im012=M*[ImA';ImB';ImC'];
Im1=Im012(2,:);
InA=In(:,2);InB=In(:,3);InC=In(:,4); In012=M*[InA';InB';InC']; | |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仿真得到不同故障情况下的故障数据,利用第4章中的小波检测算法,采用双端
行波故障测距原理对所得到的故障数据进行了测距仿真,并给出了测距结果。测距误
差全部都控制在几十米以内,能够满足现场运行的需要。故障点的接地电阻对行波法
输电线路故障测距影响很小,能够忽略不计。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参考文献
1 葛耀中.新型继电保护与故障测距原理与技术.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2 万耕,穆华宁.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行波故障测距方法.高压电器,,41(2):135-138.
3 马长贵.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原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6.
4 吴必信.综述单端故障测距算法(三).电力自动化设备,1996,(1):15-19.
5 束洪春,司大军,葛耀中,等.小波变换应用于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Ⅱ).云南水利发电,,18(2):16-21.
6 束洪春,王平才,司大军,等.小波变换应用于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Ⅰ).云南水利发电,,18(2):10-15+38.
7 全玉生,杨敏中,王晓蓉,等.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方法.电网技术,,24(4):27-33. 8 严凤.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行波定位方法的研究.保定:华北电力大学,.
9董振河.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山东电力技术,,(2):8-10.
11 王学峰,周俊宇.用小波变换技术定位输电线路故障,高压电器, ,32(1):84-87. 12 崔锦泰.小波分析导论.程正兴译.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l995. |
报,1999,19(4):76-80.
15黄子俊,陈允平.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输电线路单端故障定位.电力自动化设备,,25(2):10-14.
16覃剑,葛维春,邱金辉,等.输电线路单端行波测距法和双端行波测距法的对比.电力系统自动化,,30(6):92-95.
成 绩 | 论文评阅组签字 |
| |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